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書法教育學科體系化建設研究

時間:2022-01-06 02:50:52

導語:高等書法教育學科體系化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書法教育學科體系化建設研究

學科設置中的書法知識

以之前我們提供的撰寫目錄的注重系統專業知識展開——在當時書法剛剛啟蒙、恢復、普及為主的歷史階段中,這樣的系統專業知識的梳理、展開和規范,是十分切合時機,具有充分現實性的。但作為一個定位上遠遠高于靜態的系統專業知識層面的“學科”構建,書法專業知識只是一些素材和原材料,而要成為滿漢全席的美味佳肴大宴席,還需要有一些更有精度的邏輯上的提煉和提升:她的標志,就是知識之間的相互“關系”。

學科設置中的書法知識絕不是簡單的讓學生把字寫好,對于書法的本質問題,也要有清晰的概念。如寫字與書法、書法與書法藝術、書法與書法學、書法文化與文化書法等的區別。書法學中學科設置與培養計劃有很大關系,書法專業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社會需要什么樣的書法人才。師范類院校以培養教師人才為主,那么其培養計劃中的教育學內容不可忽視;美術類院校以培養美術創作研究人才為主……其實,這暴露了一個問題,即高校書法教育體系化問題。對人才培養定位明確,如個別院校主要定位培養創作型人才。從聘用教師到學科設置都是以實踐創作為主,尤其對應對各類書法展覽的學科設置特別突出。學校強調學生在接受書法教育中的臨摹、創作,重在學生畢業之后的社會創作能力。書法專業學科設置,本科階段重視技法,培養學生臨摹、創作能力是基礎要求,但是不能忽略理論知識的作用,要有與書法專業有關系的專業介入,如古文字學、文學、哲學、史學、美學等相關專業的融入。其實,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看古人留下的文獻及書法作品,大部分都與以上這些專業有關。現在對本科教育設置學科中的諸多不足還是挺多的。如在教學過程中有技巧地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美育能夠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可見,學生們僅僅在四年內把字寫好是不夠的,需要有文化知識的支撐,才能提高審美能力。如寫篆書不懂古文字是行不通的。

學科交叉互融

中國書法教育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取得可觀的教學成果有目共睹。但也有新的問題出現,隨著學科設置的廣度不斷擴展,學科之間的互融問題亟待解決。學科之間的交叉互融實際上是書法系統知識的關系問題之一。梁啟超曾言:“知識不但是求知道一件一件事物便了,還要知道這件事物和那件事物的關系,否則零頭斷片的知識全沒有用處。知道事物和事物相互關系,而因此推彼,得從所已知求出所未知,叫做有系統的知識。”

回顧四十多年的書法教育史,明顯發現,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古代流傳下來的書法碑帖的圖版質量越來越高。之所以這樣,其中就有一個原因,即在科學技術進步的同時,人們對物質生活的品質追求提高了,欣賞能力也提高了。能夠鑒別古人書法作品優劣,并且以原大高清的面貌傳播。誠然,從這個案例中就能看出古人書法作品在當代傳播過程中借助數碼技術的支持,進而更有效提高原作質量,在書法專業生之間傳播。從另一個角度分析,無疑提高了學生對古人書法作品優劣的鑒別能力,這也是一個學科間的相互關聯的案例。

學科交叉互融的話題從本質上而言是形而上的,然而這也是有挑戰性的課題。關于這個問題需要書法教育界同仁的客觀對待。究其因,書法是一個具有技術性的書寫行為,然而提升到一個系統化的學科范疇就不是簡單地把字寫好,也不是書法藝術化,而是一種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支撐的綜合藝術門類。如“字如其人”之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研究人類社會科學課題首先是對人的研究,而人又有非常復雜的社會屬性,古人寫字主要目的是交流,或者是記錄事件。也就是說,書法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實用工具,很少有人把它提到藝術層面上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從突破原始的野蠻到文明有一個顯性的紐帶,即藝術。當人類有意識為生活而生活的時候,精神的寄托與表達、行為的表現與創新就成了社會生活中不得不重視的內容,而藝術即是一種很好的表現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縱觀人類發展史(此處以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為中心),能夠具有代表性的體現中華民族人文精神層次的,無非宗教、哲學、美學、藝術。熊秉明曾經提到,西方藝術有雕刻、繪畫,在中國更有一門書法,是處在哲學和造型藝術之間的一環,比起哲學來,它更具體、更帶有生活氣息;比起繪畫來,他更抽象、更空靈。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這是中國靈魂特有的園地。

可見,書法的存在不是偶然,它是中國傳統文化基因存在的必然內核。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儒家學說‘唯天為大’,決定了中國文化取法‘天道’……”,儒家重視教育,那么,書法教育,尤其高等書法教育,在當下已經成為一個熱門,書法也被“藝術化”。書法教育過程中與藝術學有關的科目就得讓學生們去了解,這也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藝術學作為一個一級學科,其下包涵有美術學,目前書法又是美術學之下的一個學科。從這個學科細分的程度看,在高等書法教育中僅僅研究書法是不夠的,提高學生對藝術學、藝術學理論的綜合認識,是培養合格藝術人才的有效途徑。

盡管一批有教學經驗的書法專業院校,已經開設古文字學、古代漢語、金石學等課程,但是像哲學、美學、藝術學(藝術學理論)等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在本科階段作為選修學科還能理解;但是在研究生階段不重視這些學科的設置,不利于豐富學生對藝術形式的表達,尤其學生面臨的研究層面問題,更需要學系統化的知識。能否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了解學科之間的關聯,是提高書法藝術或者書法文化更上一層樓的關鍵。

學科生態化

學科生態,在此可以把范圍定位在“書法系統知識之間的關系”和諧存在。書法教育中,凡與書法學有關的知識聯系起來,可以發現學科與學科之間、知識與知識之間、學科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存在,也具有可調和性。但是沒有把學科生態系統化就有局限性。誠然,重視書法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即是對書法系統知識之間關系的統籌。

教育是一個大的生態系統。一個學校只是這個系統中的生物個體。一個生物個體一定要融入生態系統中,向系統吸取并供給養分,才能達到與其他生物個體和諧共處。是故,關于學科生態的命題需要各大院校根據各個高校的教育特色和實力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做出科學合理的學科生態系統建設規劃。與書法專業有關的各類學科,需要對該專業課程的單位結合自身教育實情進行綜合評估,然后做出易于發展的生態系統。書法學本身就是一個學術性很強的專業,同時也是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視的學科,它的內部系統自身就非常復雜,但是又有清晰的知識系統。如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選擇,才有了各種書體的分類。然而,各種書體在其體系內又有各自的體系。熟悉書法史的人都知道,楷書還分魏碑體楷書、寫經體楷書、唐代楷書等,事實上,對這些楷書的分類還沒有具體到精細處,僅這幾種分類已經很系統了,再如唐代楷書,還分歐體、顏體、柳體等,從這個體系化的分類分析,屬于書法專業內的系統。相對的還有外在的關聯系統,如書法與哲學、書法與美學、書法與社會學、書法與考古學、書法與心理學等,實際上,這屬于學科之間的關聯。但是,從形而上的角度分析,此方面內容已經上升到“學問”了,同時也超出了本科教育的層面。陳振濂針對這方面有解釋:“書法學”是一門關于書法的學問,而學問必須是先指向理論的。故而,“書法學”作為一種生存的物質形態,必須應該表現為知識、論文、著作、資料、思辨、研究,等等,而非我們過去習慣認識的書法只是一種創作行為的那樣。而一旦構成種種理論形態,自然必須在科學性上明確無誤。

形而上的書法學與學問關聯,進而書法專業與其他專業之間生態系統需要經過綜合、整體、宏觀的觀察分類,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不僅書法專業如此,其他專業也如此。書法與哲學、書法與美學、書法與宗教等是否生態化,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其實,如果能從教育實踐與科學研究中找到它們的共性就已經是解決問題的一半。書法與藝術的課題研究實際上是形而上的,“書法藝術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社會生態演變以及人們精神世界的訴求而不斷在嬗變與完善?!笨梢?書法藝術的發展與社會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然而,書法藝術又是一門以中國古老文字為載體的創作本體,所以書法藝術的創作是中國文字的藝術,同時又是線條的藝術。自古以來,書法的神秘性是不容忽視的。首先,它創作的對象就帶有神秘性。其次,創作的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復雜性是神秘的。最后,書法藝術表達的人文內涵是神秘的??梢?這就把書法藝術與哲學、美學、宗教等學科的形而上相關聯。

在目前書法教育學科設置中不乏以上所提到的內容,但是,從該專業畢業生的綜合能力觀察,還是不夠完善。這種問題的原因在于學科設置虛擬性,換言之,有的高校對這個現象視為無關緊要。原因在于,重視技法培養的單位把目光放在了訓練技法、入選各類展覽方面;重視理論研究培養的單位把目光放在了科研方面,所以就出現了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尷尬局面。

作者:張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