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信息化建設實踐應用研究
時間:2022-09-06 10:18:59
導語:煤礦信息化建設實踐應用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以潞安集團李村煤礦為研究對象,對其信息化建設的實踐應用進行了研究。對李村煤礦信息化建設的功能目標、技術基礎及建設內容進行了分析,對信息系統的實施步驟進行了闡述,實踐應用效果表明信息化建設有效地保障了李村煤礦的安全生產以及日常經營,可以為同類型煤礦的信息化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李村煤礦;信息化建設;實踐應用;技術基礎
煤礦的信息化建設是現化化煤礦經營和管理的基礎條件,是實現高效增產的必備手段。論文主要是對潞安集團李村煤礦的信息化建設的實踐應用過程進行分析研究,為同類型煤礦的信息化建設提供借鑒。
1李村煤礦及信息化建設
李村煤礦成立于2005年,地址位于山西省長子縣境內,屬于潞安集團,設計產量為300萬t/a。成立之初就重視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公司以“煤炭采掘業信息化示范項目”立項為標志,對李村煤礦從信息化發展戰略和管理、系統規劃和設計、網絡擴建和優化、數據規范和標準化、引進和開發應用系統等方面全面推進和展開。新型的信息化建設的實踐應該具有先進的管理思想、模式、方法與信息技術,對于新建的李村煤礦具有超前性和挑戰性。李村煤礦人以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思路,在信息化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果。
2李村煤礦信息化建設的功能目標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體系,將生產計劃、生產調度、安全監測與監控、物資設備供應、產品運銷、財務成本、基層企業管理等全部生產經營活動集成起來,提高管理和生產效率。功能目標如下:(1)制定并跟蹤生產計劃的設置、執行和完成信息,并能根據生產的產量和資源的狀態等信息實施監督。(2)建立礦井安全、生產自動化檢測、監督與控制系統,實現礦井數字化管理,實現井下人員的自動定位、指揮、緊急疏導與逃逸指示。(3)全過程控制成本,及時進行分析,強化業務過程中的成本計劃與控制。(4)全方位的人力資源管理和設備管理。
3信息化建設的技術基礎分析
3.1硬件技術。李村煤礦的網絡資源和硬件資源等已有一定基礎。具有110km傳輸光纜資源,以及由千兆交換機、路由器、中、低端服務器組成的網絡和硬件系統,網絡安全、應用安全等方面具有初級的防范體系。在網絡結構上,已基本形成以公司機關為核心、各生產經營單位為周邊節點的星型拓撲式架構;在局域網建設上,公司機關、各生產經營單位已基本完成各自局域網線路的鋪設及相關的網絡配置工作。從硬件系統的建設來看,李村煤礦是較為先進的,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這樣的硬件系統能夠滿足信息技術和網絡運行的要求,也能夠適應管理提出的技術要求。3.2軟件技術。從應用系統的需要出發,李村煤礦的信息系統包含了兩個層次的數據庫:分布于各個具體業務系統的數據庫和核心數據庫。各業務系統是數據的來源和基礎,核心數據庫構筑于各業務系統的基礎之上。技術框架的重點部分即軟件系統,主要是以企業資源計劃(ERP)為核心的企業內部生產和經營管理系統。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的作用是整合集團內部業務運作流程,建立規范、高效的企業運作模式,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其主要內容包括集團財務NC子系統、集中資金子系統、物資供應子系統、運銷管理子系統和人力資源管理子系統等。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白熾化,對決策準確程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而需求強有力的系統進行支持。首先,要解決信息的來源問題,通過核心數據庫、數據集市和集團數據倉庫的進一步實施,可以逐步提高信息的豐富度和準確度;其次,網絡化的實時操作系統和數據共享可以通過數據挖掘和OLAP等技術,提高多樣化的分析手段,深入支持輔助決策。
4李村煤礦信息化建設的主體內容
4.1信息化建設內容框架李村煤礦為生產型企業,首先需要考慮煤炭產品和生產技術工藝,因此工程技術系統的建立是第一步,結合李村煤礦的信息化特點和現狀,公司所需建設的基礎系統是生產安全調度信息子系統、生產技術管理子系統、設備管理子系統、作業規程管理子系統和信息化示范礦子系統;其次,事務處理、作業控制和職能管理系統的建立易于產生比較大的效果,在系統框架中表現出來的是公司財務NC子系統、集中資金子系統、辦公自動化子系統、視頻會議子系統和綜合信息子系統等子系統的建立。具備了基礎的工程技術系統,就可以采用數據挖掘、智能管理等信息化技術,建立有效的數據庫和數據倉庫為進一步決策管理提供保障。在層次劃分的基礎上,可分為生產安全管控系統、經營管理系統和協同辦公系統。生產安全管控系統直接支持企業的生產安全業務流程,在流程運作中支持每個人的主要工作。經營管理系統是企業業務數據的來源,是整個系統的數據基礎。協同辦公系統,使企業日常管理信息化,加快了來自具體業務系統數據的流轉速度和效率。協同辦公系統的信息系統位于最頂層,來自底層的數據經過處理、分析和匯總,最終到達決策層,生成有助于企業正確決策的信息。4.2信息化建設內容體系。信息化建設的內容體系由基礎、常用和重要信息的編碼體系模塊,生產安全管理系統模塊,物資供應信息系統模塊,財務管理信息系統模塊,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模塊以及協同辦公系統模塊組成。(1)基礎、常用和重要信息的編碼體系模塊該模塊是實現李村煤礦多種專用監測監控系統實時數據和各種管理信息系統集成的重要保證。(2)生產安全管理系統模塊該模塊把煤礦的主要生產業務,利用計算機系統來對日常的生產管理進行處理,對生產安全調度、生產技術、設備管理、作業規程、信息化示范礦子系統進行統一管理,使公司可以及時獲取通風、瓦斯、電網調度等實時信息,對安全事故的應急預案和分析、生產計劃的制定、生產質量控制、開采規劃和調度、保安礦圖、生產技術、作業規程、綜合報表、設備管理等基礎管理信息進行分類管理,并對數據進行自動化處理。該模塊大大增強了生產經營單位的管控能力,有利于更好地組織和調度生產、保障和控制安全。(3)物資供應信息系統模塊該模塊的數據采集和物流過程同步進行,及時準確地反映了集團內部物流業務過程;實現了信息共享和及時傳遞,物資供應實行管控結合的管理體制,做到了統一計劃、統一采購、統一庫存、統一配送,降低了物流成本。(4)財務管理信息系統模塊該模塊包括從憑證制作到報表打印和經濟活動分析的全部財務工作,為公司集中管控模式提供了技術支撐。財務實現李村煤礦各生產部門賬套“一本賬”,財務管理從總賬級延伸到憑證級,對資金監控到每一筆收支。(5)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模塊該模塊包括人事、考核和工資子系統。人力資源系統實現了全體員工的調配、統計等管理信息化,規避了用工、調配的不規范問題。人事系統功能包括人事檔案管理、勞動人事管理、人員業務考核、考勤管理、員工培訓管理、招工招聘管理和職稱評定管理等方面。將考核指標、考核體系規范和標準,通過建立考核數字化模型,由計算機實現瑣碎、大量評估和運算工作,使人員考核方法更具科學性。工資系統可幫助人事勞資部門處理日常工資的結算和發放工作,并可自動計算社保金、住房公積金和個人所得稅等。(6)協同辦公系統模塊協同辦公領域有辦公自動化、視頻會議、綜合信息子系統,變革了企業的辦公流程和工作方式,節約了辦公費用。集成的綜合信息門戶能夠為決策層和管理層提供決策管理信息支持。海量的基礎管理數據,為建立基于企業數據和信息挖掘利用的知識管理體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5李村煤礦信息系統的實施步驟
李村煤礦信息系統的實施按照“三階段”方式逐步推進。其信息系統主體內容的實施流程如圖1所示。第一階段,建立內部信息化平臺,對煤礦各部門的經營數據共享、信息處理的有機集成和快速響應,使管理者能夠迅速獲得生產現場信息,及時掌握整體生產經營狀況。第一階段包括項目啟動、項目總體規劃、流程優化和信息資源準備。第二階段,第一階段目標完成后,得到了大量的原始數據,為充分利用這些數據,引入數據庫和有關技術,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應用,對用戶進行角色定位,并實施操作培訓、測試。通過信息化規劃,利用信息處理流程和專家技能,在培訓和測試中提高工作效率和員工素質。第三階段,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進行系統試運行、系統轉換,并通過系統維護和持續改進,不斷完善和深化系統功能。重新審視各部門和礦廠的價值鏈,將內、外部資源協同考慮,通過網絡平臺的搭設使信息系統的應用范圍擴展到企業的各個信息點,實現內部信息流、價值鏈的暢通,為中平能化集團的價值創新管理模式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企業高級信息化建設的目標。
6信息化建設取得的成效分析
李村煤礦的信息化建設及實踐應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力地保障了煤礦的安全開采及企業的日常經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安全生產管理方面。綜合調度監視監測、瓦斯監測監控、井下跟蹤定位等系統的應用,為突發事件的處理提供了信息支持。(2)經營管理方面。將科學管理體系與信息系統相結合,起到了強化成本控制和資金管理的作用,增強了李村煤礦經營的執行力。(3)物資管理方面。實時監控礦用物資的發放、材料消耗的數量和去向,加快了材料成本管理的現代化、精細化進程。(4)設備管理方面。通過引入設備管理系統,對李村煤礦的各類設備進行了綜合管理,為設備的生產及各類決策提供了可靠的數據。(5)在生產管理方面。信息技術、管理技術、生產技術的全面結合,保障了李村煤礦的資源配置優化,提高了煤礦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
【參考書目】
[1]譚章祿,陳曉.煤炭企業信息化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探討[J].工礦自動化,2016,42(07):63-65.
[2]婁德元,董香梅.淺談煤礦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煤炭科技,2015(03):96-97.
[3]鄭向民,李志友.芻議煤礦信息化建設面臨的難題及挑戰[J].山東煤炭科技,2014(11):189-191.
[4]葛成林.煤礦企業信息化建設探討[J].煤炭技術,2009,28(08):171-172.
[5]王強.煤礦信息化建設探討[J].山西焦煤科技,2005(s1):29-31.
作者:孫樹根 沈紅波 單位:1.山西潞安集團李村煤礦建設管理處 2.北京中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
- 上一篇:事業單位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研究
- 下一篇:多樣化生源學風建設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