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與推廣應用

時間:2022-03-10 11:37:36

導語:農機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與推廣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機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與推廣應用

1廣東省農機信息化需求分析

2018年3月,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選取了江門、云浮、梅州等8個市的9個縣市進行現代農業裝備發展現狀調研。調查結果顯示,2017年全省水稻機耕和機收水平為70.13%,相對較高,但機播和高效植保方面機械化水平低;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偏低;丘陵地區機械化水平較低。全省農機化發展存在發展推動力不足、農作物生產機械化發展提升緩慢、農機裝備研發能力不強、農機社會化服務發育程度低等方面的共性問題。而信息化技術可提升農業機械的設計和制造水平,提高農業機械化的管理水平,促進廣東省農機化全面發展[9]。當前,針對廣東省農機化發展現狀,對于信息化技術應用最迫切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幾點。1.1作業補貼監管需求。我國農機市場在經歷“黃金十年”后,基本趨于飽和,現有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對市場的拉動作用減弱,因而需要更多的新政策或手段推動農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農機作業補貼作為農機化補貼政策的一種,是農機購置補貼以外的新型補貼模式,真正將惠農政策與惠農資金落到實處,有效地解決了“誰來種地”的問題,更符合鄉村振興的時代需求。在信息化監管手段出現之前,補貼實施工作一直存在幾大難題。一是作業面積的核實。通常采用人工抽查的方式,工作強度大、核查成本高、準確性差,同時,由于檢測手段的落后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容易出現虛報面積、核查失誤的情況,以上問題都會影響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二是補貼的審核發放。機手的文化素質參差不齊,導致申報不規范、資料不齊全,同時,相關審核流程長、資金發放延遲,影響了作業補貼政策實施的范圍與作用。農機作業監測終端與信息化服務平臺的應用,為作業補貼的面積測算提供了真實可靠的審核依據,在簡化流程、提升效率、減少工作量、提高準確性、避免爭議等方面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在試點應用中受到各方的一致好評。1.2農機購置補貼與機具核驗的監管需求。通過提高以信息感知設備、傳感網、互聯網和智能控制為核心的農機信息化水平,加快實現補貼申請、機具識別、作業軌跡監測等方面的數據互通互聯,提高核驗信息化水平,提升補貼機具監管、統計的高效性、真實性,可以有效避免騙補、套補、挪用資金等違規現象的發生,對強化和改善補貼政策實施管理服務、擴展補貼資金使用范圍、推進機械化信息化融合具有重要意義[10]。1.3建立全省農機作業數據庫,實現農機精細化作業管理需求。建立本省農機作業數據庫,對實現數據互通、信息共享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是基于農機分布與作業量分析的農機跨區調度;二是基于行駛軌跡跟蹤的農機安全監管;三是基于位置服務的惡劣天氣避險、農機安全事故應急指揮;四是基于售后服務數據與作業數據分析的農機質量評價;五是對“無人農機”“智能農機”進行在線監管及作業規劃。1.4“互聯網+”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需求。“互聯網+”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對促進信息化與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相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基于作業數據分析的社會化服務信用評價體系建設,促進社會化服務網絡供需對接,打破農村“熟人經濟”的界限,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二是提高農機專業合作社信息化管理水平,盤活個體農戶機具,探索“機具共享”,破局“有機無田、有田無機”,提高農機使用效率,加速機械化水平提升;三是基于用戶數據的農機行業全鏈條供需精準對接,包括機具購銷、機具租賃、維修服務、零配件供應、燃料供應、農機運輸服務、技術服務、農機保險等。

2廣東省農機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內容

為落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抓“互聯網+”戰略機遇期,努力走出具有廣東特色的機械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發展道路,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農業機械化管理辦公室的指導下,廣東省現代農業裝備研究所(以下簡稱農裝所)及其下屬公司廣州市健坤網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健坤公司)聯合開發了農機作業遠程監測終端,建設了廣東省農機信息化服務平臺,形成了完善的“農機監測終端+農機信息化服務平臺”解決方案。開展播種、插秧、植保、收割、深松等作業的農機需安裝農機作業遠程監測終端,并納入到廣東省農機信息化服務平臺進行統一管理。該終端主要用于農機作業參數信息獲取和傳輸,如圖1所示,主要由主機、電源線接口、GPS天線接口、電源開關、信號指示燈(通信信號、定位信號、作業狀態)、傳感器接口、作業開關等部分組成,集成衛星導航定位、無線通訊等模塊,接口豐富,能夠根據需求適配多種不同傳感器實現農機作業數據采集,檢測精度高。平臺是以互聯網+農機模式,深度融合北斗衛星定位技術、GIS地圖應用、物聯網技術、傳感技術、大數據分析以及互聯網技術,逐步發展起來的綜合性服務平臺,目標在于構建全省天、空、地一體農機物聯網,變農機作業為收集和使用農業大數據的過程,為推動“互聯網+”農機精準作業管理,探索建設“互聯網+”全程農機農事綜合服務體系,促進全省農機行業轉型升級奠定基礎。平臺功能包括精準定位、狀態檢測、作業統計、信息管理、農機調度、報表統計等,可應用于播種、插秧、植保、收割、深松、農機和機手調度與管理等方面。如圖2—4所示,以手機APP、微信公眾號和電腦客戶端等新媒介形式呈現,分為大眾版和政務版,大眾版主要面向社會用戶,政務版面向市、縣(區)、鄉鎮農機推廣部門用戶。通過平臺,政府或合作社可以對農機運行狀態、作業狀態進行實時監控與遠程診斷,也可清楚了解哪臺農機距離目標農田最近,可實現高效率的農機和機手的調度管理;農機手可以通過平臺實現有效作業面積查詢、農機實時定位和軌跡查詢等。

3推廣與應用情況

農機作業監測終端和服務平臺自2017年底正式運行以來,通過全省各級農機推廣部門的大力宣傳推廣以及應用示范,已在省內11個地級市中的22個縣區開展應用。3.1試點應用。2017年5月,首個由廣東省自主研發,適用于南方水田作業環境的農機作業監測終端投產,在廣州市番禺區和白云區進行試點應用;2017年7月,廣東省農機信息化服務平臺開始試運行,率先在梅州地區開展農機專業合作社信息化試點應用,免費安裝收割機作業監測終端60套;2017年12月,通過“社企共建”方式,在雷州源泰、惠東中惠、韶關如意、開平永暉、潮陽順杰、化州惜眾等6家企業開展農機信息化試點應用,免費安裝監測終端17套,如圖5所示。3.2現場演示。3.3技術培訓。2018年7月在臺山、開平、高要、羅定、潮陽等5個縣區正式啟用機插秧作業補貼信息化監管,為上述地區免費安裝監測終端共1297套,舉辦培訓活動16場,如圖7所示。3.4共建示范基地。2018年5月,農裝所與開平永暉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共同建立“廣東省農業信息與智能裝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智能農機裝備示范基地”,是全省首個智能農機裝備示范基地;2019年4月,農裝所與新會區柑之林合作社共同建立柑橘現代裝備與智慧農業試驗示范基地。3.5擴大作業補貼范圍。2019年4月,全省首個無人機植保作業補貼監管系統在珠海地區正式啟用,打破了以往不同無人機廠商數據不能統一納入監管平臺的局面,實現了飛防作業數據無縫對接,如圖8所示。截止到2019年8月,平臺在應用地區的農機監管、作業統計、安全監督、農機安全、合作社管理等方面發揮了良好的作用,現合計已為全省178個合作社安裝農機作業監測終端1743臺,如表1所示,接入監管無人機137臺,注冊機手3000多名,舉辦現場推廣活動21場,培訓活動43場,培訓各級用戶2210人次,記錄作業數據6萬條,監測各類作業總面積50.6萬畝,用以輔助各縣區作業補貼資金的審核,對提高補貼資金審核發放的效率,減少工作量有著重要促進作用。預計到2019年底,平臺服務將覆蓋省內13個地級市共30個縣區,安裝監測終端的各類農機總數將突破2500臺,實現全程信息化監控的各類作業總面積將達70萬畝。

4結語

廣東省農機信息化服務平臺的建設與應用,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事件,標志著廣東省農機信息化建設進入大數據時代,提高了全省農機信息化管理水平,促進了省內各地農機社會化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在合作社管理、機具共享、農機及配件物資的流通等方面發揮了良好的作用。同時,對于推進廣東省“互聯網+農機作業”,促進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農業機器人、北斗導航等技術融合新裝備的應用推廣,推動資源整合、數據互通,探索建立健全廣東省“智慧農機”大數據綜合應用云平臺,向農事服務產業鏈延伸,打造“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信息化服務體系,實現廣東省農機產業轉型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者:馮小川 郭佩佩 黃家懌 單位:1.廣州市健坤網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2.廣東省現代農業裝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