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手勢與聾人手語運用結合
時間:2022-10-29 10:57:22
導語:地理教學手勢與聾人手語運用結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手勢運用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教學手勢有利于學生的多感官學習,便于學生記憶理解,提高課堂效率。由于地理學科的特殊性,地理教學手勢在方向、位置等要素上對嚴謹性有較高要求,聾人手語作為一種視覺語言,在表示地理要素的位置與演化過程方面一定程度上優于有聲語言和手勢漢語。將地理教學手勢與聾人手語結合,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學手勢的嚴謹性、實用性和直觀性,從而增強教學效果。
關鍵詞:地理教學手勢;聾人手語;多感官教學;直觀性;空間位置性
教學中手勢的運用是多感官教學的一種常用方法,在地理教學中,由于地理學科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對方位、空間等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更加嚴謹、直觀和實用的手勢語言,聾人手語由于其直觀性,可在地理課堂中與地理教學手勢相結合,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多感官教學中的視、聽、動覺
多感官教學指在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視覺、聽覺、動覺、觸覺、嗅覺等一系列感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課堂效率。美國一項研究表明,在一個平均學習水平的班級里,29%是視覺主導的學習者,34%是聽覺主導的學習者,37%是動覺主導的學習者。因此一個高效的課堂應該綜合運用視覺、聽覺、動覺多種感官,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感官。地理課堂中的視覺性主要是指教師的板書、書面教材、多媒體教材、教具的使用和教師的體態語言。教學手勢是教師體態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中的教學手勢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的、無意義的教學手勢,即教師在授課時伴隨課堂進行而做出的無意識或半意識的、習慣性的動作,以配合口頭語言的表達,這類僅僅是一種情感性手勢,既不具備地理指示性意義,也無實際的內容性;一類是設計性的、有指示意義的教學手勢,即教師在備課時提前設計好的,具有地理指示性意義的教學手勢,每一個手勢語言代表某一地理事物或過程,是理性思考后形成的手勢語言。地理課堂中的聽覺性主要是指教師的口頭語言表達、多媒體的運用播放等有聲語言。聽覺感官是中小學教學課堂中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感官。地理課堂中的動覺性和觸覺性主要指的是教具的使用和教學體態語言的模仿。學生通過對教具的使用和對教師教學體態語言的模仿觸發動覺和觸覺。教學手勢是天然的教具,學生通過對手勢的把握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習。
二地理教學手勢在課堂中的運用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中規定:“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它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第一,綜合性。地理環境由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構成,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機組合而成的復雜系統。地理學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性質。第二,地域性。地理學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演變的規律?!庇纱丝梢姡乩斫虒W需要把握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和地域性特點。地理學具有較高的抽象性和空間立體性,對于學生的空間位置掌握性要求較高,由于地理學的綜合性,學生需要理解掌握地表各個圈層的各種地理要素,數量繁多且相對細碎,而且各地地理要素千差萬別,各地域之間又存在著巨大差異,要求學生能夠加以區分和聯系。
綜合以上論述,我們可以得出在地理教學中要重點把握地理要素的空間位置性和演化過程,而地理教學手勢有利于教師更好的向學生表達與演示地理事物及其動態演化過程,直觀的展示課堂內容。地理教學手勢在地理課堂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地理課堂中教學手勢的運用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優點。對于教師來說,手勢語言相對于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更具有靈活性和直觀性,通過手勢的運用,可以進一步實現師生良性互動,使教師及時獲得課堂反饋。對于學生來說,手勢語言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雙手是每個學生都天然擁有的教具,可以一定程度解決教具不足的問題,通過手勢動作的模仿,可以加強學習。
三聾人手語的直觀性與空間位置性
聾人手語是指有聽力障礙的人通過手勢比量動作進行互相交流的一種手的語言。由于聽力缺陷阻礙了有聲語言的傳遞,聽障者在交流時需要一種更加準確直觀的語言表達意識思想,對于聽障者來說,他們接受信息的第一渠道并非聽覺,而是眼睛所看到的視覺現象,因此手語相對于我們天然的手勢動作更加具有直觀性和空間位置的準確性,聾人手語使人通過雙手的方向、位置、相對位置、運動過程直接表達或模擬事物。所以在地理事物的表示方面,聾人手語具有自然手勢動作天然無可比擬的優勢,即高度的直觀性和空間位置性。聾人手語在地理方面的直觀性和空間位置性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地理要素的指代性。聾人手語可以采用象形法,使用一個手勢指代一個地理事物,如雙手食指和拇指相合,形成圓圈置于頭上方,表示球狀天體掛于頭頂,指代“太陽”;一手伸出拇指、食指、小拇指,其余二指合攏,手心朝內,長短不一的手指代表高低不同,仿“山”字形,借以表示“山”;雙手側伸,掌心相對,向前作曲線狀移動,表示兩岸蜿蜒前伸,借此表示“河”。
其次是地理事物的象征性。聾人手語可以采用象征法,利用某一事物的顯著特征表示此類食物,如因鄭州是京廣鐵路、隴海鐵路等多條鐵路的交匯處,因此將左手食指橫伸,右手五指捏住左手食指尖處轉動兩下表示“鄭州”;承德地處棒槌山附近,右手五指合攏,左手微曲,右手從虎口從上鉆來表示“承德”;地球因其自轉特征,表示時一手握拳,以腕部為軸心轉動一圈,象征地球自轉,進而表示“地球”。
最后是地理過程的模擬性。聾人手語可以通過雙手的位置變動、手形變化、方向變化模擬某一地理過程,如一手拇指、食指兩指彎曲成半圓形,從一邊向另一邊作半弧形移動,象征從日出到日落,即一天的時間,表示“一天”;同理,右手伸食指,指尖向右外側橫放,然后作弧形向上移動直立,象征太陽逐漸升到頭頂,表示“上午”;將左手背斜向右下方,右手五指置于手背上方,然后突然順左手背向下滑動,如土層下落,表示“滑坡”。綜上所述,聾人手語因其視覺為先的原則,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和空間位置性特點,可以直接的將抽象化的事物用雙手表示成粗略的實物形式,具有較大優勢。
四地理教學手勢與聾人手語的運用結合
在地理課堂的教學中,可以將地理教學手勢與聾人手語相結合運用。聾人手語可以一定程度上調整正常聽者聽覺先行的先入為主的特點,以視覺先行取而代之,進行地理教學手勢的開發,使地理教學手勢更加直觀、準確、嚴謹的表示地理要素、現象及過程,進一步發揮教學手勢在課堂教學上的作用。同時,將教學手勢結合手語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便于同學們記憶和理解。但在將地理教學手勢和聾人手語結合運用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分清主次,不能本末倒置。要注意教學中始終是以教學手勢為主,聾人手語只是作為其改進的一種參考輔助,不能過分追求教學手勢貼合聾人手語,而應在教學手勢的基礎上參考聾人手語的直觀表示方法,借以改進教學手勢。簡潔明了,不可過于繁雜。課堂的教學手勢要注意簡單、簡潔,出現的數量和次數不可過多,可以在加強記憶的原則上不斷重復手勢動作,引導學生模仿記憶,但手勢動作過多則會顯得繁雜,學生的注意力也會被分散,反倒會減弱教學效果。
準確嚴謹,減少錯誤傳遞。教學是一個嚴謹的過程,要注意在課堂上傳遞信息的準確性,教學手勢也不例外,切不可有誤導性甚至于錯誤性的傳遞,在教學手勢的應用前應多加練習,注意其正確的指示意義,可以在小部分教學工作者或學生面前進行演示,獲得反饋后再實際運用到教學課堂,避免錯誤信息的傳遞。自然協調,不要過分僵硬。教學手勢雖然是為了課堂教學而提前進行設計的,但是在應用過程中一定要注重自然性和協調性,過分僵硬、呆板的手勢動作會大大降低其應有的效果。教學手勢要與教學語言和內容以及整個肢體相結合,教師可以對鏡多加練習,使教學手勢盡量做到自然協調。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聾人手語的直觀性和空間位置性,將其融合進地理教學手勢中,在課堂上加以運用,化抽象為具體,化平面為立體,從而將視、聽、動三種感官結合,進行多感官教學,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丁志清,唐勤.中國手語地名理據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14,34(1):74-79.
[2]江濤.社會經濟發展觀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現代化,2017,4(27):115-116.
[3]李石寶,王潤澤,益西多杰.地理教學中地理信息系統的運用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4(05):22-24.
作者:丁榮 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 上一篇:綠色財務管理循環經濟理念研究
- 下一篇:綠色債券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