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意識教育探討
時間:2022-11-08 10:56:37
導語:地理教學意識教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地理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國際和國家意識的培養與實踐探索已成為地理教育界在地理教學中關注的熱點。本文結合筆者自身教學實際,闡述了在地理教學中加強學生國際和國家意識教育的主要內容和一些方法。
關鍵詞:地理教學;國際意識;國家意識;愛國主義教育
1.地理教學中的國際意識教育
國際意識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歷史和當今國際社會、關注人類共同的命運、評價本國的地位和作用、認識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的意識”。這些年來,隨著全球化過程的加快、國際間合作與交流不斷加深,競爭日益凸顯,亟待共同解決的國際問題日益增多。為此,學生國際意識的培養已成為各類教育的重要任務。地理學對學生進行國際意識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的發展不能離開世界而獨自進行,我國的發展與世界有不可分的關系。當前對學生進行全球意識教育是學生適應時代的需要、學生發展自身的需要,重要的是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需要。對學生進行國際意識教育有利于學生更多地接觸多元文化,提升學生以世界眼光對問題思考的意識,培養學生在認識當前所面臨諸問題時要有全球合作意識予以解決,增強學生使命感,責任感,使學生形成全球觀國際意識,在將來更好地參與國際事物。同時,有利于學生克服對全球性知識的片面學習,忽略對學生思維意識、技能水平等方面的培養。對學生進行國際意識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1教育學生培養維護世界和平,反對戰爭的正義感教育。當前雖然東西兩個集團之間的冷戰已經結束,世界大戰爆發的可能性減小了,但在局部地區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戰亂不斷。世界的局部戰爭對生活在這些地區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到巨大的損失,所以,我們支持民族和解、反對任何形式的戰爭。在地理教學中,引導學生關心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和敘利亞戰爭的動向,了解現代一些恐怖分子制造的事件對人民造成傷害的實例。然后,給學生講解和平發展的重要性和意義,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采取談判方式改革國際舊有經濟秩序、建立國際新經濟秩序,各國及經濟體以公平、有序、合理、平等、互利為基礎開展經貿往來,對推動全球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同時,也使學生深刻理解我國政府支持民族和解,反對戰爭的態度是非常英明正確的。1.2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平等合作意識教育。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日益走向深入的重要時期,只有使全國人民了解世界,了解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和世界發達國家之間存在的巨太差距,才能使整個國家和民族產生將改革開放日益推向深入的巨大原動力,才能使人民在思想上增強對改革的承受力。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各國由以前的相互分離狀態過渡成為一個密切聯系的整體,在這個時期,部分國家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以極端方式進行擴張和掠奪,此種行為同樣給人類帶來災難,許多歷史遺留問題目前仍困擾著人們的生活和進步,這種不符合時展潮流的問題教育我們,以各參與者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為前提,以促進全球和諧發展,實現互利共贏和進步才是當今人類發展的立足點,而國家間采取對話、交流和合作已成為各國謀求發展的共同訴求。在當前全球發展已成為“地球村”的縮影,人類發展有著共同的利益追求,各國通過合作一同參與解決問題,深化合作,取長補短,是國際發展的共識,一方受損另一方獲益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共贏”應是各方需要的理想方式。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等共同問題是地理學特別是人文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人文地理學的知識從地理學的視角展示了這些問題的時空分布和特點,將學生的思維帶到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上來,而大量的事實案例應證全球問題的解決要靠全人類的共同努力,平等合作就是我們尋求的最佳途徑和準則。通過培養學生的“平等合作意識”,來拓展學生的視野,形成對全球性問題科學的認知。1.3國際全球生態意識教育。全球生態意識是國際意識的一個重要的內容,是從人與自然的角度來思考的產物,其形成變化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早期人類生產水平低下,在自然面前非常弱小,人們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處于“地理環境決定”階段;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空前加強,人類就進入了“人類中心階段”,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淪為人類的附庸,人類對自然肆無忌憚的開發破壞;人類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同時也促使人類重新認識人地關系,人類開始重視自然,開始關注自身行為對自然的影響,逐漸朝向“人地和諧”階段邁進[1]。人類生態保護意識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地球作為人類唯一的家園,我們要有這樣的共識,并采取措施協調人地和諧。生態問題不能簡單地視為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其中不能忽略人類之間的關系,單個群體難以捍衛人類家園,只有全人類共同努力,重視全球生態平衡與發展,樹立生態意識,應是我們努力方向。地理學中“人地關系”一直是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地理教學以可持續發展為重要思想內涵,而在教學過程中,涉及與全球生態意識相關的內容很多,從一般“原理”到具體“現象”較好地體現了地理教學關注生態的特點,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從不同角度培養學生全球生態意識。同時,結合世界“地球日”、“環境日”、“水日”以及“氣象日”等時間點,對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專題活動,可通過向群眾宣講環境知識的方式,提高群眾環境與資源意識。還可通過系列活動,使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培養和加強學生的生態意識。
2.地理教學中的國家意識教育
在全球化發展格局、極端民族主義與個人主義價值觀等因素的影響下,國家意識的教育面臨困惑和不適,目前,提高國家意識教育的實效性,已成為各國廣泛關注的重要議題。全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情,每個地區也有本地區的特點。沒有國家意識,就沒有愛國主義。從本國國情的實際出發,才能對國家的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制訂出有針對性的方針政策,才能對學生進行有具體內容的愛國主義教育。一個國家的國情,包括它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內容,其中地理環境的基本情況,是國家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特別是對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建設有著重要意義。學校地理教育,特別是本國地理的教學內容,基本上都與國情有關,但是我們不能把大量的地理事實材料都說成是國情,而是要善于在地理事實材料的基礎上,同世界其他國家的比較中概括出本國國情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2.1對學生進行基本國情教育。在基本國情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要多向學生介紹一些祖國豐富的礦產、優越的自然條件、秀美的河山等,就自然而然地培養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事實上,我國絕大多數自然資源總量雖然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卻很少;我國的自然條件有優越的一面,但同時存在很多不足。我認為,在基本國情教育中應該如實地把各方面的優點和缺點都給學生作介紹,讓學生在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中,逐步培養起對祖國母親的感情,樹立辯證的、理性的愛國情感。強調國情教育的實效,注重學生對國情的準確把握。目前,我國人口總數已超過13億,每年還要凈增l千多萬人口,凈增人口相當于歐洲一個中等大水國家的人口總數,這給我國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鄧小平同志曾經說:“中國的問題難就難在人口太多”?,F在計劃生育工作的難度仍然相當大,農村中相當一部分農民對計劃生育工作還不能足夠理解和支持。這種現象的產生,除了因為農村生產力水平低而需要充足勞動力、養老制度還不夠完善等客觀原因外,農民科學文化水平低、人口觀念陳舊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人口問題的教育也是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地理科學對于幫助學生全面正確地了解我國的人口現狀,深刻認識人口增長過快,給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困難和對環境承載量帶來巨大的壓力,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具有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由于一些干部和群眾缺少基本的地理知識,保護環境的意識淡薄,只顧短期的經濟利益,忽視長期的環境效益,甚至以浪費和過度開發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來加速經濟發展,大量排放工業“三廢”;有些地方濫伐、濫墾、濫挖,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礦產資源遭到破壞;有的地方濫占耕地,使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在這種重要自然資源嚴重短缺的嚴峻形勢下,對學生進行基本國情教育,一定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促使學生形成對環境與資源的責任感。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各族人民以其勤勞、勇敢和智慧,為開拓祖國疆土、發展祖國經濟、創造祖國燦爛的文化,為締造和捍衛偉大祖國,為祖國的長期穩定和繁榮進步,都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國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新中國成立以來,消滅了民族剝削和民族壓迫制度,各民族在政治上獲得了一律平等。40多年來,各民族在國家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政策下,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教育學生懂得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國情,就能有利于培養學生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支援民族地區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思想感情。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巨大,但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80年代以來,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居世界各國前列。目前我國許多工農業產品的總產量已位居世界首位或第二三位。目前,我國GDP總量位列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但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主要是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標準。我國在經濟水平方面,現在還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是目前我國經濟水平的國情。國情教育應該實事求是,全面客觀地反映祖國的地理面貌,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認識自然環境的優缺點,經濟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和奮斗目標,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愿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而獻身的精神。2.2愛國主義與國情相結合教育。地理教學是國情教育的主陣地,地理學是研究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關系的綜合性學科,蘊含著豐富的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地理學科幾乎包含了自然國情的全部內容,詳細地論述了我國的社會經濟條件、自然條件、資源、人口現狀及勞動力資源等總特征,對我國工業、農業方面主要的產業部門布局和發展進行指導,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國情教育的好素材??梢?,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祖國遼闊的疆域、壯麗的山河、優越的自然條件等,使學生增強愛國熱情,提升民族自豪感。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愛國、忠國、報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是世代相傳的這種美德,才使我們的民族有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結合國情教育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可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國的歷史、現狀以及美好前景,從而堅定理想信念,決心為之奮斗,因此,在地理教學中結合國情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必須予以重視。2.3對學生進行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統一的教育。臺灣、西藏和新疆等地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漢族和我國各少數民族共同生活在華夏土地上,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正是由于各民族的共同努力,才創造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我們在共同的歷史上所形成的民族感情,像一股強大的向心力,時刻喚醒著我們的民族意識,把我們凝聚在一起。所以,我們要堅決反對民族分裂主義分子妄圖分裂祖國的活動。我國不僅陸地廣袤,而且海岸線漫長。在國際上,國家海洋面積通常以歷史沿革和《國際海洋公約》來確定[2]。例如,日本、東南亞一些國家與我國在釣魚島、南海群島的歸屬上存在爭端,這些原本屬于我國神圣不容侵犯的領土,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當前實際,加深學生理解,增強他們的愛國教育??傊诘乩斫虒W中和現實生活中國際、國情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都非常豐富,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這些材料并理論聯系,在教學中滲透國際和國家意識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愛家鄉的思想情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讓學生懂得要愛國、愛家、愛自己并為之努力,這才是真正的愛國。
作者:阿依古麗•克里木拉 土爾遜托合提•買土送 錢和玉 單位:新疆和田師范??茖W校生地學院
參考文獻:
[1]姚遠.高中地理教學中全球意識教育的研究[D].聊城大學環境與規劃學院,2014.06.
[2]余松花.高中地理課教學要與愛國主義教育緊密結合[J].科教導刊,2013(1).
- 上一篇:地理教學效果分析
- 下一篇:中職生物教學生活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