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學生興趣培養論文3篇
時間:2022-07-11 10:39:11
導語:初中生物學生興趣培養論文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一、重視學習動機的激發
初中生物教學要想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首先要重視對“學習動機”的利用?!皩W習動機”又稱“學習的動力”,作為一種教學活動,是通過一定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從學習需要出發選定一個合適的誘因,鼓勵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狀態,從而使潛在的學習需要發展為活動狀態。從個人經驗來看,學習動機的激發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部分:
1.關注初中生心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背踔猩锝處煈撟鹬貙W生心理,激發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強烈求知欲,對學生進行恰當的引導和鼓勵,讓學生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由于中學生處在青春期的開端,他們性格多變,心情很容易起波瀾,而且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只要自己的行為受到別人否定,就有可能產生自卑的心理,他們偶爾也會很叛逆。因此,生物教師應該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在課堂上盡量照顧到學生的情緒,并通過自己豐富的課堂內容和有趣的課堂形式來填充課堂。
2.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目標。第一,鼓勵學生制定學習目標。這就要求生物教師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引導學生設定各個階段的目標,包括課堂學習小目標和期末進步大目標,小目標的實現是為大目標做準備,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的鏈條。學生有時會在缺乏經驗的情況下把目標設太大或太小,這就需要教師一旁的引導和鼓勵,當學生不能在輕而易舉的情況下達到目標時,教師不要嘲笑學生,而應該陪同學生一起完成任務,激勵學生不斷堅持,最終完成目標。第二,教師發揮積極的監督作用。教師不能一味地順從學生,還應該給學生一定的壓力和動力,引導學生化壓力為動力,讓學生對自己每一次努力所獲得的成功形成深刻感受。
3.鼓勵學生加強自我監督。學生的自我監督涵蓋很多方面,筆者僅就“預習”作詳細分析。預習功夫要做足,只有充分的課前預習,學生才能在聽課過程中抓住難點、重點,做到查缺補漏,提高自己自主學習能力。
二、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依據中學生好奇心很重的特點,教師可以通過情感教學及變化教學方法的方式,使課堂形成濃厚的教學氣氛,并在課堂中不斷暗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1.豐富的教學情感。教師要真心實意關心學生,通過對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了解,營造充分尊重和信任的學習環境。學生在生物課堂上表現積極,則給予表揚。學生在課堂上“跑神”,則可以通過實驗、游戲、表演等環節吸引學生注意力。由于初中學生的情緒波動起伏較大,如果學習失敗就可能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影響他們對這門學科的興趣,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初中生物教師要對與學生相處交往的每一個活動產生重視,讓學生感受溫馨的學習氣氛。
2.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學的重點便是學生的學習效率,而恰當的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途徑之一。(1)生活化的教學。在教學活動中,生物教師可以從生活出發,利用日常所見的點滴來充實課堂,引導學生主動觀察生活。比如,學習“動物種類”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準備各種動物樣本,把兩棲動物“青蛙”、哺乳動物“奶?!薄⒓棺祫游铩棒~”等等分類之后讓學生親自觸摸、體驗、感受。讓學生養成在實踐中總結經驗的習慣,并鼓勵學生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學習習慣。(2)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給學生的生物課堂提供一個更為寬廣而生動的平臺。通過多媒體帶來的豐富的生物資源、提供的多彩的生物圖片動畫,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結合之下激起對生物學科的興趣。例如讓學生觀看蝌蚪如何轉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相信動態的視頻的觀看比教師用語言描述出的效果要好很多。這樣,在多媒體的輔助下的生物課堂會變得更加精確,而且對生物的種類、形狀、顏色的描述等視覺的展現勝過千萬的語言描述,另外,多媒體可以幫助教師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三、合理采用形成性的評價機制
形成性評價是指對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采取跟進的方法,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全過程,通過觀察、測驗、座談、活動等形成合理的評價。因此,形成性評價營造的開放、友好評價環境不僅有利于初中生物教學的開展,還有助于及時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幫助教師進行可持續性評價。
1.重視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是學生對自己的思想、個性特點以及行為的判斷及評價。自我評價主要是對日常學習的記錄,包括作業檔案、課外閱讀檔案等。日常學習記錄能幫助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所了解,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建立學生對自我監督機制。學生在自我評價過程中可以從反思中得到激勵,還會無形中增強成就感和自信心。
2.學生互相評價。重視同齡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是初中生的特點,因此,學生間的相互評價更是形成性評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生物課堂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填寫互評表,多方面了解到學生生物學習的情況,從而做出合理評價??傊灾鲗W習的重要性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認可,這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成為大多數教師的選擇。在生物課堂上,教師結合初中生心理引入學習動機,營造出和諧的教學氣氛,并多方位地對學生進行激勵評價,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實踐能力不斷發展。
作者:金明姬工作單位:吉林省龍井市亞松二中
第二篇
一、不急于求成,轉而求質量
很多初中生物教師都急于求成,要求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掌握超過自身能力限度的知識,比如實施題海戰術,題海不僅沒有使學生的知識得到加強和鞏固,反而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淹沒了。比如在講完七年級生物下冊第四單元第二章第一節“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時,直接給學生引入無機鹽、維生素、蛋白質和脂肪等知識,學生會覺得抽象難以理解,但如果在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有了初步了解后,從學生身體狀況和飲食習慣出發,讓學生在回家后將自己是否挑食、不喜歡哪種食物,喜歡喝哪種飲料等問題統計出來,再查資料看自己喜歡或者討厭的食物對自己身體可能產生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比如挑食可能導致微量元素或者營養成分的缺失,滋生一系列疾病),最后要求學生在復習尾聲處為自己制訂出一個飲食計劃,以身體所需營養物質為參考基礎,這樣,不僅使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易于學生理解和鞏固知識,而且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興趣,充分說明生物教師必須將復習方案循序漸進地實施下去,從讓學生掌握知識原理開始逐步加強知識體系難度,幫助學生消化知識,將學習內容弄懂吃透。在進行提問復習時,教師一定要有層次、有針對性地提問,做到因材施教。另外,生物教師一定要善于觀察,發現不同學生在不同方面的特長,適時鼓勵和贊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克服羞怯膽小的缺點,樹立自信心,使他們敢于發現并向老師反映復習生物知識時的問題。生本理念是永不過時的話題,教師必須堅持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生物教學工作,在對知識進行復習的階段,尊重學生個人學習習慣,一步步帶領學生復習,寧可在長時間里掌握知識,也不在短時間里浪費時間“看”知識卻終不懂知識。
二、加強師生互動
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無疑是他們主要的學習資源,所以加強師生交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勢在必行。學生在自主復習的過程中往往會存在一些問題,這時就應該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鼓勵學生培養一雙善于發現問題的眼、一個喜歡思考的腦、一張勇于提問的口和一雙勤于查閱資料的手。我在提問學生時,不會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而是逐步講解,在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引導,提示學生思考,學生都會很高興地表示在聽完講解后從根本上明白問題的整個過程了,相信有經驗的教師都會發現,這樣往往更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所以,教師應注重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合作,通過一系列的共同探索,最終引導學生得出問題的正確結論,教導學生學會分析知識的能力,使其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提高復習效率。
三、精簡復習內容,優化復習學案
學生獨立復習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隨意性,缺少有計劃、有條理的復習綱要。這時,教師就應該為學生標記出生物課中應復習的重點和難點內容,讓學生知道復習的范圍和層次。在一兩次復習內容標記引導后,要求學生獨立制定復習提綱,這樣不但考查了學生平時的學習效果,而且還鍛煉了學生對知識的概括分類能力,使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復習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四、巧設情境,構建融洽復習氛圍
情境教學適用于絕大多數甚至所有學科,其中也包括生物。因為它的趣味性和實際性較強,所以對于提高學生復習積極性和融洽師生關系都有一定的好處。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課堂教學環境可以促使學生自由表達思想,提高自主思考能力和獨立自主意識,并最終達到提高復習效率的目的??偠灾?,只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轉變為課堂主體,創建民主而平等的師生關系,拉近師生心靈上的距離,尊重學生的思想,虛心接受學生建議,豐富教學和復習方法,如互動式復習法,才能真正使學生學會復習,提高初中生物學生的復習效率。
作者:陳偉工作單位:四川省筠連縣武德中心校
第三篇
一、對學生進行觀察重要性的教育
探究是研究和學習生物學的科學方法。觀察是探究的第一步,科學的學習要從觀察入手,觀察是獲取知識的門戶,學生獲得知識的思維過程是“觀察———直覺思維———想象———抽象思維———本質揭示”。培養觀察能力是中學生物教學中能力培養的主要內容。初中生物教材有許多分組實驗(動手,觀察),每章節都有觀察、討論、閱讀、思考、實踐的內容,突出了觀察的重要性。
二、影響學生進行生物學觀察的因素
1.觀察目的不明確。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如果不知道要觀察什么和通過觀察要得到什么,其觀察活動就有較大隨意性和盲目性。
2.觀察的精確性較差。生物學觀察是一種精細的觀察。有的學生觀察自制裝片或永久裝片時只停留在表面,對看到的生物的結構缺乏研究。
3.沒有隨時隨地勤觀察的習慣。初中學生對自身或周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和生命現象觀察甚少。
三、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的途徑
發現抗菌素的先驅者———美國的弗萊明教授,就是在培養細菌的過程中,依靠敏銳的觀察力才找到了青霉素的。當他獲得諾貝爾獎時,謙虛地聲明:“我唯一的功勞是沒有忽視觀察。”可見,在教學中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獲得自然界中各種生物體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現象,認識生物體的各種生命特征,進一步揭示其生命本質的重要途徑。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作為教師不僅要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更應該在教學中從培養學生的能力入手,教給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
1.培養學生濃厚的觀察興趣。由于每個人的知識基礎、個性特點、心理素質不同,學生在學習和觀察的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和不同的水平。教師一定要注意學生的個性差異,加強分類指導,有針對性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2.教會學生科學的觀察方法。(1)重點觀察。在觀察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到重點觀察對象上,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如在觀察“種子的結構”時,對種子的形態、大小、顏色等作一般觀察,而對種子的內部結構應作重點觀察,弄清胚根、胚芽、胚軸、子葉及其功能,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為什么胚是新植物體的幼體。(2)順序觀察。進行觀察時,要根據觀察的目的,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仔細看一看觀察對象具有的特征和特點。(3)對比觀察。對比觀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間的共性和個性,進而抓住事物的本質。例如,通過觀察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讓學生們找出它們的相同點(都有種皮和胚)和不同點(菜豆種子有兩片子葉,肥厚,營養儲存在子葉里,沒有胚乳。玉米種子有一片子葉,有胚乳,營養儲存在胚乳里),從而確定了這兩類種子的共性和個性,對于進一步理解和掌握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的概念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養成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首先,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是一種具有很強目的性的活動。它要求人們能從紛亂的事物中,迅速、正確地分辨出所要觀察的對象。觀察活動的這種特點告訴了我們:觀察目的明確,被觀察的對象就完整、清晰;觀察目的不明確,被觀察的對象就模糊不清,一無所得。在教學中,教師往往看到這種情況,即學生都喜歡觀察生物,但觀察時往往單憑興趣出發,只愿意觀察他們喜歡觀察的對象,而將觀察目的棄置一邊。因此,教師要時刻提醒、指導他們按觀察目的擬定一定的計劃,按計劃仔細地觀察,提出問題,尋求某種答案,這樣才能保證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觀察的事物中。其次,觀察要有科學態度。實事求是是進行正確觀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學素質。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時,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培養。教師應要求學生在做觀察記錄、繪制生物圖以及對生物對象進行描述時,一定要符合觀察到的真實情況。由此可見,培養學生具有敏銳而精確的觀察能力,對發展學生智力有重要意義。如果我們教師長期堅持對學生進行科學觀察方法的培養訓練,學生就會養成一種積極、主動、深入地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促進探索意識的發展。
作者:楊乾峰工作單位:江蘇省鹽城市神州路實驗學校
- 上一篇:物價局黨組理論學習計劃
- 下一篇:應急救援中心工作計劃及要點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