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勞動與社會保障

時間:2022-10-29 05:07:01

導語: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勞動與社會保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勞動與社會保障

摘要: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給農村帶來了新的知識和技術,使農村建設向城市化方向發展,但與此同時,也有很多農村發展問題顯露出來,為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帶來諸多挑戰,其中最關鍵問題就是勞動與社會保障。本文從實際出發,分析了新農村建設中勞動與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改善新農村建設中勞動與社會保障問題的措施,以期促進新農村建設的發展。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就業問題

新農村建設包括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方面的主要內容,而勞動與社會保障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行的基礎,所以相關人員要重視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勞動社會保障研究,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順利實現,進而繁榮農村經濟。

1新農村建設中勞動與社會保障存在問題

1.1土地問題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土地問題一直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性問題。對于農民來說,土地是生存的最基礎保障。但是進行新農村建設往往會征收和使用很多農用土地,使農用土地的數量急劇下降,而且一些自然災害也頻繁出現,使很多農民感到無法適應。此外在農村普及先進技術,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農村生產力需要一定的時間緩沖才能得到實效。在此基礎上,若要使農民的生活擁有足夠的保障,就必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盡快完成農村生產力的轉型,進而從根源解決土地問題,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1.2就業問題

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就業問題都是重要的民生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當前我國人才市場層次很不合理,嚴重缺乏高端的技術人才,并擁有過于飽和的低端型技術人才。這就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多,就業問題十分嚴重,急需解決。對于農村而言,剩余的勞動力大多是職業素質較低的低端人才。在此情況下,政府要充分發揮整體調控的職能,全面了解當地農村的實際情況,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技術與職業培養,讓農民具有一定的職業能力,有屬于自己的市場競爭力,從根本上解決農民難就業的問題,緩解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多的現象,并提高農民收入,進而繁榮農村經濟。

1.3文化建設問題

新農村建設整改的方向要全面,不僅要包括土地與就業方面,也要注重農村文化氛圍的營造,使農民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對此,政府要重視與文化建設相關政策的制定,相關人員要組織農民參加與文化建設相關的活動,加大文化建設的宣傳力度,使農民自主提升自身的精神修養。

1.4養老保障問題

對近幾年農村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不難發現,有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遷移,導致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再加上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總趨勢,農村留守老人數量不斷增加,而如果老人不能得到幫助,老人的基本生活將很難得到保障。在此基礎上國家要重視養老保障問題,出臺相應的政策,各級政府也要依據實際的情況建設養老保障體系,全力保障農村老人的基本生活,也讓在城市務工的青年沒有后顧之憂。

2改善新農村建設中勞動與社會保障問題的措施

2.1提高農村失地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

農用土地大幅度減少的主要原因就是農村城鎮化的迅速發展,導致很多農用土地被征用為建筑建設用地以及工廠用地。土地對農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農用土地的減少將直接影響到農民的收入水平,進一步加劇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多的現象。所以政府要重視失地人口的生活問題,提供足夠的工作崗位,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降低新農村建設帶來負面影響。

2.2為剩余農村勞動力提供技能培訓

勞動與社會保障制度的目的就是讓人們生活有最基本的保障,所以為農民提供生活崗位是當前新農村建設最重要的內容。而要讓農民在工作過程中擁有合理的待遇,就必須使農民擁有足夠的職業技能。因此,對為剩余農村勞動力提供技能培訓至關重要,政府要重視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就業指導,提高農民的技術水平和知識水平。

2.3建設良好的新農村氛圍

若要縮小農村與城市的差距,最直觀的做法就是為農村建設良好的文化生活環境。這需要政府給予大力的支持,鼓勵相關人員積極投入到農村建設中來。

2.4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養老保險是利國利民政策,對促進新農村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國家要重視相關政策的指引,縮小農村與城市經濟的差距。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農村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建設過程中將會出現很多問題和挑戰,其中阻礙新農村建設的最重要問題就是勞動與社會保障問題,政府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全力解決相關問題,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從而助推美麗鄉村建設。

參考文獻:

[1]李宏毅.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勞動與社會保障研究[J].商,2013(20):365.

[2]傅遠佳.構建和諧農村與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J].行政論壇,2006(4):72-75.

[3]郭月.淺議農村勞動與社會保障工作的問題與措施[J].南方農機,2018,49(1):83+88.

[4]楊團.中國新農村發展與農村社會保障[J].學習與實踐,2006(5):99-108+1.

作者:夏雨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