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信息化及生態監測網絡建設探討
時間:2022-07-29 03:37:38
導語:環境信息化及生態監測網絡建設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信息化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要推進全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聯網共享,開展生態環境大數據分析。2016年總書記視察青海時,專程到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了解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情況,提出“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要求,并作出“保護生態環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動態,要把建好用好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這項基礎工作做好”的重要指示。按照總書記指示和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要求,青海省將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不斷加強環境信息化及生態監測網絡建設,有力支撐了生態環境監管,提升了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決策和公共服務水平。
堅持不懈推進環境信息化工作,打牢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基礎
環境信息化建設是新時期環境保護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環境保護部在推進環境管理轉型中把“信息化”作為重要內容,要求環保系統在推進環境信息標準化建設的基礎上,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務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青海省環境保護廳堅持“頂層設計一體化、系統開發一體化、網絡建設一體化、數據管理一體化”原則,通過全面整合、普遍共享和充分利用環境信息資源,建成了全省生態環保云平臺和生態環境數據資源中心,對污染源監管、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環境風險監控預警和事故應急管理等核心業務系統進行數據集成、分析和挖掘,提高了環境管理信息化水平。一是自我加壓打基礎。2013年以來,青海省環境保護廳將信息化建設作為環保基礎性的重要工作來抓,積極爭取省級專項資金3500萬元,結合省環境監測科研業務綜合樓建設,實施綜合信息化項目,建成了560平方米中心機房及配套輔助設施、310平方米環境應急指揮中心和160平方米視頻會議中心,中心機房配置60個標準機柜,采用了全國領先的節能制冷技術,建設了安全高效的供電保障系統,獲得了“2016年中國數據中心標準化示范項目優秀政務類數據中心獎”。環境保護業務專網實現了市(州)到省的100MMSTP、縣到市(州)的30MMSTP專線帶寬,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站點和重點污染源具備1~10MB帶寬接入專網的條件,并建成了“萬兆主干、千兆桌面”的內部局域網,形成了“一個頂層框架、一個管理平臺、一個數據資源中心、一張基礎地圖、一個調度指揮中心”的青海環境預警預測、監控監管、決策指揮信息化體系。二是搶抓機遇建平臺。按照青海省政府和環保部推進“互聯網+”行動及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要求,青海省環境保護廳主動承擔了建設“大美青海生態云”任務,依托已建成的生態環境數據資源中心,實現虛擬數據中心的動態擴展、系統整合、資源調配、批量部署和統一管理,進而構建了“資源共享、集中管理、動態管控、業務感知”的智慧IT基礎架構。目前,環保云平臺由8臺8路12核服務器、虛擬化管理平臺和高速存儲系統組成,可達到800核CPU計算和5.4萬億次浮點運算能力,100TB高速數據、600TB空間數據和1PB視頻存儲能力,有力支撐了生態環境監測監管、空氣質量預報預警、環境風險監控預警等工作。三是整合資源重應用。堅持“破除數據孤島、整合信息資源、統一管理平臺”原則,將全省生態環保數據及60個業務應用系統進行云化遷移部署,并拓展吸納相關部門、科研院校、企業和互聯網關聯環保數據,實現了生態環境數據上下聯動、互聯互通,對水、大氣、土壤、噪聲、固體廢物(含危險廢物)、核與輻射、自然生態等環境信息數據進行匯聚,深入挖掘應用價值,建立涵蓋生態環境監測、污染源在線監控、移動執法、工業園區風險監控預警等方面的環境管理應用系統,為準確預測研判環境形勢、及時環境監測預警預報信息、有效開展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提供支撐。特別是在全國率先建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工業園區有毒有害氣體預警監測體系,對西寧市3個工業園區16家化工及重金屬企業涉及的14種有毒有害氣體、32種大氣重金屬和類金屬污染因子進行24小時在線監控,實現大氣突發環境事件監控預警、環境風險防范關口前移的目標,作為全國首個試點項目得到環保部充分肯定,在環保部在青海召開的“中荷突發環境事件環境風險和環境影響評估專題研討會暨示范項目啟動會”上受到國內外專家高度評價。
強力推進站網建設,打造獨具青海特色的生態監測評估預警體系
在生態環境保護上有所為、有所不為,突出生態監測評估,著力在搭建體系、構建網絡、服務決策上下功夫。一方面,依托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青海湖流域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堅持“部門聯動、整合資源、優勢互補、系統集成、信息共享”,充分整合環保、水利、農牧、林業、氣象等部門資源共同開展生態環境監測,建設了由26個綜合站點、1152個基礎站點和220個跟蹤站點構成的地面站點監測網絡,確定了地面監測、遙感監測、人類活動與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狀況評價、工程成效評估、生態系統綜合評估6大類150余項監測評價指標,初步建成了“天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預警體系。從2005年開始,陸續開發建立了全省以中分辨率為主、重點生態功能區局部地區高分辨率識別的影像庫,搭建了生態監測綜合數據服務及共享平臺,開展了三江源區生態本底和一期工程生態成效評估、青海生態環境十年遙感調查與評估、年度生態環境狀況遙感監測與評價,對30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生態環境質量進行監測評價考核并將結果作為財政轉移支付的重要依據。近年來,充分利用國產高分辨率衛星數據,在重點生態敏感區域開展人類活動變化、裸露地分布等環境遙感監測,積極為環境管理決策提供服務。另一方面,針對青海生態環境的特殊性、生態地位的重要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按照重點生態保護區域自然景觀及雪豹、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驢、中華對角羚、黑頸鶴、青海湖裸鯉等多種珍稀野生動物和水生生物典型活動區域分布特點,在全省規劃了近40個觀測點位,采用短中長光程、高清視頻、音頻連線、數字化網絡實時傳輸、統一平臺管控的方式,建立了“青海生態之窗”遠程高清視頻監控和展示解說系統,可近距離觀測研究典型區域生態類型、自然景觀、野生動物以及生物多樣性,在全國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率先建成“遠距離、大范圍、全方位”的精確觀測系統,進一步豐富完善了“天地一體化”生態監測監控預警體系。2016年8月23日,在視察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時,青海省委省政府利用“生態之窗”向總書記匯報了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保護建設情況,總書記通過遠程視頻音頻系統實時察看三江源等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情況,并與基層干部和生態管護員進行現場視頻交流,對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給予了充分肯定。之后,中編辦、國家發改委、環保部、中科院、清華大學等有關部委和科研院所,廣東、湖北、新疆、西藏、云南等省(區)環保部門及國內部分主流媒體,共有90批600人次前來考察調研。省黨政領導20多人次前來指導工作,省直機關工委黨校將其作為省直部門黨員干部生態環境教育基地,公安部門將其作為環保聯合執法警務人員培訓基地,省環保部門將其作為公眾生態環保科普基地,通過環境日、公眾開放日等重要節點,向大專院校、中小學校、社區居民開放,“生態之窗”已成為宣傳推介美麗新青海的重要窗口。
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積極謀劃
推進“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按照的重要指示精神,青海省環境保護廳積極加強與國家部委的溝通聯系,組織編制《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實施方案》和《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認真謀劃推進“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一是抓好合作聯動。針對青藏高原生態服務功能重要、生物多樣性獨特、生態系統脆弱敏感、全球氣候變化響應明顯等特點,在環保部門牽頭、相關行業部門聯動的基礎上,采取任務和業務協作形式,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高原生物研究所、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環保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以及青藏鐵路公司、青海省交通科學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專業部門在冰川凍土、生物多樣性等生態監測以及衛星遙感、網絡通信、數據分析與評估等方面的合作,形成國家和省級部門上下聯動的合作聯盟及工作機制。二是抓好整合共享。優化整合省級環保、國土資源、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農牧、衛生、林業、氣象、質監、測繪地信等部門以及國家相關科研院所和技術部門在青藏高原設置的監測站網及數據資源,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智能信息技術,建設集采樣監控、數據處理、質量控制、智能應用、信息共享等功能為一體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和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三是抓好功能拓展。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水平,推動生態環境質量評估考核向生態環境質量預報預警、生態環境變化趨勢分析研判和生態系統與氣候變化相互作用等科學研究方面拓展。加快建立環境保護綜合業務平臺和生態環境監測、生態環境綜合評估、生態環境質量考核評價、生態環境綜合監管、生態環境服務系統,以及生態環境與應對氣候變化研究平臺等共享的應用服務體系,并將其納入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共享系統,為全國甚至全球的生態環境監測和氣象氣候變化研究提供技術支撐。同時,在現有“天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基礎上,積極拓展利用通信衛星、北斗導航衛星、氣象衛星、高分遙感衛星、有人機/無人機相結合的航空遙感等監測手段,建設覆蓋全省的“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預警體系,用2~3年的時間全面建成覆蓋全省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生態環境狀況監測,生態環境監測數據互聯共享、監測信息規范、監測監管協同聯動,各環境要素統籌、標準規范統一、“天空地一體”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為全省區域生態環境狀況評價和變化趨勢分析及綜合監管,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重大生態保護建設工程成效評估、國家轉移支付績效評價考核,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核及領導干部離任審計等生態領域改革,生態環境管理、政府部門決策以及保障社會公眾環境知情權,提升政府協同治理和公共服務能力等提供技術支撐,更好地服務于“更加美麗新青海”“生態大省、生態強省”建設,切實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作者:楊汝坤 單位:青海省環境保護廳
- 上一篇:電力系統通信網絡建設探討
- 下一篇:中小企業服務平臺網絡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