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風建設職業發展能力研究

時間:2022-11-20 03:59:55

導語:高校學風建設職業發展能力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學風建設職業發展能力研究

摘要:職業發展能力是每一個從業者孜孜追求的個體素質目標,直接影響和制約著職業的成功幾率與社會貢獻度,也是大學生擇業前主觀迫切所望、客觀急需養成的素質要求。本文主要論述如何以大學生樂于參與的體驗式手段開展職業發展教育,使教育內涵與學校的人才培養規格定位深度融合,將職業發展能力培養目標與常規的學風建設目標相契合,廣泛開展以職業發展能力為價值導向的學風建設,以期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場競爭力,促進充分高質量就業,更好地實現職業理想并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關鍵詞:職業發展,價值導向,高校學風建設

古往今來,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里,學風問題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常談常新的話題。學風問題不單純是治學問題,更是一級組織自身建設發展的關鍵要素。對高校而言,學風不僅是衡量學校學習風氣的風向標,更是體現學校治學精神的刻度尺,反映的是社會對學校社會角色的文化價值認同程度,是大學精神傳承和大學治學理念的體現,是大學核心價值觀的社會表達,是大學辦學質量的重要表現。對學生而言,學風是學生學習時端正態度、培養興趣、明確目標、養成習慣、實現職業理想的關鍵因素。高校作為“成業之教”的主陣地,擔負著喚醒學生的職業意識、為順利求職擇業奠定堅實基礎的神圣使命,順理成章地應該將大學生職業發展能力作為學生學風建設的價值導向,并通過深入開展以體驗式為手段的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融教育目標于學生個體的親身感知與生活體驗中,將學校設置的學風建設的各項任務目標與學生個體的職業發展能力素質要求深度融合,激發學生的自主參與深度,幫助大學生牢固樹立職業生涯意識、掌握職業規劃方法、培養職業發展能力、實現職業發展目標。從而使職業發展教育成為學生學風建設的催化劑和動力源,使學風建設煥發出嶄新的生命活力。

一、做好頂層設計,堅持目標導向

促進畢業生實現更充分和更高質量就業是黨和國家的一貫要求,大學生就業狀況已經成為衡量一所高校辦學質量、社會聲望、服務能力的重要指標,已經上升至定位高校人才培養規格的戰略高度。促使高校高度重視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將大學生就業工作作為大學決策導向的重要依據,并以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內涵價值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依然成為高等教育內涵建設的重要方面。因此,如何全面加強以職業發展能力為價值導向的學風建設,將職業發展教育的內容整合進學生學風建設的大系統中,以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個體全面發展需要的“雙向式”需求作為高校人才培養規格定位的重要目標導向進行頂層設計,以大學生職業發展能力和就業質量為導向,促進學風內涵建設、系統規劃建設和綜合評價的建立,來帶動學風建設的整體發展。將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貫穿到人才培養全過程,滲透進學風建設的各環節,已然成為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學風建設的重要課題和必然選擇。具體而言,就是要按照大學人才培養戰略定位,統籌設計各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專業素養和非專業素養能力要求,圍繞加強學風建設促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核心目的,使學風建設按照“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為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成長成才需要為目標,促進學??沙掷m發展、提高社會聲譽”為目標的原則,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全面發展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激勵學生愛國、勵志、求真、力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堅持服務社會需求的成效導向,緊密對接社會經濟發展需要[1],通過優化素質教育載體、豐富活動內涵、創新教育方法、強化個體體驗認知,改革學風建設的評價機制,為建設優良學風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制度保障。

二、整合多方資源,實施系統工程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大學生普遍存在學習動力不足、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成效不佳等一系列學風問題,其根本原因是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奮斗精神、學習計劃執行能力弱,而職業生涯規劃的本質就是立足“人職匹配”的角度,通過引領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方式充分認知自我、了解未來就業時職業環境和崗位素質要求的基礎上,理清自己將來就業時職業選擇,針對未來的職業選擇做出科學認知,采取正確決策,并在學習態度、學習規劃、學習行動等方面做出相應轉變,將職業發展目標作為規劃大學生活、確立學習目標、參與實踐鍛煉的重要指南。首先,在制定個人學習目標時,能夠緊緊圍繞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職業發展能力等來規劃設計;其次,在確立學風建設內容時,與職業發展規劃、培養求職技巧、強化職業體驗以及提升職業責任擔當等緊密相連;再次,在拓展學風建設渠道方面,將職業發展的價值理念通過有意識地全面加強專業課程學習、非專業能力素質培育等教學活動進行積極滲透,創建符合自身特點和個性的特色學風風格;最后,在建設學風評價機制方面,要將畢業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就業率和就業質量、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未來職業發展能力等因素納入學風建設的評價體系之中。同時,學風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按照系統工程理論體系和結構框架進行整體規劃以及內部各子系統的有機組合,促使子系統之間協調和制度之間融通,共同服務于學風建設目標的實現。從學校黨委到教務處、就業指導中心、學生處、團委、雙創中心等各個職能部門和二級學院,都要重新審視和進一步明確崗位職責,如學生社團組織、德育實踐教研室、職業發展教育教研室、就業實習實踐基地、大學生素質教育載體等,都應該明確自身在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促進學風建設質量提升中的角色功能。通過這種角色功能的強化[2],推動學風建設的內涵載體和方法體系進行創新性變革。最終大學生的就業質量、終身職業適應力和勝任力是學風建設質量的評價指標。因此,需要整合多方資源,調動一切力量,引入全新理念,滿足發展需要。要廣泛吸納企業成功人士、優秀校友資源等各級社會力量共同致力于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要全面加強校政企深度融合,以需求為導向促進大學教育教學內涵改革,促使人才培養模式轉變;要建立學校與家長的長效溝通機制,爭取家庭教育資源對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支撐。從而進一步強化學風建設對于大學生職業發展價值的追求,使學風建設在人才質量提升、滿足“雙向式”需求上成為一個開放多元、保障有力的動力系統。

三、加強過程管理,進行綜合評價

要按照立德樹人根本要求,創新改革現行的學風建設等管理制度,科學審視、認真查擺現行制度的優越性與局限性,重新梳理完善與新時代教育教學目標和大學生成長成才休戚相關的配套管理制度,形成著眼長遠發展、堅持成效導向、符合法規約束、關注普遍要求、滿足個體需求的學生管理制度體系。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研發創建反映大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的學生信息管理服務平臺,提供權威豐富的服務信息以滿足學生的求學需要、就業創業需求、素質拓展訓練需求等;廣泛開展社會調查、勤工助學、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強化學生在團隊合作、組織協調、實踐操作、抗壓能力、創新精神等綜合能力培養。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按照自身的職業志向和興趣特長獲取相應職業資格和能力證書,增強自身職業發展能力。不斷完善現行的學分制度,通過為學生創造充裕的教育教學資源,激發和滿足學生的求職渴望,推動健全學分制收費管理制度,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專業學習。創新現行的學籍管理制度,盡可能地允許學生入校后能有更多機會自主選擇專業,能夠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化的課程學習需要,打破傳統的單純以考試作為成績評定結果的評價機制,更加注重過程管理和成效導向,在考核評價體系構建中堅持健全能力與知識考核并重,健全對學生學習動力激發、學習資源創建、學習過程監測、學習成效評估的雙向互動反饋機制。

四、豐富教育載體,促進職業發展

1.堅持四年不斷地開展職業發展教育。在新生一入學,就全覆蓋地完成學生職業生涯測評工作報告,建立生涯檔案。進一步落實教高廳[2007]7號文件《關于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采取體驗式的教學方式,開足開全生涯規劃、職業素養提升、就業指導三門主干課程,豐富完善服務于學生職業能力提升的各級各類選修課、學術講座等,建立個體咨詢室,滿足個性化發展需要。從而使職業發展教育的課程體系和方式手段相對完整,更好地服務于學生。通過開設課程、組織講座、個體咨詢、團隊訓練、模擬大賽、素質拓展訓練等多元活動,并與德育實踐有機融合,將職業發展教育有針對性地滲透進學生學習、生活、實踐的方方面面,貫穿大學全過程,進一步促使學風建設的定位、規劃和評價,整體上帶動學風建設的全面發展。2.個性化地指導學生盡早明確職業定位。通過輔導學生進行個人興趣愛好、價值取向、性格特點、能力傾向、專業認知進行專業化的解讀,使學生全面了解所學專業,了解同一專業可能的多維就業渠道。從而能結合自身的特點,找準職業發展定位。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可選擇的意向崗位進行全面的了解和認知。指導學生自我探索意向崗位的工作說明書,全面了解目標職業的基本狀況,搭建豐富載體,創造實踐條件,幫助學生全方位地真實展示目標職業的基本狀況,深刻認知崗位環境及崗位能力要求。將這些應具備的職業技能培養計劃有側重地分解到不同的學期、不同的學習環境,有計劃地著力培養。從而為實現人職匹配、成功擇業打好能力素質基礎。3.研發基于“崗位勝任力模型”的職業素養?!皩W習地圖”組織骨干力量,發動就業部門人員及輔導員全體參與,歸納學生求職崗位需求、分類提煉任職者職業技能要求,歸納總結并轉化為若干具體學習任務或知識模塊,如創新創業能力、有效溝通能力、管理計劃能力、文字撰寫能力、高效執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職場禮儀、誠信法制意識、終身學習能力、抗挫折能力等。通過深入挖掘知識模塊之間的關聯,形成系統的學習地圖,針對學習地圖上的每一個知識單元設計若干學習任務與之匹配;或針對大學生活提出一項合理化建議并被學校采納等。另外,除了一系列線上線下課程學習外,還包括課后實踐載體的豐富創建,如從事一份暑假兼職;參加一次志愿服務或社區活動實踐并撰寫工作報告或實踐體會等,以此作為該項能力獲取的評價指標。4.挖掘資源優勢,共同致力于職業發展教育。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強調要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3]。就業工作作為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發揮排頭兵作用,不斷健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協同育人促進就業的機制。堅持家校育人聯誼機制、堅持校企資源共享機制、堅持校友、朋輩輔助機制。通過加強制度建設,突出節點控制,建設長效機制;通過齊抓共管,協同育人,形成全員育人合力;通過注重典型引導,示范帶動,打造標桿工程;通過打造品牌,彰顯學風建設特色。著力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積極搭建豐富載體,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積極構建全員抓就業、全程抓就業、全方位抓就業的就業工作格局,不斷深化就業工作體制機制改革,健全完善新時代下學生綜合素質考核評價體系,以此帶動優良學風養成與傳承,普遍提升學生的職業發展能力,不斷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個體全面發展需要的雙重需求,促進學生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

參考文獻

[1]朱建芳.“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校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05):138-141.

[2]馬林,趙炳起.試論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載體建設[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3(12):75-78.

[3]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EB/OL].(2018-09-10)[2020-06-09]h

作者:劉思源 高志剛 單位:黑龍江科技大學1.管理學院 2.招生與就業工作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