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高中生物教學轉變方式

時間:2022-08-04 08:35:48

導語:新課改高中生物教學轉變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改高中生物教學轉變方式

【摘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從教學方式入手,積極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和改進。高中生面臨著高考壓力,教師應該深入了解高中學生的特點,根據新課改要求采取對應的創新方式,發揮生物教學的作用,提升學生各項能力素養,使學生可以輕松應對高考并且不斷發展進步,本文就此進行了相關的闡述和分析。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生物教學方式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傳統的教育理念已經無法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教師應該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應該積極創新教學方式,堅持因材施教、以人為本等優秀的教育理念,不僅要扎實學生的理論基礎,也要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尤其在生物教學中,其本身就是一門重視實踐的課程,教師應該掌握學生和學科的特點,采取創新化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能力和興趣,使學生可以熟練的運用生物知識解決各類問題。

一、新課改下高中生物教學方式的改變方向

(一)轉變觀念

在教學方式創新之前,應該先創新教學觀念,因為思想是行動的先決條件。在高中生物教學方式創新的過程中,教師要有先進、創新的思想引領,這樣才能保障創新的有效性。尤其在時代不斷發展、進步的背景下,生物教學也應該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一方面,要圍繞學生展開教學,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另一方面,不僅要創新教的方法,還要改進學的方法,提升學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教師應該與時俱進,確保教學創新符合新課改的要求。

(二)優化課堂

要提升教學效率,并不是增加教學內容或縮短教學時間,而是要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可以掌握的知識量增加。為此,教師要對課堂教學進行優化改進,采取有效的時間管理措施,對教學實踐進行合理分配和調整,確保學生有更多自主學習、自由發揮的機會,以此促進學生能力、素養的提升。不僅如此,還應該結合教學目標,確保分配的合理性,采用多樣化的組織形式來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情感、技能、知識等多個方面的提升,這樣才能保障教學效率的真正提升,進而滿足教書育人的要求。

(三)多元評價

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改進和進步,要采取有效的教學評價方式,根據教學目標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和工具。具體包括提問、實驗報告、項目報告、觀察、實驗設計等等。在情感價值觀方面的評價,可以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行為態度、對話交流等方式進行評價。常用的評價工具包括檔案袋、調查問卷、觀察、評定量表等等。根據評價結果,教師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式,確保教學的有效性。

(四)師生關系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轉變原本的師生關系,積極與學生構建平等、友善的關系,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新課改提倡平等、寬容、理解的師生關系,要在人格、情感上保持平等,多傾聽學生的聲音,了解學生的訴求。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確保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都能夠得到滿足。教師也要給學生表達、展現的機會,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成就感,這樣才能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進而促進生物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新課改下高中生物教學方式的改變方式

(一)貼近生活,培養學生能力

著名教育學家陶淵明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說教育和生活之間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教師應該將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充分發揮教學的作用。生物學科中涉及的知識內容本身就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知識現象,教師應該對生活中的問題、現象、素材加以利用,同時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創設生動真實的生活化情境,豐富學生的體驗,強化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例如,在《受精作用》這一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受精繁衍與日常生活關系緊密,學生掌握了受精的意義和作用,就能更深入的了解生命的規律特點,也能更深入的分析生命的進化特征,進而深刻的認識生物繁殖活動,正確的看待兩性關系。在教學前,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精子和卵細胞形成的視頻動畫,通過動畫帶領學生直觀的了解相關的知識內容,同時引導學生回顧學過的知識。然后帶領學生觀看分娩視頻,了解艱辛的分娩過程,激發學生的感恩之情。通過觀看視頻,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直觀的了解知識內容,同時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感受生命的意義,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達到教書育人的效果。生物知識不僅應用在各種工程建設中,在生活中的應用也十分廣泛。教師應該培養學生運用生物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包括人類生產、疾病研究、資源利用、健康管理等多個方面。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先引導學生充分了解和認識生物學習的重要性,然后運用生活中的真實案例進行教學講解,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未知的事物,鼓勵學生運用生物知識解決各類難題,并從生物的角度對新鮮事物進行分析,加深學生對事物的了解。例如,在《傳統發酵技術的應用》這一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列舉腐乳、大醬、酒等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發酵類視頻。然后更深入的分析發酵技術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通過分析可知,生活中常見的青美術類藥物也可以通過發酵技術生產。通過列舉生活中的案例,學生可以了解到發酵技術不僅可以在食品制作中應用,也可以在種植、養殖、醫藥等行業中應用,可以促進行業發展,也能滿足人們各類生活需求。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可以加深學生對生物的理解和認識,使學生可以更理性的看待生活中的各類問題,并對各種生活問題和現象做出科學化的解釋,包括確保食品安全、挑選護膚品等生活問題中,學生都可以運用生物學知識進行分析,確保選用的產品、方式符合自己的要求,進而促進學生不斷發展和進步。教師應該加強對生活素材的運用,引導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組織學生開展各類實踐活動,通過實驗操作的方式更深入的了解物理知識,進而強化學生的應用能力。

(二)強化思維,促進學生發展

生物是一門思維邏輯很強的學科,教師要帶領學生了解復雜抽象的生物知識,就要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合理運用各類教學方式和教學工具。對于生物教學來說,思維導圖是比較常用的一種思維工具,通過科學的設計方式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內容,使學生可以樹立良好的知識體系,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組成細胞的分子》這一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將“組成細胞的分子”作為核心內容,圍繞該知識內容帶領學生構建思維導圖。教師可以先提問學生,組成細胞的分子有哪些,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繪制思維導圖。在這個過程中,即使學生出現錯誤,教師也不必馬上指出,可以暫時填寫學生的答案,然后引導學生推理分析,通過推理學生可以發現答案可能并不符合知識邏輯,進而認識到錯誤,并探尋正確的答案。一些學生回答組成細胞的分子包括元素和水,教師暫時在思維導圖中填入水,然后提問學生:無機鹽是否也是組成細胞的分子。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學生進一步發現,組成細胞的分子不僅包括元素,還包括有機物和無機物,這兩種物質組合在一起可以稱之為化合物。教師將學生之前填寫的水去掉,然后改為化合物,在化合物的分支下,可以進一步劃分有機物、無機物,其中無機物又可以進一步分為水和無機鹽。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引導學生逐步構建了一個完善的知識體系,使學生直觀的了解知識構成,并幫助學生理性學習的思路和知識之間的關聯性,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合作學習,改進師生關系

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活躍、平等的教學課堂。為此,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通過小組合作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增加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例如,在《細胞中的無機物》這一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然后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或者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探索。包括水在細胞中存在的形式、水在細胞中的作用等等。學生可以結合生活經驗和教材知識進行分析,然后記錄自己的結論并與小組同學進行討論。如果小組同學無法完成學習任務或遇到瓶頸,教師可以適當予以幫助或提示。教師可以提示學生:人在極限情況下可以堅持20天左右不吃飯,但如果1天不喝水,則會引發死亡。根據這個提示,學生再進行分析,深入探索細胞、水、生命之間的關系,并與小組同學通過討論、實驗等方式來驗證結論。除了小組合作外,教師也可以采取其他教學方式,包括多媒體教學、實驗教學等等,這些教學方式都可以提升教學質效。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教學方式和生物教學的契合度,根據新課改的要求,要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素養為核心,采取可以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發揮各類教學方式的真正作用,有助于教學質效的提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新課改的要求,積極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進與創新。在教學方式改進的過程中,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則,貼近學生生活、強化學生思維、促進師生交流。

【參考文獻】

[1]賈亞蘭.新課改下高中生物教學方式的轉變路徑探討[J].新課程導學,2020,000(009):P.65-65.

[2]趙春紅.對新課改下高中生物實驗課有效教學的幾點思考[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000(003):47.

[3]廖玲玲.新課改下高中生物教學方式的轉變研究[J].神州(上旬刊),2020,000(002):180.

作者:馬宏柱 張彩明 單位:涇川縣高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