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宿經濟服務營銷探討
時間:2022-03-26 03:53:13
導語:農宿經濟服務營銷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宿經濟是新時期為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村容改善、鄉風和諧而發展出現的服務經濟新業態。本文介紹了農宿經濟的發展背景,并提出了農宿經濟服務營銷改進措施,各地民宿應以互聯網促進傳播,發揮當地特色增加服務價值鏈,提升附加值與情感體驗,增進城市居民在農村居住的交互黏性,以促進農宿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推動新農村建設大發展。
關鍵詞:農宿經濟;服務營銷;新農村建設;發展背景;改進措施
我國自2015年步入服務經濟時代,農宿經濟作為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的新業態,在促進農村資源整合、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實現農村“強、富、美”的發展目標中起著積極作用。在把握城市居民消費升級、順應互聯網共享經濟方面,農宿經濟成為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的新動力。
1農宿經濟概述
農宿又稱鄉村民宿,是指利用農村“閑置民宅”,以個體為經營主體短期出租,集食、宿、游、娛為一體發展起來的新型服務業態。服務經濟一般是給人帶來利益和滿足感,并可有償轉讓的一種或一系列活動的經濟形態。農宿經濟作為服務業態,其主人參與接待,為游客提供體驗當地自然、人文與生產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旅游。旅客可切身體驗當地風情、感受主人熱情、體驗異地生活方式。民宿經營是生活態度和人情味的分享,是溫情的產業,是創造幸福與感動的地方[1]。
2農宿經濟發展背景
農宿經濟從顧客需求角度出發,滿足了城市居民深層次的精神需求。當地鄉村以其秀美風景、人文特色和有別于城市的生活節奏,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場景和生產勞作方式,讓游客感受到有別于城市的風情風貌、人文環境。鄉村的景色可引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如江西婺源的古村落、井岡山的紅色文化、贛南客家民居等,鄉村的田園風光、生產勞作都充滿著濃濃的詩情畫意,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自2013年12月中央農業工作會議提出“強、富、美”的新農村發展目標,2017年提出的鄉村振興、供給策改革更是強化了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美麗鄉村建設成為實現全面小康的發展重點,農宿經濟借此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新農村建設把農村的生產與居住環境,鄉村閑置的山林、水塘、洼地、丘地,土坡、空房等鄉村場地資源進行整體規劃與整合,融入當地的人文、風俗等特色資源,吸引城市游客到鄉村采風、休閑度假。它有別于過去農家樂簡單游玩與觀光,而是對整個鄉村進行規劃改造來滿足城市游客消費體驗需求。
3農宿經濟服務營銷改進措施
近年來,農宿經濟在各地都得到了長足發展,農村的公路交通、污水管網、公廁衛生等都得到了改善,但為了其可持續化發展,還需在經營環節、服務軟環境方面進行完善。農宿經濟需注意顧客體驗、情感黏性與資源整合,以形成長效機制。3.1以數字化分享,提升傳播力。當前攜程、飛豬、同程藝龍、去哪兒、螞蟻短租、58趕集、微信酒店、芝麻信用、大魚自助游、途家等一眾旅游門戶平臺都進行房屋共享,民宿經濟作為其新增長點,2018年上半年其全球房源突破120萬,其中國內房源超過80萬,境內預訂同比增長5.98倍,鄉村民宿正成為互聯網共享經濟的新熱點。其基于互聯網共享模式、互動體驗與分享方式,借助移動平臺進行游客管理與監督回饋、線上線下整合,給游客訂購帶來便利性,降低了民宿推廣費用[2]。3.2以特色為抓手提升顧客黏性。突出特色,以4V營銷策略差異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價值(Value)與共鳴(Vibration),在鄉村主題與服務內容上避免同質化,使自己與競爭對手相區隔,樹立獨特形象;其次是消費需求的差異化,滿足不同對象的個性需要[3]。鄉村民宿是人的匯聚,需做好圈層文化,以需求為導向精準定位目標人群,以內容分享與情感共鳴提高顧客黏性。3.3以3P手段提升顧客服務感知。在服務的有形展示上,針對消費者具體需求進行組合,體現更多柔性化。如在居住環境上,鄉村民宿應以原始鄉村為基底,結合現代設計美學,特別是對室內軟裝進行搭配,做到個性化、精細化、生活化。不盲目堆砌設計,用原始手法還原回歸鄉土本色,與新時代人們產生心靈的碰撞與共鳴。在整體風情韻味、環境格調上,注入更多人文因素,體現和展示當地地脈、人脈和文脈,強調體驗感與記憶性感知[4]。在服務內容與過程上從簡單的觀光到更深層次的生活體驗,實現游客求知、審美和理想生活的需要。在服務過程中突出活動的多樣性與接觸的關聯性,借助當地的民宿聚落、優秀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進行體系化與整體性開發,延長產業價值鏈,不斷豐富聚合產業業態,擴大顧客群體,最終成長為一個產業生態閉環,形成游樂、露宿與戶外體驗、能力拓展為一體的消費形式。在服務主體上,鄉村主人更是鄉宿服務的關鍵,其情感交流、熱情互動增進了顧客的情感卷入,用真情激發與觸動消費者內心的精神需求,實現情感黏性,從而留住顧客。3.4提高服務質量使顧客滿意。服務質量應做到可靠性、響應性、保證性、移情性與有形性。對待顧客可容忍的服務做到標準化,成為服務質量的保障;對顧客高期望的理想服務做到柔性化,針對顧客個性需求展開移情性、響應性的服務,滿足其個性化,縮短顧客感知與期望間的質量差距。3.5以顧客滿意評價體系促進提升。服務評價體系是鄉村民宿改進提高的保障,以互聯網或第三方評價機構對民宿服務質量、管理標準、行為規范進行評價,從根本上提高民宿的品質與經營水平的提高,以顧客滿意為準則實現服務質量可追蹤、問題可追述,減少顧客的交易成本,促進民宿經濟平穩發展。
4參考文獻
[1]馬若思.人民日報海外版:民宿成為共享經濟新亮點[EB/OL].[2019-10-11].
[2]趙麗澤,趙金汭.我國民宿發展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商論,2019(19):54-55.
[3]陳瑾.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創新路徑:江西實證研究[J].企業經濟,2019,38(10):74-81.
[4]王偉彬,陳麗思,黃欣桐,等.基于鄉村發展的民宿規劃與營銷途徑研究[J].管理觀察,2019(26):47-48.
作者:張國斌 曹建平 單位:江西農業工程職業學院
- 上一篇:民辦高校加強教學秘書隊伍建設
- 下一篇:新農村建設農機具使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