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兼修與法院后備人才隊伍建設研究
時間:2022-03-08 11:35:28
導語:德法兼修與法院后備人才隊伍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法科學生作為法院人才的后備力量,是未來法律適用工作的主力軍。培養一支德法兼修的法科學生隊伍,對完善法院后備人才隊伍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當下,面對“德法兼修”培養模式創新進路的需要,各大高校仍然對其給予高度重視,“德法兼修”教育內容沒有做到因材施教,教育方式方法固化單一,思政教育工作隊伍尚需壯大,教育實效欠佳等問題。故而,明確培養“德法兼修”的法學專業人才是法學教育的首要工作,緊扣法學學科特點,拓展育人方式,明晰班主任、輔導員老師在思政教育中第一責任人的地位,提升法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工作水平,就成為不斷完善“德法兼修”培養模式下法院后備人才隊伍建設的一條可選之路。
[關鍵詞]法科學生;人才梯隊建設;德法兼修;問題應對;行動邏輯
一、培養一支“德法兼修”的法科學生隊伍,對完善法院后備人才隊伍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法律職業者擁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價值追求與共同的奮斗目標。培養一支德法兼修的法科學生隊伍,讓他們在畢業之后既擁有精深的專業水平,又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對于包括法院在內的各個實務部門具有重要意義。這就要求法學院校與包括法院在內的實務部門通力合作,于法科學生求學階段,在提高其知識水平、專業素養的同時,加大力度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修養。從長遠來看,這是為法院系統儲備人才,完善法院人才梯隊建設的必選動作。法科生在校期間要重視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創新手段,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法學學習過程中,把法學院校建設成為培養卓越法律人才的首要陣地,讓法科學生真正能以“德法兼修”的面貌進入到社會當中,不僅僅為未來的立法、執法、司法等工作打下良好基礎,更為法治國家的建設營造了良好的人文環境。通過前往各大高校,面向師生發放調查問卷、選取師生進行個別訪談、在法學院召開座談會等形式的調研,我們不難發現,在近些年,法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學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建立健全了法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課程體系改革和教材建設初見成效,教育主管部門也從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從思政教師職業發展、思政教育研究、思政課程建設等方面入手,推出了一系列的利好措施。但盡管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面臨的問題也毋庸回避,故而在對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深入思考,提出有針對性且切實可行的創新路徑,對于將法院人才儲備工作前移至高校培養階段,完善法院人才梯隊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德法兼修”培養模式下法院后備人才隊伍建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高校對法科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認識程度不夠
囿于法科學生擴招的大勢所趨,部分高校對法科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力度并沒有提升到應有的高度,“重專業理論學習,輕政治素質培養”的情形時有發生。而培養社會主義法治人才,為法院系統儲備人力資源,就是要在學校的培養階段實現學生的“德法兼修”。這一培養目標的實現,要求我們對法治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程度、實施難度有一個清晰且正確的認識。如何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學專業的融合,成為當下不可回避的問題。
(二)“德法兼修”教育內容沒有做到因材施教,教育方式方法固化單一
目前高校進行“德法兼修”教育的手段還停留于以往的傳統做法,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即老師授課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而教育者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并沒有通過躬身實踐,從法科學生已有的道德發展水平和現實思想需求出發,設計教學內容。授課內容缺少生動性、針對性,學生不愿聽也不想聽,總覺得思想政治教育離現實太遠,達不到預期應有的效果。在大多數院校,思政課的教學模式采取由全校不同學院、不同專業的學生組成一個臨時課堂的模式進行,授課老師只是介紹一些普遍性的內容,不能有效地對各個專業學生進行針對性教育,學生自然提不起興趣,教學效果也難盡如人意。雖然有些時候會組織學生觀看兩會開幕式、解讀先進人物精神報告會等活動,但就總體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不夠多樣,且大多活動只是針對學生黨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普及程度并不高。
(三)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相對薄弱,教育實效欠佳
一方面,大多數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班主任或學生輔導員承擔,缺乏專業性,其工作能力、水平還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探索建立一支專家型的班主任、輔導員隊伍迫在眉睫。應當看到,法院人才隊伍的儲備,需要畢業生在學期間,獲得全方位、多角度地發展,這種全面發展既包括擁有較高的政治站位,也包括擁有精深的專業水平,還包括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而正是因為這種較為“高大上”的目標定位,使其往往被部分學生認為遙不可及,有很強的距離感。加之法科學生在學期間能夠參加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在通過之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司法實踐,獲取報酬。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弱化其學生身份的認同感,增強其法律人的身份感。此種現狀雖有利于其在畢業后快速融入社會,但與此同時,這樣也使得通識性的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創新“德法兼修”培養模式下法院后備人才隊伍建設的行動邏輯
(一)明確培養“德法兼修”的法學畢業生是法學院校的首要工作
完善法院人才隊伍的梯次化建設,需要擁有德法兼修的優質人才儲備,讓法科學生在學校階段就能夠養成良好的法治素養、人文情操,對未來法律職業共同體整體素質的提高將會產生深遠的積極作用。各法學院校應當提高政治站位,充分領會國家依法治國的戰略要求,明確自身義不容辭的使命要求,將法律人才的培養上升到為法治國家的建設儲備人才的高度,把法科學生思政教育當作日常教學的首要工作來抓。
(二)緊扣法學學科特點,拓展“德法兼修”的培養方式
法學學科體系龐大,分類較細,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不斷進行解釋,要求學生知行合一。法學知識本身又具有嚴謹的邏輯性,其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特點,體現出與一般人文學科所不同的特質。故而,在進行法學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如何根據法學的這種特點開展教學,培養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需要的高端法治人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法學的實踐性特征決定了法科學生的思政教育絕不能停留在照本宣科、填鴨式灌輸的層面上,而應引導學生知行合一,在學習法律條文、理解法學原理的同時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實現德法兼修的目標。在實際操作上,班主任可與學生輔導員密切配合,創新多種育人形式,從而增強思政工作的實效。例如,可以考慮與當地法院達成框架協議,選派優秀的法科學生前往法院展覽館擔當義務講解員,使得學生在深入了解司法實踐歷史的同時,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與現場處置能力,增強學生作為法律人的使命感、自豪感,激發學生努力成為青年馬克思主義法治工作者的決心。另外,還可精心選擇情與法交融、道德與法律交融的案件,作為課堂重點討論的案件,組織學生以案件為原點,撰寫法律文書,召開案件分析討論會,在實現知行統一的同時,使學生能夠了解到德與法并不是平行的兩個維度,從而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除此之外,為了讓法科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到思政課堂中,可嘗試轉變傳統的授課方式,不再拘泥于老師授課、學生聽課的模式,而是讓學生作為授課者,用自己的語言講好思政故事。具體而言,在思政課堂上,可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設發言人及組員,全體小組成員在通力合作的基礎上自擬與思政課堂、中國法治相關的題目。在結課之前,統一安排時間由各小組的發言人代表全組成員進行展示,將自己小組成員所研究的相關內容傳遞給班內同學,以此來豐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切身參與其中。
(三)明晰班主任、輔導員老師在思政教育中
第一責任人的地位,加強法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班主任、輔導員老師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持續終生,他們能否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從思想政治、專業素養等多方面引領學生成為合格的馬克思主義法治人才,對于法科學生的未來至關重要。有必要進一步明晰,班主任及輔導員老師是法科學生立德樹人培養目標的第一責任人,其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具體而言,可嘗試建立班主任、輔導員老師與學生定期座談制度,頻率為每周至少一次。在見面的過程中,老師通過談話的方式,可及時清晰、全面地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狀況及科研情況。這種規定不僅能使班主任、輔導員老師對學生的各項情況了然于心,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增進師生間的感情,為引領學生成為合格的馬克思主義法學工作者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礎。此外,承擔專業課教學任務的班主任或輔導員老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要加大思政教育的比例,將思政教育寓于專業教育之中??捎蓪W校相關職能部門出臺文件,將班主任、輔導員老師參與學生思政教育的具體職責范圍、工作方式、考核結果運用予以明確化、紙面化、規范化,從而最大程度發揮班主任、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責任人的作用。在探索“德法兼修”培養模式下教育方式嶄新進路的過程中,基于法學學科特點及法科學生的成才軌跡,為法學院系配備不同于其他學院且結構合理,更為專業的思政工作隊伍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畢竟,再好的制度構想最終都要由具體的人來執行。這一思政隊伍的配備又可細分為兩大類、三種人,即班主任、學生輔導員及專職思政課程教師。法學院校班主任老師除了要有深厚的法律素養,嚴謹的治學能力,能夠立足中國實際,具有前沿眼光外,還應有崇高的道德修養,堅定的政治理想信念,其能夠堅持馬克思主義法學并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指導學生研習法律。學生輔導員則應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法學教育背景,只有這樣,其才能了解到法科學生成才軌跡過程中每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才能夠感同身受,才能夠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幫助學生實現其全面發展。至于思政課程教師,其在為學生授課時,應該更多地結合法科學生的實際,拋棄晦澀的專業語言,摒棄枯燥的理論術語,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在使學生了解思政課程基礎理論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讓法科學生真正能以“德法兼修”的面貌進入到社會當中。
參考文獻:
[1]杜林.關于當前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問題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8(1).
[2]杜勇.淺論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3]鮑琳輝,焦紅兵,張文娟,等.基于高校思政會議精神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優化建設研究——以天津醫科大學為例[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8(3):221
作者:杜洪洲 單位:天津法官學院
- 上一篇:公路橋梁施工現澆箱梁施工工藝研究
- 下一篇: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