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概念教學組織策略分析
時間:2022-06-30 04:42:30
導語:地理核心概念教學組織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基于新課標下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以高三復習課“常見的天氣系統”為例,提出基于核心概念的地理教學組織策略,以探索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方法。
教學組織是指教學活動中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結合課程內容和學生認知特點所采用的行為方式。根據筆者近年來的調研,發現課堂教學組織有兩種極端情況。一是照本宣科,陳述性地講述教材知識和原理,在高三復習課中完全是低水平的重復講述,缺乏深度和廣度,導致學生地理思維得不到發展;二是盲目拓展,教師努力擴充教材知識,但只是觸及到淺表層次的事實知識,教學內容繁多雜亂,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又影響了教學的效度。兩種情況都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地理學科思維素養的建構和培養。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考命題立意也隨之發生變化,高考命題更加強調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尤其注重對地理學科思維素養的考查。試題往往是利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考查學生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與方法,組織必備知識,運用關鍵能力,有效地認識、分析、解決新情境問題的綜合品質。筆者對近年來學生高考試題的作答情況進行分析,學生面對錯綜復雜的新情境問題,由于缺乏將地理事象通過抽象思維概括出核心概念的能力,無法在所學知識和解決的問題之間建立起橋梁,出現生搬硬套或答非所問的現象。例如:2019年全國二卷中的36題第2小問“說明地形對賓川縣河谷地區干熱氣候特征形成的影響?!辈糠謱W生的回答是:以喀斯特地貌為主,水易下滲,地表水少;海拔高,對流弱,降水少。顯然是學生沒有把“焚風”、“喀斯特地貌”、“對流運動”等基本概念搞清楚,更無法理解由基本概念連接構成的核心概念“大氣運動”,導致地理思維十分混亂(如:地表水少就認為氣候干燥;海拔高就認為氣候干燥等等),答題錯位或答非所問。筆者通過對這一現象的跟蹤研究,發現其主要原因是平常教師的教學組織基本上是一系列沒有關聯的事實學習,沒有將地理事象進行關聯性思考抽取出核心概念,缺乏強調核心概念的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抽象化和概念化程度越高的東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質規律。將地理事實進行抽象化和概念化的過程中建構的能力和方法才具有遷移性和擴展性,從而能從容應對千變萬化的情境問題。所以筆者認為:面對現在新高考教學,只有基于核心概念的地理教學組織才能實現學生學習逐漸進階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形成地理思維。
一、對于核心概念的基本認識
核心概念是學科知識框架體系中最重要、關鍵的知識內容,囊括了重要的概念、原理、理論和模型等,位于學科的中心位置。學習的認知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是通過概念同化習得新概念,概念的上位關系、下位關系和組合關系的層級排列最終形成了學生的認知結構。諾瓦克和高文(D.B.Gowin)提出普通概念層次圖,概念圖的結構包括概念、命題(兩個概念之間通過某個連接詞而形成的意義關系)、連接(相互關系)和層級結構(概念上下位層級關系),如圖1所示。學科核心概念是組織整合本學科許多一般概念、原理和理論的少數關鍵概念,具有統攝力和解釋力,展現了當代學科的主要觀點和思維結構。它既是對大量下位現象、事實和一般概念性知識的抽象和概括,又是形成上位的學科觀念以及跨學科的科學主題及更具概括力的哲學思想的重要基礎。此外,同一層級的知識之間也具有關聯性,形成知識之間的邏輯結構。《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提出了六個地理教育的核心概念,即位置和分布、地方、人與環境的關系、空間的相互作用、區域??梢钥吹?,核心概念能夠很好地體現地理學科性質,指向地理學科技能、方法和價值觀。許多國家的地理課程都以核心概念為主題設置課程體系,但所選取的核心概念存在差異。我國在眾多地理核心概念的基礎上統整提煉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確定為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四個方面。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地理核心概念的上位概念,它統攝的地理核心概念,包括位置、區域和地方、空間、時間、尺度、全球變化、人地關系等等,例如常見天氣系統的概念層級示意圖(見圖2)。
二、基于核心概念的教學組織
新課程標準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搭建學科知識結構、明確學科核心內容,幫助學生系統地學習地理核心知識、養成地理核心素養。建構有層級結構的地理概念體系,可以打破堆砌瑣碎的地理現象和地理事實的學習現狀,把教學內容統整起來,引導學生站在較高層級來解決不同情境的問題,認識地理學科本質,進而實現知識的遷移。因此“核心概念”教學至關重要,是教學的較高層次目標。筆者發現在部分課堂教學中,核心概念的教學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課堂教學沒有抓住核心概念進行教學或核心概念教學策略單一,對核心概念所蘊含的思維和方法沒有進行充分認識和挖掘。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記憶水平,無法準確理解和應用,造成學習的障礙?;诤诵母拍畹恼n堂教學組織應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1.提煉或甄別核心概念——確定課堂教學的中心。面對一個教學內容時,不僅要關注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還要思考這一節課在本單元中的地位以及本單元在整個中學地理教學中所要承擔的任務。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教師從概念間的邏輯關系出發,區分核心概念、并列概念、從屬概念,進而準確理解核心概念。從核心概念的高度設計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核心概念就是課堂教學的中心。例如:在“常見的天氣系統”一節里,教師以天氣系統概念為核心,分析天氣系統的特點、成因和影響。在問題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站在更高層級,用上位概念大氣運動(熱力環流)來解析天氣系統的特點、成因和影響。這既幫助學生組建更高階概念,建構地理概念體系,又提高了學生地理認知技能和邏輯思維水平。“常見的天氣系統”是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中的一節內容,通過對“常見的天氣系統”相關概念的層級梳理,可以建立與“地球上的大氣”其他相關內容的聯系,從而建構整個單元的概念體系(見圖3)。該單元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大氣運動對自然環境的形成變化和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因此,其核心概念是熱力環流,這是大氣運動的本質原因或最簡單的形式。天氣系統和大氣環流是一般概念,彼此之間有橫向聯系,但有尺度差異。大氣環流尺度大、控制范圍廣、影響時間更長,所以影響的是氣候特征。天氣系統尺度小、控制范圍小、影響時間短,所以影響的是天氣特征。鋒、氣壓系統、氣壓帶和風帶、季風環流等是具體概念。圖3“地球上的大氣”核心概念體系2.多維度解析核心概念——探尋深度學習的路徑。選擇適切材料,設計有效的“問題鏈”。用“問題鏈”搭設支架,引導學生研討交流,實現一個趨向核心概念的進展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和運用核心概念,探索課堂教學層面的深度學習實踐。天氣系統是三維立體復雜空間系統,概念抽象,對學生的空間思維、科學邏輯推理、綜合思維等要求高,是學生認知的難點。在“常見天氣系統”一節中,以天氣系統概念為中心,把教學分為引入、探究和應用三個階段,層層深入,實現天氣系統概念的理解和應用。第一階段教師以天氣預報發展史引入,引導學生對天氣圖進行繪制和分析,使其從地理現象上認識天氣系統的特征,進而明確常見的天氣系統是由鋒面系統和氣壓系統構成。第二個階段引導學生探究龍卷風和鋒面氣旋的成因,并對比兩個低壓系統的成因差異。分析過程要求學生從大氣運動的兩個維度即熱力因素和動力因素入手探究天氣系統的成因,從而揭示出大氣運動系統是天氣系統這一概念本質,實現了對地理現象的抽象概括,建立了相關概念間的關聯,幫助學生建立天氣系統概念性的認識。第三個階段是概念應用,引導學生從大氣運動的過程分析天氣特征和過程,強化了天氣系統概念認識。具體過程如圖4所示。3.用事實支撐核心概念——建構有意義的學習過程。通過巧設情境組織學生對科學事實進行分析、討論進而建構核心概念,這樣概念學習才會顯得生動和有意義。教學設計需要連接真實世界,讓學生面向問題解決的學習任務,經歷問題的解決過程。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發現與核心概念直接關聯的問題,將問題橫向聯系,縱向拓展,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解決促進相關知識綜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舉證,不斷對概念進行強化滲透,幫助學生完成概念的建構。結合高考真題,引導學生從概念入手分析問題,還原高考命題立意,實現高效備考復習?;诤诵母拍畹慕虒W組織一定要注重事實性知識分析,可以創建如下學習過程:(1)觀看“天氣預報誕生”視頻片段,理解體會天氣預報的工作原理,認識天氣圖的意義和天氣系統的在天氣圖中的表現,建立天氣系統感性認識。(2)分析對龍卷風高度關注的原因,理解天氣系統概念尺度特征。(3)分析美國多發龍卷風的原因,理解大氣運動原理及大氣運動過程和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認識天氣系統即是大氣運動系統這一本質屬性。(4)觀看火龍卷的模擬實驗視頻,驗證龍卷風形成原理,認識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5)對比龍卷風成因,分析鋒面氣旋天氣系統成因;引導學生認識天氣系統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6)分析受鋒面氣旋影響的天氣變化過程和特征;理解天氣變化過程就是大氣系統運動變化過程。
三、基于核心概念的教學策略
落實學生對于“核心概念”的理解,強化地理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遷移應用,是培養學科素養、適應高考要求的有效途徑?;诤诵母拍罱M織教學,是一種非常高效的教學活動方式?;诤诵母拍畹慕虒W組織策略如下:1.注重概念教學的進階性。學生學習重要概念需要循序漸進,許多概念的教學并非一次完成,而要經過幾次擴充才能完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概念教學的階段性。每個一般概念的學習,都是由核心概念學習出發,在多個一般概念中加以應用,從而不斷深化概念的內涵并擴大概念的外延?!俺R娞鞖庀到y”一節中,教師基于學生已掌握大量地理事實和一般概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多個天氣系統的成因,從熱力環流出發,在天氣系統中加以應用,從而抽象概括出大氣運動是天氣系統這一本質含義,并建構出概念層次圖。2.注重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核心概念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經驗,按照一定的系列逐漸進階發展,以層層深入的方式被學生理解。所以教學時要精選恰當的教學內容,內容的形式要豐富多樣,如文本、圖片、演示、探究活動等等,吸引學生參與概念構建的思維活動。采用恰當的教法,如歸納、比較、演繹等,幫助學生理解學科的核心概念。3.注重學習過程的體驗性。從教學實踐來看,學生根據已有資料只能自主建構出部分概念模型,此時教師應通過一系列問題串的設置進行恰當的引導讓學生進一步完善,因此該探究活動的達成效果對于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實現最為關鍵。教學過程要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在提出問題、獲取信息、尋找證據、檢驗假設、發現規律等過程中習得地理概念,養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和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4.注重課程設計的整合性。課程設計時要強化“單元”意識,單元教學就是以一個“單元”為基本單位,在厘清核心概念的基礎上,以整合的觀念設計課程單元學習,確保一個單元內各課時的教學內容形成一定的內在聯系,以期從總體上提高教學效率。對于每課時的教學,要關注通過事實抽象出來的概念,使學生通過一個“單元”的學習,能建構合理的概念框架,進而提高在新情境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要提高單元設計的能力,并結合課例研究,不斷調整設計與策略,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發展。核心概念是處于學科中心位置,對學生學習具有重要意義的基礎知識。圍繞地理學科核心概念組織教學活動,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遷移應用。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每個單元的教學活動時,應該圍繞核心概念展開,其中教學具體事實應該作為鋪墊來幫助學生發展深層理解;教學重心應該從講授事實轉移到使用事實,以便傳遞和評價更深層的理解力;學習重心也應該從記憶事實轉移到理解可遷移的核心概念和對更為根本的知識結構進行深層理解,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韋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段玉山,周維國.基于地理課程標準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研究[J].中國考試,2018(9):8-15.
[4]李東暉,戴小鵬,陳墾.概念圖在數據結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素質教育研究),2008(2):68-69+71.
作者:張 楊華 單位:1.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2.重慶市巴蜀中學校
- 上一篇:思維型教學原理在高中地理的應用
- 下一篇:信息技術在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