民主制度的歷史經驗探究論文

時間:2022-03-30 03:10:05

導語:民主制度的歷史經驗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主制度的歷史經驗探究論文

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設的理論認識

第一,對于在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中開辟人民民主之路的認識"2世紀社會主義實踐給人類文明的又一個重大的貢獻,在于它破天荒成功地開辟出一條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非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這條道路正是中國共產黨的成功探索"從我國政治民主發展的實踐來看,我國長期處于封建專制制度下,缺乏民主傳統"近代以來,人民曾經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剝削"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從根本上否定了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人民上升為統治階級"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立起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包括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這些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政治制度,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民主的體現"同時,它又是資本主義政治民主所不具有的,是開辟了政治民主的新途徑"西方民主制度在中國行不通的論斷,是中國共產黨對我國民主發展經驗教訓的總結得出的正確結論"在政治發展上,曾經有康有為試圖通過模仿西方的君主立憲制,來達到改造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目的,但沒有成功"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曾試圖學習西方的民主共和制,也沒能如愿"在5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指出:西方資產階級的文明,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一起破了產"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讓位給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可能性:經過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¹中國共產黨在民主制度探索中,認識到了不同國家的民主制度必然具有不同特點,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設的理論"1978年12月,鄧小平在5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報告中指出:我們的民主制度還有不完善的地方"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條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是不可分的"º1982年鄧小平首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命題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設的命題就蘊含其中了"第二,對人民民主專政制度的認識"提出的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結合中國實際的一個創造"在黨的許多文件和的許多著作如((新民主主義論、5論聯合政府、5將革命進行到底、5論人民民主專政等文中都明確地提出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主張"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指出: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把專政同民主聯系在一起,這是對無產階級專政最本質的概括"人民民主專政這種政治形式,不僅與資產階級政權形式有本質的區別,而且與十月革命后俄國建立起來的無產階級專政也不完全相同"但它的階級實質同無產階級專政是相同的"人民民主專政概念,采用內容更為廣泛的人民一詞,考慮了我國獨特的階級結構的特點,能更準確地表達我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政權的性質和內容"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豐富和發展,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鄧小平指出,人民民主專政對于人民來說就是社會主義民主,是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歷史上最廣泛的民主"¼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人民民主專政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第三,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的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工農兵代表大會制度、陜甘寧邊區政府的參議會制度等都是中國共產黨對民主制度的探索,也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積累了經驗"選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組織形式,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傳統和經驗的積累,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對于人民民主專政來說最適宜、最能體現國家性質的基本的政權組織形式"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中國的民主共和政體,在形式上它如同西方議會制一樣,也是間接民主的代表制度,但在內容上它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因而是超越了西方議會制度的新型的代表制民主形式"第四,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也是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形成的制度"是中國共產黨根據我國的歷史和現實條件不斷完善和發展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早在新民主革命時期,各派同共產黨一起為反帝反封建合作奮斗,形成了患難與共的政治合作關系"新中國成立后,各派成為各自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195年,針對新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一些新問題,提出我黨與派長期并存、互相監督的方針,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派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重要政治力量"這是我國政治制度的一個特點和優點,既不同于蘇聯的一黨制模式,又不同于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多黨制模式,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新型政黨關系的體現,是對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的豐富和發展"1989年12月3日,中共中央了5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對促進了愛國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事業的發展提出了進一步的指導意見,在促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動祖國統一大業中,發揮著重大作用"25年2月18日,5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指出了為適應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必須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第五,對具有中國特色的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一的民主政治發展道路的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發展既明顯不同于過去的傳統政治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更不同于西方的政治模式;相反,中國正在形成一種別具特色的政治模式,中國共產黨把這種政治模式稱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逐步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一"人民當家作主與共產黨執政的有機統一,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點"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十六大報告也指出: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要始終把人民當家作主作為出發點和歸宿,立足于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工作從根本上說都要致力于為廣大人民謀利益"一方面,民主政治具有廣泛性和漸進性的特點,由于生產力和文化水平的限制,以及國家各項體制的不完善,使法律規定的民主政治的廣泛性與現實實現上還有較大差距,但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人,民主的不斷推進和進步,使現實的民主廣泛性得到不斷實現"認真總結和貫徹人民當家作主,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之落實在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過程中"正如十七大報告中說: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決定意義的特點"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人民利益的廣泛性和實現人民利益的復雜性艱巨性,必然要求有一個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堅強的政治核心,來領導人民掌握好國家權力,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把全國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來,順利地建設好自己的國家"黨的領導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方向和性質具有決定意義,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證"離開了黨的領導,就談不上社會主義政治民主"同時,共產黨的使命決定它要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進步,隨著國民素質的提高,要逐步擴大人民群眾的參政范圍和程度"十七大的報告進一步強調: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

中國共產黨民主制度建設的歷史經驗

(一)民主政治制度建設要與社會主義的國體和經濟基礎相適應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國體"我國現行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即無產階級專政"這一規定也充分體現了我國的民主制度"人民民主的實質就是社會上絕大多數人享有管理國家和社會的一切權力,就是人民當家作主,這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本質特征"在民主的具體制度建設上,都應體現我國的國體"在我國,民主政治建設事應服務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始終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正因為如此,如果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那么,我們進行民主制度建設就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絕不能脫離經濟建設這個最大的政治問題,單方面地發展狹義的民主政治"不能把民主制度建設與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割裂開來"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導致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對民主政治提出了新的建設需求"要求建立新型的干群關系、新型的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才能使政治體制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協調,以滿足人民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需要"對于一些社會矛盾激化,甚至影響社會政治穩定的現象,都應從政治體制和民主政治建設方面去找原因"應敏銳地洞察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的現實需求,敏銳地洞察人民不斷提高的政治參與的積極性,敏銳地洞察人民對于權利保障的需要,變被動為主動,恰如其時地進行體制機制改革和民主制度創新,真正做到使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深化,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二)民主制度建設要始終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設計我國的民主制度,首先要突出人民民主特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核心的民主制度較好的體現了這一點"我國實行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馬克思主義民主政治理論和我國政治實踐相結合的偉大創造,是近代以來中國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共產黨進行民主制度設計的主要成果和經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政體,它是人民民主專政國體的具體體現"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人民通過普遍選舉產生具有廣泛代表性的代表,人大代表了解和收集全國各族人民的意見和要求,通過人民代表大會把這些意見和建議集中起來,使之上升為法律和法令,由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各級人民政府使這些法律和法令得到切實貫徹執行,從而實現人民民主"這樣,既能充分反映廣大人民的意愿又有利于形成全體人民的統一意志,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三)堅持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則民主集中制體現了民主基礎上的集中與集中指導下的民主,也就是民主和集中的辯證統一,是黨的根本組織制度和根本組織原則"把民主集中制作為黨的根本原則,這是因為:第一,黨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組織起來的統一整體"黨要有力量,除了思想上、政治上的統一以外,還要有嚴密的組織"它必須建立自上而下的組織體系,建立各組織間嚴格的組織生活制度和工作制度,從而保證黨的組織協調一致的活動和對各項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而黨的這些組織和制度都是根據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起來的"第二,黨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處理黨內關系的"黨的組織一經建立,形成了一種多層次的結構"它有中央組織、有地方組織和基層組織,還有廣大黨員群眾"民主集中制是正確處理和協調黨員個人與黨組織的關系、少數與多數的關系、下級組織與上級組織的關系、全黨各個組織和全體黨員與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的關系的基本準則"第三,民主集中制是把黨的高度組織性和統一性同發揮各個組織和全體黨員的積極性、創造性相結合的制度和原則"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既要反對片面地強調集中,也要反對片面地強調民主"不能對上要求民主多,對下要求集中多;體現主觀意志的多,群眾的意見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集中"堅持民主集中制,反對獨斷專行"從工人階級政黨執政的經驗教訓可以看出,黨內民主集中制原則堅持的好,黨內的政治生活就正常"反之,就遭到破壞"從俄國的情況看,十月革命后,俄共(布)在列寧的領導下,認真貫徹了民主集中制原則"鑒于國內外形勢十分嚴峻,強調黨內高度集中和統一是正確的,但并沒有忽視黨內民主"列寧模范的遵守集體領導的原則,黨內政治生活、黨中央領導集體政治生活都比較正常,因而使年輕的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到了2世紀3年代,蘇聯形成了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權力過分集中在少數人甚至是一個人手里,個人專斷、個人崇拜盛行,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遭到嚴重破壞,黨內監督失去作用,進而引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嚴重破壞,造成肅反擴大化,使許多忠誠的黨員和善良的公民遭到迫害,致使蘇維埃政權受到嚴重的削弱"不能較好地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還表現為黨組織和黨員的政治權利軟弱渙散"表現為對家長制作風、個人專斷不敢批評,不敢抵制;對個人崇拜、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不敢監督,聽之任之"從而,助長黨內歪風邪氣的滋生和蔓延"總之,堅持民主集中制是工人階級執政黨的必然選擇"要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采取相應措施,保證民主集中制原則的貫徹"(四)民主制度建設要突出黨內監督制度的建設和落實我們黨的政治特征體現了民主,黨內監督制度是黨內民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它民主制度一起為黨內民主建設提供了制度基礎"從黨內的權力來源看,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的權力是來自普通黨員的,接受普通黨員的監督是順理成章的"黨內監督制度是我黨的民主制度建設中的重要制度"黨內監督是全面的監督,體現監督的全面性和廣泛性"它不僅包括普通黨員,更要包括領導干部,還包括各級黨組織"不僅包括對黨的路線方針的執行情況的監督,還應包括對黨的決策的監督,既是對黨的路線、組織的活動情況的全面的監督"全面監督是列寧的一貫思想,列寧指出,工農檢查院是為我們的一切國家機關而設的,它的活動應毫無例外地涉及一切國家機關:地方的、中央的、商業的、純行政的、教育的、檔案的、戲劇的等等,)總之,各機關毫無例外"¹黨內監督要體現黨內的權利平等"一方面,黨內監督要維護黨內的平等權利,反對特權;另一方面,要使全體黨員共同平等地分享監督權利和被監督義務,從而實行對權力的有效制約"只有真正確立平等性原則,才能保證監督機制的正常運轉和調動廣大黨員群眾發揚黨內民主的積極性"監督權的平等性體現在自上而下的監督上,主要是通過上級組織對下級組織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檢查、督促實現;體現在自下而上的監督,主要是通過黨員對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干部的監督來實現"開展積極的黨內思想教育活動,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健全黨內政治生活制度的過程也是監督權的平等性的體現"(五)民主制度建設要促使各黨派和群眾團體的作用充分發揮我們在突出協商民主,探索具有中國民主政治特色的政治協商制度和統一戰線制度建設上,取得了成功的經驗"在全國第2次統戰工作會議上,發表了5不斷鞏固和壯大統一戰線、共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講話"講話精辟而深刻地論述了鞏固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一系列重大課題,對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等五大關系作了重要論述"在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中國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的多黨合作的政治格局,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政治優勢"中共中央頒布的((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和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協商民主的優點和特點在于:一是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的真實性,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行使民主權利;二是政治參與主體的廣泛性,各黨派、各民族、各團體、各階層等社會各界、各方面人士都能積極參與;三是協商渠道的多樣性,能夠廣開言路、廣求良策、廣謀善舉;四是利益訴求內容的全面性,既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又有涉及群眾具體利益的各項內容;五是求同存異的包容性,既聽取支持的、一致的意見,又聽取批評的、不同的聲音"改革開放以來,協商民主這一民主形式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在社會建設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突出監督民主,探討獨具中國特色的黨內監督制度與黨派互相監督制度"認真進行執政黨內民主制度的設計,為長期執政奠定基礎"我國的政黨監督還包括中國共產黨與各派互相監督"5中國的政黨制度白皮書指出,這種監督是通過提出意見、批評、建議的方式進行的政治監督"由于中國共產黨處于領導和執政地位,更需要來自派的監督"派民主監督的內容是:國家憲法和法律法規的實施情況;中國共產黨和政府重要方針政策的制定和貫徹執行情況;中國共產黨各級黨委的工作和中共黨員領導干部履行職責、為政清廉等方面的情況"派的監督,對于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健全社會主義監督體系,有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白皮書強調,中國多黨合作制度創立了一種新型的政黨制度形式,在世界政黨制度中獨具特色"中國共產黨同各派既親密合作又互相監督,而不是互相反對"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各派依法參政,而不是輪流執政"這一制度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相適應,實現人民當家作主,而不是少數人的民主"{六)民主制度建設要科學對待西方民主中國共產黨在民主執政的歷程中,遇到的一大問題就是如何認識和對待西方民主"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第一,看到了西方民主的真實性與虛偽性的兩面性"民主理論是人類政治社會發展理論中的重要內容,它從古代開始起源,經歷了近代到現當代的發展"其中,西方民主理論對人類政治社會發展理論的貢獻,從馬克思、恩格斯,到列寧、都無一例外地肯定了這一點"但是,馬克思主義者在指出了西方民主理論的歷史進步性和真實性的同時,也指出了其歷史局限性和虛偽性"馬克思主義者指出了西方自由民主理論的虛偽性與反人民性,指出現代西方民主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民主,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列寧指出:資產階級民主同中世紀制度比較起來,在歷史上是一個大進步,但它始終是而且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不能不是狹隘的、殘缺不全的、虛偽的、騙人的民主,對富人是天堂,對被剝削者、對窮人是陷阱和騙局"¹第二,不照抄照搬西方民主制度"一是不搬用西方政黨執政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西方的政黨執政制度,有兩黨輪流執政制度,有多黨合作制度,也有一黨執政制度"其核心特點,都是在自身國情的基礎上,在本國長期的政治發展中形成的"二是不搬用三權分立,堅持和探索自身的民主制約、民主監督道路"對西方三權的嚴格分離和合理分工的理念我們要借鑒吸收,但對三權截然分開、完全并立的模式不能簡單照搬"黨的十七大政治報告關于三權關系的新論述: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º在不照搬三權分立的情況下,如何改革創新權力制約監督機制,規范權力運作行為,改善權力制約監督效果,成為我們的國家政權建設中面臨的一項十分重大而又緊迫的歷史課題"第三,不斷借鑒西方民主制度建設的經驗"近代以來,西方民主制度以三大制度)選舉制度、政黨制度、議會制度為支撐,逐步形成了有西方特點的民主制度和相應的民主建設經驗"中國共產黨在建立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選舉制度等民主制度的過程中,也借鑒了西方民主制度建設的經驗"一是反對金錢政治下的經營性民主,堅持民意基礎上的廣泛性民主"在西方,金錢政治是近代商品經濟社會下的政治特征和權力運行方式"這一特征造成了有產者階級經營民主的局面"使表面轟轟烈烈的民主過程實際上為少數有錢人掌控,其結果使民主成為金錢的奴仆"在這種情況下,政治運行中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被引人了商業運作的模式,成為了財團的常規性的經營項目"這實際上就是買賣官職、買賣決策、買賣民主"其結果既背離了多數人民主的原則,又增加了民主的運行成本"我國的民主運行機制盡管有許多不完善,卻做到了遠離金錢、遠離商業模式,堅持民意基礎"二是堅持合作型民主"西方民主具有競爭型民主的特征"進一步說,這種競爭是對抗性競爭,對抗的雙方或多方明爭暗斗,甚至互相謾罵、人身攻擊,出現了如水門事件這樣的政治丑聞"只有競爭而缺乏合作的民主,造成置道德不顧的不正當競爭,造成競爭雙方相互排斥、兩敗俱傷"我們的民主運行以合作為主"合作得越好,力量越強,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我們在民主建設中堅持黨派合作、政府與社會團體合作等形式,較好地貫徹了合作的理念"三是適應社會發展和長期執政的需要,不斷創新民主形式"近些年來,我們在民主選舉、民主評議和民主質詢機制有了新的探索"改進和創新了現行的選舉制度,從基層到中高層逐步實行直接選舉和更大幅度的差額選舉;候選人以適當的方式與選舉人溝通交流"黨內選舉充分體現黨員的意志"在創新和完善民主評議領導干部的制度,創新和完善民主質詢制度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本文作者:李濤張德友工作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