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分析
時間:2022-02-10 02:50:51
導語: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本文通過對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的分析,指出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的轉變過程中面臨的艱巨任務和實現跨越發展的迫切要求。通過分析供給需求兩方面的矛盾,總結當前必須以構建產業化體系為抓手,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為突破,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競爭力。
關鍵詞:供給側;現代經濟體系;;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但是總體上是粗放型的發展階段。隨著我國經濟規模的逐漸擴大,這種發展模式已經引發一系列問題,從而影響到國民經濟的長期持續穩定發展。正是基于這樣的情況,黨的報告提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調整經濟結構,堅持質量第一、效率優先,提升生產效率和經濟活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解決新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徑。
一、從供需兩端分析當前我國經濟形勢
(一)需求端。一個國家的總需求由消費、資本形成、凈出口三個部分構成。綜合來看,消費需求盡管占比最大,但是消費增長總體放緩,不能穩定經濟的增長;投資的增長速度呈現下降趨勢,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創下新世紀以來的新低;受中美貿易沖突影響,2018年上半年我國對美出口增速較上年同期下降明顯。外貿形勢的嚴峻和投資增速的放緩,是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二)供給端。供給端與需求端是相對應的,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取決于經濟中需求和供給的相對平衡。目前,一些傳統產業存在產能過剩、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其產能已經達到了物理性的峰值,很難消化現有的產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付出了應有的代價。同時,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供給端沒有適配國內中等收入群體擴大而改變的消費結構,滿足多樣化、個性化消費的能力相對比較差。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狀況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制約作用開始顯現。勞動人口的減少和老齡人口的增加都會對總體儲蓄率、投資回報率和原有的比較優勢產生負向影響。
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意義
(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立足當前國情的必然路徑。在黨的報告中指出,當前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需要新的發展理念做支撐和現代化的經濟體系做保障。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經濟基礎。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人口老齡化、資源配置效率的變化、生態環境的約束以及長期面臨外需不足等問題?!靶鲁B”需要增速轉軌、動能轉換、經濟機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因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當前國情的必然選擇。(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切實保障。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妥善解決好這一矛盾,必須解決涉及到經濟的一系列問題和矛盾,而各種經濟問題的解決又恰恰歸屬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的一部分。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要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能夠更好地解決當前我國面對的一系列經濟問題,更好地提高國家的綜合競爭力,更好地參與到全球化經濟當中,增強國際經濟話語權以及參與權,更好地融合到世界經濟浪潮。
三、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要措施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點和首要任務。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經濟邁入新的發展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變化。在理論上,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取決于供給與需求兩個基本面。中國經濟的供給側和需求側都發生了變化,但供給側問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必須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一)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從長期看,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是發展生產力和提升生產能力,這就需要從供給面來探討經濟增長新動力的培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配合先進的產業結構作為支撐,中國傳統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難以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需求。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過度依賴高積累、高投資、低要素成本等因素支撐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中國制造在世界貿易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一些低端的下游產業迫切需要升級產業結構,使資源得以重新配置和流向高端用途,從而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從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看,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我國第三產業本身還比較落后,現代服務業,特別是其中的生產性服務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更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是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技術創新是產業轉型升級最重要的推動力,從成本優勢向技術優勢轉變,提升勞動力技術水平,在高新技術領域鼓勵自主創業。避免傳統的高投入、低附加值式發展。將傳統制造業改成為智能制造的過程,就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制造業深度融合,實現制造業信息化和智能化。2015年5月,國務院頒布了《中國制造2025》,其根本目標在于改變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局面,通過10年的努力,使中國邁入制造強國行列,要求用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深度融合來引領和帶動整個制造業的發展。同時,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2012年7月,國務院正式了《“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該規劃提出,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CDP的比重將達到15%,部分產業和關鍵技術躋身國際先進水平。(二)強化創新驅動發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目前,全球正在掀起新一輪科學技術浪潮,經濟的發展要依靠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總體上來說,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與經濟的總體發展程度是不匹配的,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還不夠協調。為此,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需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加速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擴大戰略科技力量,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迅猛發展,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是我國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新興技術的發展對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的創新要素已開始積累,技術進步的新引擎和創新驅動新格局開始生成。在互聯網和移動通信領域,我國不僅擁有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巨頭,而且擁有華為、中興通訊這樣位居通信技術前沿的國際化公司。基于互聯網的創新層出不窮,互聯網金融可望走在前列。在新材料領域,我國也有位居世界前列的創新,如石墨烯研制處于世界前沿水平。電動汽車發展也有望主導世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數字經濟成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后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三)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F代化經濟體系,應該是開放的經濟體系。實施“走出去”戰略是中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對外開放新階段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順應國際投資貿易開放與合作大趨勢,積極參與和推動全球化的重要方式。當前,我國對外開放面臨新形勢新挑戰:區域經濟合作迅速發展。在多邊貿易體發展陷入停滯、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抬頭的同時,各類區域性自由貿易協定大量涌現,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動力,使經濟全球化出現新動向。隨著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的開放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法寶。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和新挑戰,必須積極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國的改革開放迎來了新的高潮。“一帶一路”建設作為推動開放合作的平臺,把中國經濟的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打造了一個新的發展平臺,創建了一個新的發展引擎。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與此同時,新一輪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蓄勢待發,結構調整、改革創新以及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主流。
參考文獻:
[1]越昌文,許召元,朱河鳴.工業化后期的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J].中國工業經濟,2015.6.
[2]張軍擴,余斌,吳振宇.增長階段轉換的成因、挑戰和對策[J].管理世界,2014.12.
[3]汪海波.新中國工業經濟史[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7.
[4]萬鋼.全球科技創新發展歷程和競爭態勢[J].行政管理改革,2016(2).
作者:張日初 單位:中共呼和浩特市委黨校
- 上一篇:工業園區工程建設管理研究
- 下一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策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