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式信息服務促進學風建設的策略與途徑
時間:2022-01-25 09:12:10
導語:立體式信息服務促進學風建設的策略與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圖書館服務是促進三本院校大學生學風建設的重要因素。圖書館應響應學校的立體式信息服務體系頂層設計,努力建立立體式信息服務體系子系統,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能力,提升服務水平,促進學風建設,在學校人才培養工作中做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三本院校;大學生學風;立體式服務;信息服務;服務創新
近幾年,“三本”院校生源質量較以前發生明顯變化,一些大學生在學習上存在著目標不明、動力不足、態度不正、方法不對、紀律不嚴、效果不好等問題,學校整體學習風氣不盡如人意,教育教學管理困難,人才培養質量下降,學校人才培養目標難以實現。創辦于2002年的宿遷學院,是江蘇省后發達地級市———宿遷市所屬的唯一一所本科高校,采取“省市共建、八校聯建”的辦學體制,由八所省屬高校與學院合作舉辦本科教育,使用聯建高校招生計劃,面向全省招生。學院由初期2002-2010年三本招生、到2011-2012年二本招生,2013-2014又回歸到三本招生,其間的曲折經歷已經證明:不同批次招生的在校生學風狀況有很大差異,二本批次招生的生源質量明顯好于三本批次。目前,學院在校生以三本批次為主,學風狀況出現了和其他三本院校類似的今不如昔的情況。為此,我們對三本院校宿遷學院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共有27個調查項,主要涉及讀者特征(5項)、利用圖書館情況(9項)、讀者需求(10項)、讀者建議(3項),每個調查項分別設計4個確定選項。有784名大學生被確定為調查對象,發放問卷784份,收回有效問卷784份。宿遷學院在校生13399人,被調查人數為784人,占在校生人數的5.85%,本次調查對象涉及文科、理工科和藝術類學生及其他類學生,其中文科讀者占65.56%,理工科讀者占28.32%,藝術類讀者占4.08%,其他類(畢業生及未選擇以上三類的)占2.04%,調查對象覆蓋面較廣,代表性較強,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由表1可見,大學生學風建設問題和圖書館密不可分,圖書館需要更深入地嵌入高校人才培養工作,進一步做好信息服務工作,促進大學生學風建設。
1三本院校圖書館服務與大學生學風問題
宿遷學院圖書館圖書借閱量及讀者接待量統計(表2)顯示,近五年生均圖書借閱量、讀者入館人次數均呈現下降趨勢,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圖書館讀者服務和大學生學風建設工作出現了問題。
1.1三本院校圖書館讀者服務存在的問題
筆者在《三本院校圖書館服務育人的“四化”問題與對策———以宿遷學院為例》一文中指出,三本院校圖書館讀者服務出現了“服務對象簡化、服務隊伍老化、服務模式僵化、育人功能弱化”的“四化”問題,不能充分適應大學生需求,未能有效發揮促進學風建設的作用[1],對“四化”問題的產生原因進行了剖析并提出應對策略,為三本院校圖書館改進服務工作提供了參考。
1.2三本院校大學生學風存在的問題
從圖書館角度對大學生學風問題的問卷調查結果(表3)表明,被調查的784名大學生讀者中“經常到圖書館學習”的有303人、占被調查大學生讀者的38.65%,其中大一新生228人,其他各年級學生利用圖書館學習的讀者人數則寥寥無幾。對“大學生不進圖書館學習的原因”的進一步調查結果(表四)顯示:調查對象中,62.5%的學生認為原因在于“不想學習(沒有學習目標)”,64.03%的學生認為原因在于“不喜歡學習(沒有學習興趣)”,還有51.4%的學生認為原因在于“不會學習(沒有學習能力)”,僅有24.11%的學生認為原因在于“不需要學習(沒有學習壓力)”。分析發現:學生并不是像有些人沒有根據所說的“都是富二代、官二代,不需要學習”,學風問題更主要的是在于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強烈的學習興趣,缺乏善于學習的方法。這為學校學風建設工作指明了方向、找到了突破口。
2建立立體式信息服務體系促進大學生學風建設
學風建設的問題是復雜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策略也是多種多樣的。針對學風建設調查中發現的問題,三本院校應該建立立體式信息服務體系,圖書館應積極策應,建立圖書館立體式信息服務體系,融入到學校立體式信息服務體系并成為這一體系的核心,發揮“風向標”、“晴雨表”的作用,促進學風建設體系良性互動、高效運轉。
2.1立體式信息服務體系的概念
2.1.1立體式服務
立體式服務是一個全方位的服務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服務主體通過全方位、多渠道的服務,實現服務與用戶需求的全面、友好、高效的無縫對接,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使用戶滿意[2]。立體式服務的服務主體、服務客體、服務平臺及相關管理制度、服務標準、業務規范等要件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形成立體式服務體系。
2.1.2立體式信息服務
立體式信息服務是以信息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立體式服務。在這個系統中,服務主體通過全方位、多渠道的服務,實現服務與用戶需求的全面、友好、高效的無縫對接,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達到用戶滿意。
2.1.3三本院校立體式信息服務體系
三本院校要從學校層面做好促進學風建設的信息體系的頂層設計,建立一個學風建設信息體系的的大框架、總平臺和數據庫,并整合、協調各部門、各院系的學風建設信息體系子系統和圖書館的立體式信息服務體系子系統,進而建立起全校的立體式信息服務體系。
2.1.4圖書館立體式信息服務體系
圖書館立體式信息服務指以圖書館為主導,以館員為主體,為讀者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多元化、深層次的信息服務。全媒體時代信息的多形態傳播途徑使得大學生不再滿足單一的實體與網絡服務,這也為圖書館開展立體式信息服務在服務途徑、渠道上提供了可能。圖書館要通過這一體系,增進與大學生的溝通,調研讀者需求,做好信息服務工作。
2.2學校立體式信息服務體系的構建
2.2.1學校立體式信息服務體系的機制建設
學校要在制度層面構建教育教學管理互聯互動的立體式信息服務體系,明文規定各部門、各院系在學風建設工作中的職責擔當、角色分工、服務規范和質量考核,強化各部門、各院系在學風建設信息工作中“資料收集與整理、情況調查與通報、問題協調與處理”的相關職責與義務。學校要督促各部門、院系的信息工作,達到“工作認識統一、問題意識超前,服務意識主動、服務措施有效,考核辦法科學、激勵機制合理”,不斷強化全員服務、全面服務、多角度服務、深層次服務的立體式服務理念。此外,學校還應建立起學風建設問題響應機制和工作預案,通過預案測試檢驗可行性、確定其有效性之后,在各工作機構和網絡節點推行。宿遷學院積極推行“思想政治教育進宿舍”并把“輔導員進宿舍”列入考核指標,這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2.2.2學校立體式信息服務體系的機構建設
學校還應從實體層面構建全校教育教學管理互聯互動的立體式信息服務體系,校長負責,院系聯動,全員參與。各部門、各院系根據學校立體聲式信息服務體系(框架)的頂層設計,結合本院系實際,相應建立起“專門專業、專人專職、專項負責”的院系學風建設信息服務機構和遍及各專業、各班級、各學生團體、各宿舍的信息網絡。各部門、各院系在“思想統一、認識一致、目標相同”的前提下,本著“顧全大局、首問負責、行動一致、學生第一、服務優先”的原則,對于學風問題不得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不得推諉扯皮、敷衍塞責,杜絕“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等消極現象,努力形成“教師主動、輔導員牽動、教輔人員促動、學生組織(社團)拉動、學生自覺行動”的良好局面,確保學生學習等方面問題在第一時間得到熱心關注、積極響應、高效化解,給學生滿意的答復、有效的幫助。宿遷學院有關院系在班級建設的“小微型學習組織”,既是一種典型的學風建設機構,也是一個學風建設信息服務節點,這一做法是學風建設工作的有益探索。
2.3圖書館立體式信息服務體系的構建
圖書館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務是,不斷提高圖書館服務能力和信息服務水平,最大限度地適應并滿足大學生讀者服務需求,為大學生專業學習、能力培養、社會實踐提供信息支持,促進學風建設,為學校人才培養服務。為此,圖書館要根據工作職責和任務的要求,結合館員素質和水平,調動館員積極性,挖掘服務潛力,創新服務模式,建立立體式信息服務體系子系統,主動開展靠前服務、上門服務,建立與學校及各院系學風建設信息服務機構的密切聯系,及時獲取大學生的信息服務需求,努力實現無縫對接,為讀者提供有針對性的差別化、個性化服務,實現“需求不論何時何地,服務不分分內分外,工作不分前臺后臺”的全方位、全天候、全過程的立體式信息服務。
2.3.1圖書館立體式信息服務體系的制度建設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制度建設是建立立體式信息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立體式信息服務體系發揮效用、實現目標的保證。圖書館可以在原有規章制度的基礎上修訂、完善,也可以另起爐灶,從頭做起,科學進行制度設計,界定立體式信息服務的職責、范圍、內容,明確服務標準和規范,確立考核辦法和激勵機制,激發、鼓勵館員關注、參加促進學風建設的信息服務工作。
2.3.2圖書館立體式信息服務體系的機構建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眻D書館可以根據內設機構的職責,結合學風建設信息服務的需要,進一步明確各機構在立體式信息服務中的工作職責,也可以由機構有關人員兼職組建一個專門機構,加強促進學風建設的有關工作,在館內形成全員參與的立體式信息服務機構。圖書館要增強各服務網點、服務窗口的立體式信息服務意識,開展“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泛在化信息服務,通過優化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開放自助服務、延長服務時間、開通移動服務等方式為讀者利用圖書館提供方便。
3三本院校圖書館立體式信息服務的策略與途徑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圖書館要抓住學風建設存在的問題,找準促進學風建設的策略和途徑,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學風建設。3.1通過大學生入學(入館)教育,引導大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引導大學生利用圖書館新生入學教育中,在引導學生從生活環境、學習環境、人生角色、學習方法等方面實現轉變的同時,還要在學生擺脫一切問題由家長、老師包辦、代辦后自主確定學習目標時,密切配合學校的入學教育,引導學生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自主意識,確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并誘導學生學會并善于利用圖書館拓展視野、獲取新知、提高能力、增強本領。3.2通過學生讀者教育培訓,提高大學生信息獲取能力,增強大學生學習能力“開展信息素質教育,培養讀者的信息意識和獲取、利用文獻信息的能力”是高等學校圖書館的主要任務之一。大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決定其學習能力的強弱,圖書館應該加強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工作,積極拓展大學生信息素質培養的渠道、手段和方式方法,通過開展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培養并逐步提高其信息獲取能力,增強大學生學習能力,讓大學生學會學習、善于學習。3.3通過培養大學生學習興趣,持之以恒,養成大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只有對某一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獲得愉快的情緒和體驗后,才會持之以恒,學有所成。雖然大學生有一定的認識、判斷和選擇的能力,但在面對信息垃圾時還是難以做到“對有益的東西、好的東西予以繼承和發揚,對負面的、不好的東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3]。圖書館要通過思想教育、學術報告、文化展覽等方式培養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其“戀上”專業學習、課程實習、社會實踐、創新訓練、社團活動等,肯于鉆研,熱心實踐,增長能力。當然,需要注意的是,過分強調興趣,可能產生對學生的放任和溺愛。教育者要激勵學生,應對挑戰,建立自信,喚醒其內心動力,持之以恒,在學習上養成良好習慣和堅毅品質,才會在學習上取得更大進步。3.4通過提供嵌入式服務,和大學生學習“在一起”,為學生完成學業提供幫助圖書館負責參考咨詢、讀者培訓的專業館員的信息獲取能力學習能夠給大學生專業學習、創新實踐、社會活動、畢業論文(設計)、就業咨詢乃至解決心理問題上提供輔導也可以在指導大學生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服務需求,提供嵌入式個性化信息服務,幫助大學生完成學業、求職應聘。3.5認清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存在的問題,加強自身建設,積極創新服務,切實促進學風建設[5]圖書館要全面、透徹地認識育人服務存在的“四化”問題,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和途徑,并把化解信息服務問題的思路、方法和具體措施落實到位,大力加強自身建設,勇于創新服務,力爭在促進學風建設工作中取得新成績。
4三本院校構建立體式信息服務體系應注意的問題
4.1注重高層率先推動
學校決策層、管理層的領導在學風建設上要親力親為,不能只是“開會喊兩句、檢查轉兩圈、總結講講話、激勵發點錢”,要讓師生看得到實實在在的作為,感受到真真切切的效果。
4.2強化中層示范帶動
各部門、各院系的領導要主動抓、親自抓學風建設工作,不能只是“我分管、已交辦、有安排”,而要“我主管、我負責、我主辦”,在學風建設工作上給教師做表率,讓學生感受真誠的關心、真切的教導和真實的幫助。
4.3做實基層互聯互動
要讓各級領導、各層次師生明確其在立體式服務體系中的角色擔當。學校、各院系領導負責大力推動,教學人員負責積極帶動,教輔人員熱情配合促動,行政部門積極參與聯動,在這樣的立體式服務體系中讓全體學生自覺行動,真正實現全校學風建設工作互聯互動。立體式信息服務體系的建立,不僅沒有減輕教師的責任,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以自身的優秀素質和高尚人格“言傳身教”、率先垂范,要更加緊密地加強與各信息服務機構和節點的協調、溝通,更加全面、準確地把握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狀態、學習和生活動態,對學生要更加體貼入微,工作要更加優質高效,更好地促進學生在學習、生活上保持身心健康、樂觀向上、積極進取,才能促進學風的好轉。在具體工作中,要切實有效地做好互聯互動,加強與教育教學管理機構、校內外社團組織、學生家庭的聯系,密切關注學生個體及其成長歷程中關鍵時期、重要轉折點時的情況,對于學生的需求要及時反饋到信息系統中,并幫助其解決學習上的問題。
5結束語
立體式信息服務體系是高校學風建設工作的有效探索,也是高校圖書館適應師生讀者服務需求的新模式,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梢灶A期,以立體式信息服務促進高校學風建設工作,必將取得可喜的成果。
作者:馮克品 單位:宿遷學院
參考文獻:
[1]、[4]馮克品.三本院校圖書館服務育人的“四化”問題與對策—以宿遷學院為例[J].韶關學院學報,2014,(7):197-200.
[2]聶晶.論覆蓋全社會的公共圖書館建設—揚州市圖書館總分館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圖書情報工作,2014,(12):8-10、34.
[3].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上的講話[EB/OL].www.xmnn.cn/llzx/llzt/xxxjpzsjjh/201410/t20141014_4136342.htm.
- 上一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的思考
- 下一篇:路橋建設項目管理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