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個性化教學研究

時間:2022-01-11 08:52:38

導語:語文閱讀個性化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閱讀個性化教學研究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于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文本

再會演戲的演員,也不可能說哭就哭,說笑就笑。必須要有情境的設置,情緒的醞釀,才能夠水到渠成,呼之欲出。到哀樂陣陣的墓地,不可能會產生欣喜欲狂的心情;到熱鬧非凡的婚禮現場,也不可能讓你擁有悲痛欲絕的心情。為什么?環境使然。教師只有想方設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喚起學生學習的情感,才能使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成為可能。我們現在使用的蘇教版七年級上冊,有詠月詩詞三首這一課。被安排在第三單元的最后一課。雖然課文篇目的順序是固定不變的,但我們教師可以打破教材的編排,靈活地把該課往前提一提,讓學生在濃濃的中秋氛圍里,仰望天空皎潔的圓月,品著甜甜的月餅,用心去感受“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親情;體會“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相信學生在這樣的特定時間,應該會更容易激發閱讀興趣,更容易走進文本,更容易讓文本中的世界成為他的世界。學到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其中有“碧綠的菜畦”一句,就告訴學生,你想象一下魯迅筆下的菜畦是什么樣子,下課了,不妨到我們的后操場,看看和老師的菜園有何不同。就這一句話,點燃了學生的激情,認真地“再現”著他心中的魯迅的百草園。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只要教師有心,肯為他們創設情境,學生的閱讀興趣就很容易激發,很容易讀出自己的東西。

二、尊重個性,給學生選擇的權利

由于原有的知識水平、認識能力、生活經驗和閱讀習慣不同,每一位學生對同一篇課文有著各自注重的焦點,而學生的這種多元理解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教師要珍視、尊重這種理解并大加鼓勵。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才能彰顯出個性。選入教材中的文章,有不少就是主題多元的。既然文本的主題可以多元,為什么學生的閱讀不可以充滿個性呢?學習《晏子使楚》一課,分析人物形象,大家對晏子的形象沒有異議,機智勇敢、能言善辯、不卑不亢。而在概況楚王的形象時,一個學生就沒有像大多數學生那樣,把楚王說得一無是處,而是讀出了楚王值得肯定的一面:本想羞辱晏子結果自討沒趣時說:“圣人非所與嬉也,寡人反取病焉。”雖然他是在為自己找臺階下,但畢竟他承認了晏子的與眾不同,他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他還對其他學生所提到的楚王“目中無人”有自己的不同意見,說楚王目中無人不準確,羞辱晏子的辦法還是他的左右想出來的,而且他也接受了這個主意。這個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解讀,發現極具個性的東西,很值得鼓勵。

三、擴展時空,給學生實踐的經歷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實踐本身是一個過程,教師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充裕的時間和空間,讓不同個性、不同潛能的學生積極投入到語文實踐中,以提高他們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其個性獲得最大的發展。但我們語文教師總感到時間不夠,哪一篇課文都要精講、細講,力求面面俱到,這樣,留給學生的時間就少之又少。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碧K教版的語文教材按主題為單元編排的。例如,八年級上冊《江山多嬌》單元,選入的《阿里山紀行》、《美麗的西雙版納》和《藍藍的威尼斯》等,作為游記,都是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教師完全可以進行大膽地取舍,選取某一篇,或者某一篇的某一段、某一句、某一個詞,為突破口切入,然后逐步擴展延伸,進而突破單元學習重點。余映潮老師在教《小石潭記》時,圍繞一個“清”字展開教學:潭水的清澈→環境的清幽→作者情感的清寂。只一個字,引導學生緊扣文本,細細品味,層層深入,給學生較多的時間進行充分認知和體驗,他們對文本內容的感受和理解一定會更加深刻。閱讀活動中,學生是主體,但并不是說教師可以撒手不管,任其自流。教師在這一活動中的主導地位絕對不可小視。初中的學生,十三四歲,對文本的價值取向也會出現理解偏差,對一些文本的取舍還把握不住,教師就要及時引導,指導到位,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有了教師的“宏觀調控”,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才能既彰顯個性而又不偏離主向,才能達到閱讀的初衷。

作者:黨長宇 單位:海南省瓊中縣民族思源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