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牧業體系建設的挑戰及對策

時間:2022-09-26 08:28:33

導語:生態農牧業體系建設的挑戰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農牧業體系建設的挑戰及對策

摘要:農牧業作為內蒙古的區域優勢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但受自然條件、經濟環境、社會等諸多因素制約發展速度,農村牧區基礎設施薄弱、農牧民受教育程度較低等問題導致農牧業可持續發展受到極大制約。培養新型農民、牧民,增強農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機械化程度,促進農業牧業產業優化、現代機械化操作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本文分析了內蒙古生態農業牧業體系現狀、現階段內蒙古農牧業存在的問題,提出圍繞農業牧業產業優化提出幾點對策

關鍵詞:農牧業;現狀分析;產業分析;產業升級

1內蒙古生態農牧業建設發展現狀

1.1農業種植的當前發展狀況分析。2018年內蒙古糧食產量突破300億kg,創歷史新高。改革開放40a來,內蒙古從吃返銷糧到自給自余,從糧食生產落后省份到成為我國糧食產量輸出大省。數據顯示,2018年內蒙古糧食種植面積679萬hm2,與2017年同比增加9066.67hm2;糧食產量355.3億kg,與2017年同比增加29.85億kg,增幅9.17%;糧食單產348.865kg/667m2,與2017年同比增加28.885kg/667m2,增幅8.32%。為提高糧食產量,內蒙古在惠農政策、基礎建設、科技支撐、服務培訓等方面著力發展,積極穩定完善農村牧區基本經營制度。通過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增施有機肥、保護性耕作等措施大力培肥地力,新增以微水種植和無水種植高效能產業化灌溉面積由144.4萬hm2增加到160萬hm2,增加高收益產業化農田面積37.733萬hm2以上,農作物收割使用機械化程度達到85%,同比增長0.5%。同時廣泛開展多層次、多類型的技術培訓,每年針對各級農技人員、種植大戶、合作社成員、農民等開展培訓近2萬人。1.2畜牧業的當前發展狀況分析。內蒙古自治區地理環境優勢擁有廣袤的草場和豐富的畜牧食用的飼料,是我國主要的肉類、奶類產品生產加工基地。2018年,全區肉類總產量267.2萬t,同比增加0.8%,全年羊肉、牛肉、豬肉產量分別達到106.3萬t、61.4萬t和71.8萬t,牛羊肉產量同比增加2.5%,牛奶產量達到565.6萬t,同比增長2.3%,呈現恢復性增長,牲畜良種化率達到90%以上。強化畜牧業生產標準化基地建設,穩定發展草原畜牧業,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建立了28個奶牛大縣、30個肉牛大縣、46個肉羊大縣、27個生豬大縣標準化生產基地。2018年按標準生產基地存欄規模達到3734.7萬頭只,優勢基地牛奶、牛肉、羊肉已經占到全區總產量的89%、72%和83%,優勢區域生產能力和集中度顯著提升。近年來,不斷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根據不同區域、不同畜種、不同規模,生產能力和集中度明顯提高。

2制約農牧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2.1機械化程度不高,綜合生產能力不足。在一些發達國家機械化程度達70%~85%,而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的機械化只有56%,即便“十三五”末期超過59%,也低于發達國家機械化的程度。根據2018年內蒙古統計局數據報告,聯合收割機為2.14萬臺,目前內蒙古自治區的農業種植生產機械化可達到56%。拖拉機農具車124.9萬部,脫粒機12萬余臺,剪毛機2400余臺,農用水泵52.2萬臺。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農村人口約312萬戶,其中農村人口264萬戶,牧區人口48萬戶。按照比例計算,有聯合收割機1臺/645人,拖拉機農具車10臺/百戶,脫粒機9臺/百戶,水泵35臺/百戶,剪毛機1臺/802人。由此證明,目前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機械化程度遠低于發達國家和地區,生產種植機械化轉化率下。傳統的農耕模式嚴重制約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現代化進程。2.2農牧業產業化鏈條短,現代化任務艱巨。內蒙古自治區的農產品、肉制產品加工程度約45%。內蒙古自治區大部分農牧產品趨向于原料生產外銷,產業鏈不完整,產品加工、農貿銷售產業化不足。目前,內蒙古自治區的農業、牧業產業從業人員文化程度較低,產品優勢不能充分發揮,除了少數行業龍頭企業外,大部分農副產品加工增值機會不多,多數都原產品外銷。部分企業的設備陳舊,產品科技含量低,運輸成本高,不能適應現代化互聯網銷售模式。數據顯示,2018年內蒙古達到較大規模的農畜牧產品加工企業有2435家。但是,大部分產品加工企業都存在產業鏈條短、上游和下游產品加工缺乏創新,產品科技含量低,產品價格普遍過高等問題,在經濟市場調控下,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政府主導作用不明顯,市場經濟環境制約生產效率,所以農牧民生產銷售存在很多不穩定性,農民的權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護,需要自己承擔自然災害的風險。另外農村合作社組織的產業鏈更加不完整,市場無法引導農民加入其中,且資金不足,保險保障不完整,盈利能力薄弱等直接導致農村合作社運作成功實例很少,產品的市場持續性較弱。城市發展和農區牧區發展差距擴大嚴重,很多年輕人不愿意留在家鄉工作,導致人才外流,很多因素都會造成農牧區經濟發展遲緩。2.3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制約著農牧業的進程。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過程中不斷征地建房建路,環境破壞和污染頻繁等自然災害,農村農用土地和牧區草場用地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不合理開采利用和過度放牧給環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土地沙化、草場退化、農田污水污染,使得生態環境越來越脆弱。牧區草場載畜牧量超標嚴重,大面積的草場不斷沙化、退化,很多草場已經不適合放牧,草地的恢復能力慢,遠達不到農牧業的生產能力和擴大要求。企業集中化生產現代化流水線生產能力轉化不足,內蒙古自治區已成為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需要幾代人更加專業的保護。隨著人們對肉類、糧食、奶制品要求越多,加速了草原生態環境的惡化。因此,加強環境整治和保護刻不容緩。

3生態農業、牧業的發展策略

3.1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發展。要根據市場環境不斷更新產業結構,創新產品質量,有序轉變經營發展模式,讓民間合作組織建設起到帶動作用。不斷創新發展新技術產品質量升級,推動農副產品實現標準化操作流程,深化產業鏈完整度,讓上游農戶和下游企業有完整的銜接,盡量減少農民牧民承擔的自然風險,實現產品價值最大化、多樣化,推廣多種經營模式,如專業養殖大戶、種植大戶、聯戶牧場等。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業生產經營企業化、標準化、規模化;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和牧業集中養殖經營模式,提倡保護性耕作,大力發展省水農業;在農區設置集中養殖場,推進企業標準化養殖模式,種植飼草料及其他配套設施,加強對動物疫病防控,在政府的干預下對農副產品實行保價政策,完善政策性補償機制。3.2推進現代農牧業發展。內蒙古農業、牧業機械化程度逐步提升,2010年為42%左右,2012年為49%,2014年達到48.5%,2016年達49.3%,2018年達55.6%。培育更多優質品種,大力研發作物核心技術、種子增產技術、施肥技術等,廣泛推廣噴灌、滴灌技術。2018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糧食產量達到300億kg,其中增產糧食77億kg,油料6萬kg,甜菜1.4億kg。全面開展增產模式攻關,狠抓全膜覆蓋、滴灌節水等關鍵技術推廣落實,依靠科技挖掘增產潛力。做好設施蔬菜新品種的引進、示范、推廣工作,調整種植結構,實現設施蔬菜發展的提質增效,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深松整地、秸稈還田等技術,加強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擴大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扎實做好農業防災減災工作確保糧食總產量。3.3加強環境保護,促進生態平衡。加強草場生態保護和草場建設,大力穩定草場沙化種植生態林,嚴厲打擊亂砍濫伐等破壞林地草地社會資源的一切行為。進一步完善草場、農用地生態效益,治理水污染,建設水庫穩定農用地灌溉,有效保護天然林資源;在農村努力推進節能性鍋爐等技術,禁止非法使用地下水,戶戶通水通電,推進農村灌溉節水節電的同時,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最終在農區、牧區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共贏模式。在農區牧區種草種樹的同時做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工作,大力改良退化草場,提高草場收益。推進草原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機械化程度,建設人工草場,穩步實施生態移民,集中安置農牧業人口集中住房問題,培育下游產業,提高草原防災抗災能力,支持草原原生態保護和后續產業鏈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錢國良.關于內蒙古農牧業發展的幾點思考[J].北方經濟,2014(11):59-60.

[2]包紅梅.內蒙古農牧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分析及相應對策[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4(16):3-5.

作者:包翠榮 單位:河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