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思考

時間:2022-09-09 10:43:18

導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思考

一、緒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內涵可以概括為“發展生產、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鄉整潔、管理民主”,其核心是從根本上實現農民生產、生活、就業方式的提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解決三農問題的新舉措。近年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步伐加快,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但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卻出現了不少新問題,特別是西部貧困地區的新農村建設更是任重而道遠,在這樣的新形勢下,我們不僅需要完整、成熟的理論體系作指導,更需要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推動新農村建設健康、持續的發展。目前大多數新農村建設的研究都以理論研究為主,而以個體為研究對象,進行有針對性的微觀分析很少。鑒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特殊性,我們認為很有必要以基層為單位,以典型個體為研究對象,進行討論分析,以便發現微觀問題。因此,本研究通過實地走訪調查,對成都市龍泉驛區的三個新農村建設示范社區的發展模式進行分析,以期待對其他地區新農村的建設提供參考。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成都地區的實踐典型研究

(一)龍華社區組建股份合作社,整合、置換、出租土地資源的發展模式

龍華社區地處繞城高速與錦江區成龍路交匯處,,其區域位置、交通狀況、基礎條件優勢明顯。全社區共754戶,2000余人,耕地面積1407畝,宅基地等建設用地面積410畝,其他非耕地1006余畝。在成都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關政策的扶持下,龍華社區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和地理位置的優勢,有效解決了“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的難題。

1.土地入股,組建股份合作社。2004年6月,龍華社區以農民宅基地參股入社的方式,組建成立四川省首個農民股份合作社—龍華農民股份合作社。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中,龍華社區通過整理宅基地、非耕地,將原來村民的宅基地置換到了經濟價值更高的成龍路邊,村民從零散居住的、基礎條件落后的院落,集中遷移到了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環境宜人的集中居住點“西博苑”。在社區周邊,教育產業、旅游休閑、生態農業、機械等支撐產業漸具規模。2005年8月,原新華、新民、高埝、龍華4個村組重新組建為龍華社區,新社區面積增加到12000余畝,人口8000余人。

2.引進大型企業,因地制宜謀發展。合作社將整理置換到成龍路邊的1100畝土地進行了科學的分配,其中170畝用于集中居住點“西博苑”的建設,剩下的930余畝用于市場產業開發。社區引進了多家以加工制造業、服務業為主的大中型企業,如博美裝飾公司、國際汽摩商城、一汽大眾等,不僅促使土地資源轉變為土地資本,多渠道解決了農民得就業,同時也帶動了社區及其周邊經濟的發展。目前龍華社區居民人均年收入從原來的三四千元已增加到現在的上萬元,主要收入來源包括股份分紅、鋪面收入、務工收入。

(二)東洪社區結合區域位置優勢,打造商業圈的發展模式

東洪社區與四川師范大學東校區、地鐵二號線相鄰,交通狀況有明顯優勢。全社區共3個居民小組,4200余村民,幅員面積5400畝,東洪村充分利用了區域位置的優勢發展校園經濟,短短幾年就從貧困落后的負債村,發展成為擁有上千萬元資產的富裕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由不足3000元上升到6000余元。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東洪社區也進行了一系列的艱苦的探尋,最終找到了一條適合本村實際情況的發展思路和模式。

1.探索壯大集體經濟的道路。80年代初期,社區開始探索如何搞集體經濟,先后經營了磚廠、玻璃廠、汽車修理廠,但在89年前后3個廠先后倒閉,村上負債達到70余萬元。在這種逆境下,90年代初期東洪社區開始對集體經濟進行改制,并提出了“以穩求進”的發展思路。社區出租土地,企業出資金、出技術、出設備的集體與企業聯營的經營模式開始產生,社區和企業實行保底分紅的合作方式。這種合作模式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村上也償還了部分債務,但是后來部分企業經營不善而倒閉,村上也就負擔了連帶責任,重新背上了債務。于是社區委員會開始再次反思,發現:只靠出租土地,雖然發展了集體經濟,但是不能壯大集體經濟,農民的長期利益仍然得不到保障。于是再次對聯營企業進行改制明確了村和企業的責、權、利。

2.依托區域位置優勢,發展校園經濟?!坝^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睎|洪社區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區域位置,為了變資源為資本,社區委員會再次籌集資金,注冊了東洪村自己的公司,通過轉讓土地使用權,完成了近100萬元的原始資金積累。雖然轉讓土地見效快,但是資源始終都是有限的,如何才能得到長期穩定的發展呢。這個時候社區委員會站在了環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在獲得上級有關部門和街辦有關土地政策的支持后,東洪社區開始結合自己地理位置的優勢,以四川師范大學為中心,打造商業區,發展校園經濟,社區委員會先后修建了商鋪和村民安置房然后對外出租。到2006年,全社區修建商鋪達2萬平方米,公司擁有資產1600余萬元。

(三)洪河社區依托豐富的土地資源,發展現代農業的模式

洪河社區地處成都市繞城高速外側,成渝高速公路和東風渠橫貫該社區,全社區共26個組,7087余村民,1萬余畝土地,但大部分的這些土地都是農用耕地,其它非耕地面積較少。由于洪河社區特殊的區域和自然條件決定了它不能按照龍華和東洪社區的模式進行新農村建設,沒有特殊政策的扶持,也沒有優越的區域位置,但是它擁有遼闊和肥沃的土地資源。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洪河社區開始了以發展農業為主,招商引資為輔的新農村建設,實現了將土地資源向資本的轉化、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和人才資源向人才資本的轉化。目前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已經達到6000元以上。

1.整合非耕地資源,招商引資。洪河社區歷史上共形成了34個鄉鎮企業,但是由于各種原因,這些企業先后倒閉,形成了200余畝閑置的土地資源,洪河社區將原來倒閉企業的閑置土地進行資源整合,大力招商引資,將出租土地的收入用于改善社區基礎設施和提高村民的社會福利,不僅避免了資源的浪費,而且增加了集體經濟的收入。

2.以科技推動農業發展。以科技為導向,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業增收。引導農民發展以香蔥、果樹種植業為主,逐步走向觀光農業之路,同時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畜牧業,促進農民增收。由于注重品種的引進和改良,洪河社區的蔬菜和水果不僅產量高,而且口感好,成為了西南地區形成遠近聞名的農產品種植基地,在農民生產種植的不同時期,社區委員會還請到各類農科專家為農民講解關于病蟲害的防治、產量的增收、科學的施肥等相關的疑難問題。經過專家的指點,結合長期的種植實踐,洪河社區的蔬菜和水果的產量連創新高。以科技指導農業的“反哺”切實保護了農民的利益,促進了新農村建設的發展。

3.開拓第三產業,轉移剩余勞動力。鼓勵村民從事第三產業,從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扶持,促進增收;搞好技術培訓,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再就業,積極主動尋求就業渠道轉移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

三、三種不同發展模式對新農村建設的啟示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政策的扶持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具有相當長時期的戰略任務,需要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需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來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益。2007年6月7日,國家發改委正式宣布成立“成渝新特區”,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試驗區將賦予農村人口與城市人口平等的地位,給予他們享受城市一樣的社會保障。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如何落實中央精神并制定出相關的政策,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指導性的意義。特別是四川地區經過了汶川地震與蘆山地震后,政府部門如何制定相應的政策,指導災區的重建,在較長時間以成為新農村建設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區域和資源的優勢,選擇發展模式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借鑒,需要在國家政策的指導和扶持下,通過實踐進行充分論證。只有結合各地區的區域環境與經濟發展差異,選擇正確的發展模式,才能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我們所調研的三個新農村建設示范社區都是統籌城鄉發展中的創新實踐,三個社區都是根據自己的區位和資源優勢選擇了三種不同的發展模式,三種模式都具有推廣的基本條件。但是,每個農村的實際情況都不一樣,所具有的優勢也就不同,我們并不能照抄照搬,要深刻分析各地區發展實際和自然條件,尋找適合本地區的發展模式。

作者:萬芳 單位:成都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