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意識形態建設問題分析

時間:2022-05-22 09:20:31

導語:網絡意識形態建設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意識形態建設問題分析

摘要:與現實社會的意識形態有著顯著的不同,網絡意識形態是基于虛擬網絡社會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意識形態,具有虛擬與現實的統一性、生成的技術性、文化滲透性等特征。當今我國網絡意識形態面臨著網絡社會的矛盾對現實社會穩定造成的威脅、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受到威脅、網絡空間文化霸權對主流意識形態構成威脅等問題。為了減少互聯網帶來的意識形態安全挑戰,必須重視網絡民意,走群眾路線,樹立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網絡陣地意識,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引導網絡文化。

關鍵詞:網絡意識形態;建設;問題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普及和網民數量的迅速增長,網絡意識形態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的一個焦點問題。網絡意識形態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有傳統意識形態的共性,又有互聯網特殊的個性。加深對網絡意識形態的理性認知有助于優化與擴展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為此,本文對網絡意識形態的概念界定、特征及當前網絡意識形態建設面臨的問題及路徑選擇做些許探析,希望能為該領域的相關研究貢獻一些微薄之力。

一、網絡意識形態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目前,學術界對網絡意識形態的內涵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認為網絡意識形態是“基于網絡信息工具的使用而產生的新的意識形態領域,是傳統意識形態各要素在網絡信息空間的延伸和呈現”。[1]即把網絡意識形態看成傳統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的拓展。二是認為網絡意識形態是“網民看待網絡世界的有機的思想體系”,對網民行為具有價值指引功能。三是仍認為網絡意識形態具有意識形態的一般屬性,即階級性、價值觀、理論和政治傾向等“物化”于網絡上,體現的仍是一種國家意志、民族特征和意識形態導向。以上對網絡意識形態內涵的解釋,各有側重點和合理性。本文綜合各方觀點認為,網絡意識形態是在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網絡人與社會人高度融合互相滲透的背景下,網民借助數字化、符號化、信息化中介系統而進行的信息、知識、精神的共生共享活動中形成的有機體系,是網民在網絡社會中具有符號意義的信仰和觀念表達方式的綜合,其核心是價值觀念。網絡意識形態與現實社會的意識形態有著顯著的不同,呈現出自己獨有的特征。首先,虛擬與現實的統一性。由于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一個與現實社會相對應的虛擬的網絡社會已經形成。網絡社會是一個“虛擬的真實存在”,它使得現實社會構成要素、基本結構與社會功能全部映射或者又輻射到虛擬社會中,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有著相似的特征功能。網絡意識形態是生活在網絡社會中的網民“看待網絡世界的有機的思想體系”,它是基于虛擬的社會而產生,但其結構方式、功能仍被深深地打上現實社會的烙印,并通過虛擬社會反作用于現實社會。網絡意識形態具有虛擬與現實的統一性。其次,生成的技術性特征。在由技術發展而形成的網絡社會中,網絡意識形態的載體就是符號化、數字化的信息。通過傳遞各種數據符號,表達思想、交流觀點,反映不同階層的網民看待網絡世界的那部分比特流,它是文字、聲音、圖形、視頻的集成體,它在被瀏覽、被復制、被轉載、被評點的過程中維持或改變著網民的思想觀念體系。網絡意識形態作為網民信仰、價值觀念的思想體系,具有強烈的數據性和技術性特征。再次,文化滲透性。網絡文化所反映的正是網絡意識形態,網絡文化對網絡意識形態有著巨大的影響。互聯網時代開放性的話語權、自由的言語表達方式、海量的信息以及全球化的特征,使得網絡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特點;多元的網絡文化之間的激烈競爭與滲透又在反作用于網絡意識形態,使網絡意識形態具有文化滲透性特征。

二、當前網絡意識形態建設面臨的挑戰

作為一種先進的傳播技術,互聯網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拓寬人們的交往空間,在增進各國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等方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與此同時,網絡發展也對我國意識形態建設,形成了空前挑戰和強烈沖擊。首先,網絡社會的矛盾對現實社會穩定造成了威脅。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也是社會矛盾的凸顯期。有時候,互聯網會把社會矛盾公開化與放大化,很容易成為公眾情緒宣泄的通道和場地。網絡意識形態的虛擬與現實的統一性特征決定了虛擬的網絡空間既是現實社會的“減壓閥”,又是矛盾的“聚集地”。以最近網絡空間頻發的輿論事件為例,它主要是來源于現實生活中利益受損,民意訴求不能通過合法、合理的渠道表達,才得以在網上表達訴求,試圖以虛擬的網絡社會倒逼現實社會使問題得以解決。但互聯網言論與傳統媒體言論相比更容易走極端和偏激,在相應法律法規還不健全的情況下,線上的民意訴求很可能會變成無序的政治表達,沖擊著線下社會的和諧穩定。其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遭遇嚴重威脅。由于網絡意識形態的生成場域靠技術色彩濃厚的硬件和軟件的支持,而當今全球的網絡技術規則和信息規則的設定又都掌握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手中。例如,支持互聯網的13臺根服務器中,有10臺掌握在美國手里,其余3臺分別為瑞典、荷蘭和日本所把控。掌握不了網絡核心技術,給我國網絡安全帶來隱患的同時,網絡意識形態安全也遭遇嚴重威脅。再次,網絡空間文化霸權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構成威脅。自互聯網在中國扎根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技術的優勢,借助網絡信息傳播平臺迅速、及時、互動和隱秘等特點,將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社會思潮輸入和滲透到中國。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曾說過:“我們要利用互聯網把美國的價值觀送到中國去?!盵2]網絡空間儼然成為當下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網絡空間彌漫的文化霸權主義,對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造成強烈的沖擊。

三、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的路徑選擇

面對互聯網時代意識形態領域的挑戰,我們應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全新的思路積極主動地應對。首先,重視網絡民意,走群眾路線。網民是群眾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是屬于群眾的子范疇。如何對待網民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說是黨的群眾路線如何適應新時期新形勢發展需要的問題。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我們應更新觀念,仔細傾聽民眾的利益訴求,正確引導網絡輿論,把網絡變成黨和群眾、政府和群眾聯系的橋梁,變成服務群眾的重要平臺。各級政府部門應積極探索建立各類官方的網站,把網站辦成為民、便民、利民的重要窗口,引導民眾的現實利益表達渠道合法化、制度化。重視網絡民意,是對網民的尊重,歸根結底是尊重人民主體地位,是黨的群眾路線在網絡社會的體現。其次,樹立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網絡陣地意識。網絡技術水平是網絡安全的基石,網絡信息的核心技術的發展水平決定了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效度的高低。我們要加快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加強頂層戰略規劃與設計,推進網絡信息工業化的現代化,提高網絡信息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跟緊網絡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潮流,積極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體制機制。再次,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引導網絡文化。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也是進行網絡文化宣傳教育的指導思想和政治立場。我們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引導網絡輿論,不斷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在網絡空間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建設民主、文明、誠信、法治、安全、創新的網絡空間。

參考文獻:

[1]姚元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問題探究[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

[2]何懷遠,彭洲飛.聚焦網絡意識形態最新態勢:挑戰與思考[J].唯實,2016.

作者:郭鵬 單位:中共遼陽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