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路徑探討

時間:2022-07-19 09:31:34

導語: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路徑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路徑探討

摘要:當前,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農村建設處在深入推進階段,農村的生活改善,農民的收入提升,但相應的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態環境代價。與城市相比,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問題更為突出,嚴重影響和破壞了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環境,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進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通過分析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制約因素,探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路徑,以期全面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為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的生態環境基礎。

關鍵詞: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路徑

我國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不可回避的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仍較為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農村建設的推進。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指出,要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加強農業生態治理,必須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新農村建設中,建設農村生態文明是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保障,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黨和國家順應時勢提出“新農村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的理念,將新農村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緊密聯系起來,因此探索農村生態文建設之路是當前解決“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

一、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

1、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美麗中國夢的基礎。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中國夢是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夢,實現美麗中國夢不僅城市要美,農村更要美、必須美。美麗農村建設就必須要建設農村生態文明,改善當前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實現農村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因此,建設農村生態文明是實現美麗中國夢的基礎。

2、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達到的目標即實現農村生產發展、農民生活富裕、農村鄉風文明、農村村容整潔、農村管理民主,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則是實現農村生產生活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只有通過加強建設農村生態文明,才能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目標。

3、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和諧農村社會的保障。和諧的農村社會就是農村經濟穩定、農村生活安定、農民團結互助的農村社會。但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水土流失、土壤惡化、空氣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破壞了和諧的農村社會,尤其是因生態環境問題引發的連鎖反應影響了農村生產生活。只有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才能保證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4、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實現路徑。中國要走農業現代化道路,就是要從追求數量和以消耗資源為主轉型成為注重質量效益并行、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發展、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現代化就要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保護農業資源能源、積極進行農村環境治理,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

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制約因素

1、新農村建設規劃布局缺乏論證。新農村建設熱火朝天的進行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盲目求成地上項目、擴規模的現象,普遍存在缺乏合理規劃、有效論證的狀況。第一,一些人認為多引進工礦企業、多修路蓋房、多給農民分紅就是新農村建設,一味追求利益地招商引資,占用大量耕地用地,無節制地利用當地有限資源,導致部分地區農村出現生態功能倒退現象,水土流失、森林覆蓋率降低等現象層出不窮。第二,一些人認為環境污染后可以再治理,結果導致在沒有有效的排污能力和水平的時候,就引進了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想再進行環境治理的時候發現投入過大或污染已經造成的傷害難以修復。

2、新農村生態環境缺乏有效保護監管和治理。新農村建設離不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對農村生態環境進行有效保護監管和治理則是建設農村生態文明的根本保障。當前,雖然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在全國上下不斷努力下取得一定成績,農村環境保護力度和治理能力有一定提升,但遠遠滿足不了農村生態環境的需求。簡單說,當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和治理仍遠遠滯后,針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法規措施制定、地方監管體系、治理措施和能力建設不到位。第一,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不到位,地區相關機構和單位缺少根據當地生態環境實際情況制定相關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往往把經濟目標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環境保護,更極少根據當地生態環境狀況制定相關保護措施。第二,農村生態環境監管不到位,許多地區鄉鎮機關針對當地土壤、水質、空氣等保護沒有做到時時監測、處處監管。第三,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措施和能力建設不到位。

3、新農村建設缺乏農業新技術支撐。農業現代化、農民增產增收都離不開農業技術的創新發展,離不開農業新技術的實地培訓與指導。我國是農業大國,更是化肥和農藥使用大國,但化肥和農藥的利用率卻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時,我國化肥和農藥等農用物資價格較低,農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較弱,導致化肥和農藥等農用物資過度使用,土壤硬化、水土流失、等問題近年來頻繁發生,引發稻米、蔬菜等農作物重金屬超標。部分地區農村土壤灌溉技術落后,仍采用漫灌方式,造成地下水資源嚴重浪費。這就對農業科技部門提出了新要求,既要加大農藥和化肥的技術創新,更要推廣滴灌技術。同時相關農業科技部門還應更多普及農業新技術,加大農村社區與田間地頭的培訓與指導,使農民能夠直接快速掌握新技術,應用于農業實際操作中,真正實現綠色種植和養殖。

4、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農民生態文明觀念落后。圍繞城鄉一體化進行的新農村建設,逐步在縮減城鄉差距。由于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不足,導致部分農民認為城鄉一體化就是蓋房子、增收入,以至于在農村生產生活中過于追求利益而忽視或忽略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第一,部分農民為了追求土地高產,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而破壞土壤平衡度,大量使用地膜并留有殘余使土壤喪失自我調節恢復能力。第二,部分地區農民在收獲季節,不顧各地出臺的禁止焚燒秸稈等措施與辦法,為減少麻煩,趁無人監管的午間或夜間大量焚燒秸稈,對當地空氣質量及耕地土地造成極大破壞。第三,部分農民由于缺乏生態文明認識,生活垃圾隨意丟棄與焚燒、生活污水隨意排放水渠和溝渠,造成土壤和地下水二次污染。

5、新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環境保護基礎設施至關重要,決定著農村生態環境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因素。當前,新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面臨的難題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對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重視程度不夠。當前農村生產和生活中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均嚴重不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相對于城市來說無論是政府還是民眾對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的關注度明顯較低。第二,新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當前,新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主要來自于政府投資,政府資金投入有限且缺乏社會資本進入,以至于新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遠遠滿足不了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三、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選擇

1、從生態文明出發合理規劃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其規劃和布局應首先從生態文明建設角度出發進行合理籌劃。第一,根據當地農村硬件基礎合理規劃種植養殖區、鄉村產業區、農民居住區,促使農村資源能源有效循環。第二,根據當地農村特色發展優勢產業,切勿過度引進與本地鄉村發展不相關聯產業。第三,結合當地農村自然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生態產業,打造地域性生態產品及品牌。從生態文明出發合理規劃新農村建設,既符合長期發展的要求,也能促進農村經濟穩定上升發展。

2、完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和治理體系。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有效保護監管和長期治理,構建保護監管和治理體系是保證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第一,當地政府及相關機構應在各類政策、措施、辦法制定過程中融入生態環境保護理念。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前提必須是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只有如此才能保證農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第二,健全農村生態環境監管制度,擴大監管范圍,加大監測檢查頻率,強化監管隊伍的執法力度,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第三,提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只有很好地解決過去存在的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才能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打好基礎。

3、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石。第一,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應不斷增加各地政府資金投入,用加強監管,讓政府資金真正用于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第二,擴寬融資渠道,引入社會資本進入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吸納農村當地的廠礦企業資金進入其中。第三,地方政府應給予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一定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同時對于在生產生活過程中主動修建污水處理、廢氣處理、垃圾回收處理等基礎設施的農村集體、農村廠礦企業等,在一定條件下給予補償或有償轉讓等措施或辦法。

4、推廣農業新科技發展生態農業。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發展農業新科技。第一,農業科技部門應主動適應各地農民需求推廣農業新科技,長期開展農業科技服務活動,推動農業科技下鄉下田,讓農民掌握最新農業科技知識和技能,提高化肥和農藥的利用率,提升農業灌溉率。第二,農業科技人員應鼓勵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經過科技人員講解和田間試驗讓農民接受并發展生態農業,真正從源頭上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5、提升農民生態文明意識。農民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成員,提升農民生態文明意識是推動農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第一,農村基層工作人員作為帶頭人要深入群眾中進行生態環境保護教育。第二,通過電視廣播、墻報、文藝演出等活動形式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第三,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新媒體進行多渠道宣傳,通過手機微信、網絡平臺等制作微知識、微動漫進行生態文明知識宣傳,使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逐步提升。

作者:張雪瑞 單位: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于洋.“美麗鄉村”視角下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農業經濟,2015(4):7-9.

[2]朱國慶,覃聰.當地中國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探析.三峽大學學報,2014(5):57-59,64.

[3]魯全信.農村生態文化建設路徑探析.人民論壇,2014(2)中: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