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體經濟與新農村建設論文

時間:2022-07-23 04:36:43

導語:農村集體經濟與新農村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集體經濟與新農村建設論文

摘要: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開展,農村集體經濟逐漸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為探討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機遇,本文結合實踐,對新農村建設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分析,挖掘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分析并明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類型選擇,然后針對性的提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保障策略。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集體經濟;有利因素

一、引言

從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歷程來看,先后經歷了農業合作社、、農村經濟改革、農村經濟創新發展等階段。實踐證明,農村集體經濟在推進農村現代化發展中發揮積極的作用。一方面,農村集體經濟模式是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還是開展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重要的經濟功能作用。另一方面,農村集體經濟助推新農村基礎建設,促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發揮社會穩定器的作用,體現出了較強的社會功能作用。此外,在新農村建設中,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還能夠體現生態功能和政治功能,對實現新農村建設的宏觀目標具有積極的意義。近些年來,我國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以及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的不斷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面臨諸多機遇,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較大的可行性。近幾年國家從宏觀層面不斷推出相關政策,以政策的形式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而且當前農村社會多元化所有制形式也有助于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化經濟手段在農村集體經濟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集體經濟試點的成功,也讓農村群眾認識到集體經濟在市場化發展中的優越性,進而使其對農村集體經濟建設持有較高的意愿,使農村集體經濟建設成為可能。

二、新農村建設與農村集體經濟

(一)新農村建設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關系。無論是新農村建設還是農村集體經濟,都是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的重大舉措,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途徑,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一方面,新農村建設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大契機,為農村集體經濟建設提供強大的內動力,有效拓展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空間,為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農村經濟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為建設新農村提供向心力,也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堅實后盾,農村集體經濟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組織保障。(二)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新農村建設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其加快了農村經濟集約化發展的進程,提供了諸多有利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新農村建設在農村經濟改革中,通過招商引資、合辦企業等方式,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拓展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多元化空間;二是新農村建設不僅體現在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教育建設等方面,其在大力推廣農業規模化經營的過程中,通過農業的集約化、資源的集約化、農產品布局的集約化等,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三是新農村建設提倡并鼓勵農村土地集約化,因此農村社會利用集約化土地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四是新農村建設中的現代化社區建設打破了原來分散式、村落式的居住模式,人口開始出現社區集中發展趨勢,因此開展現代社區服務促進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五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所爭取的各項政策支持,有力的促進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類型選擇。從當前我國新農村建設的現狀來看,農村集體經濟建設的類型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一是村企合一型,即依托城鎮工業規劃改革政策,以及“退城入園、向園區集中”的指導方針,農村地區可積極招商引資,鼓勵企業與村莊自愿結對、合作開發,實現村企共贏的局面;二是區位優勢型,即處于城鄉接合部的農村地區,可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多方籌集資金投資集體性經營物業,不斷壯大集體經濟,進而向更高級別的物業形式轉變,比如專業市場、農貿市場、寫字樓、商業生活設施等;三是資源依托型,即村莊依托當地的優勢資源,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的資源利用率,就地取材,通過投資興辦村集體企業來增加農村集體的經濟收入,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四是服務創收型,即農村應順應市場經濟形勢,不但創新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提高服務創收型經濟模式的發展力度,建立農村綜合服務體系,探索農村增收、發展集體經濟的新路子;五是發展現代農業型,即利用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優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創品牌,提升集體經濟效益,比如生態農業園建設等。

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保障策略

(一)強化政策支持,深化農村產權改革。一方面,在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上,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需要有效的政策支持,要建立和強化政策支持機制。新農村建設中,必然產生大量村集體土地、資產、資源等權屬和利益關系,這些管理的科學合理解決關系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水平,因此需要依法制定相關政策,保障農民、村集體的各種權益。集體經濟也應考慮到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生活方式、經濟收入模式改變帶來的困難,制定相關政策,從集體經濟收益中劃出一些比例,為村民提供基礎保障。另一方面,要結合新農村建設政策,進一步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創新機制,建立現代化的農村集體經濟形式,探索土地流轉的有效方法方式,以“股權”的形式建立股份合作制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形式。(二)健全基層民主管理制度,創新改革思維。農村集體經濟建設的一個最主要的基礎是民主管理制度,因此在農村集體經濟建設中,要從“民主”的視角出發,建立和完善基層民主管理制度,強化重大事項的集體表決機制。要加強村級財務的民主監督和管理,確保財務公開透明。要正確處理政府和村委會關系,在農村集體經濟建設的相關政策制定時,要積極聽取村民的意見,做到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此外,政府部門應解放思想,積極轉變傳統的工作理念,針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創新改革思維,組織村集體相關負責人開展專項培訓,通過學習提高認識,為開創農村集體經濟建設的新局面打下基礎。(三)加大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在知識經濟、信息經濟時代,人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推動力。在農村集體經濟建設中,地方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加大農村專項人才隊伍建設,為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提供人才保障。人才隊伍建設可從三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選好配強村級班子隊伍,二是積極培育經濟管理人才,三是加強農村專業能手隊伍建設。此外,要穩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業現代化建設水平越高,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優勢越明顯。實踐證明,農業現代化建設科學促進農業技術的推廣,改善農機裝備結構和水平,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從而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而實踐證明,新農村建設的相關政策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諸多的便利條件,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政府要充分利用這種有利條件和機遇,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要重視這項工作,并利用各種手段充分調動村集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充分尊重農村群眾主觀意愿的基礎上,做好農村集體經濟建設工作。

參考文獻:

[1]張夢雨.新農村建設中村集體經濟創新發展[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14

[2]山朝美.論新農村建設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建立和完善[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8

[3]黃菊英.完善農村集體經濟模式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J].科技經濟導刊.2017.17

[4]曲鳳蘭.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2017.3

[5]陳尚勇.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J].農技服務.2017.7

作者:余苗苗 賀林波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