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術課堂個性化教學研究

時間:2022-01-17 09:49:29

導語:初中美術課堂個性化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美術課堂個性化教學研究

摘要:美術是一門多元化的學科,能夠很好地將知識和能力、個性和共性、藝術和人文融合在一起,因此,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對于美術教學有很強的科學性。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引導學生個性的正確發展方向,推進個性化教學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美術教學;個性化;個性化教學

美術是一門具有趣味性、多元性和多維性的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各抒己見。因此,美術課程在個性化教學方面有著不可多得的優勢。教師如何利用美術課程的這種特點,引導學生在發揮個性的同時創造美術課堂的良好教學氛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教學課題。

一、有明確的美術個性化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可以按照教學情況分為三個層次:以保障學生能夠形成個性化審美認識為主要任務的低級目標;以培養學生基本的藝術欣賞能力和評價能力為主要任務的中級目標;以倡導學生提高鑒賞與分析藝術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價值的能力為主要任務的高級目標。以《中國現代美術作品欣賞》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學習能力、知識儲備以及心理需求等,建立個性化的學習目標。教師要以不同的要求對待不同的學生,這些學習目標包含了對于美術作品的感受與評價。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挖掘學生的能力和潛質,提高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

二、教師要對學生的個性化進行鼓勵性的評價

1.對學生個性化的評價

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選取合適的、積極的、肯定的、柔和的語氣評價學生,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積極投入美術課堂教學活動。初中學生在心理上仍然偏重感性思維,因此個性化表現上也較為突出。教師要充分尊重這些學生的表達方式,通過鼓勵培養學生在美術學習方面的勇氣和信心。

2.對學生作品評價的個性化

以往的教育體制中實行的百分制評價并不適合個性化教學。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美術作品、實踐過程等作出切合實際的鼓勵型評價,使評價個性化。如,針對學生作品或者實踐中的某個閃光點進行評價,針對作品的創意與進步點進行評價。對學生作品給予適當的贊揚能使學生更有興趣繼續美術課程的學習。這種評價方式可能會使教師工作量加大,但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重視、期待,從而提高學習美術課程的積極性。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課堂作品進行適當的當面評價,能使學生更有勇氣和決心繼續學習美術課程。這種評價體系充分尊重現代教育中以學生為主的理念,教學活動更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因此,要讓初中生對于美術課程提起學習興趣,個性化的評價是一個重要的手段。

3.尊重并鼓勵學生在美術作品的欣賞上的個性化評價

每一名學生對待美術作品的評價都是不一樣的,教師要尊重這種個性化的評價,并鼓勵學生在美術作品的欣賞和評價上能夠有更加個性化的表達。教師在美術欣賞課程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對美術作品進行評價,能夠認真而充分地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對這些個性化的評價,教師不要從好與壞、高與低的角度進行評價,而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引導,加強學生對這些作品的深層次賞析。對于美術作品的個性化賞析,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又能夠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從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轉變。4.鼓勵學生在美術作品創作上的個性化在初中美術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在美術創作中實現個性化表達。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和特長通過素描、國畫、油畫、水彩畫、卡通畫等表達教師要求的繪畫主題。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個性化的作品掌握學生的美術學習情況,讓學生揚長避短,創作出更為優秀的作品。教師在美術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在美術表達上的創意與個性。

三、教師要引導實踐美術課程教學樹立正確的德育方向

美育的開展是為了使學生擁有更為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全面的素質,通過審美情趣與美術愛好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教師應該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引入對美與丑的正確鑒賞,引導學生追求真正的美。如,對于人體美術作品,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并欣賞美術作品中對于人體美的描繪,同時,對比現實生活中一些惡意的、嘩眾取寵的作品等,通過對比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作品的藝術價值,順勢開展美術課程教學,以加深學生的理解。

四、結語

初中美術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美術學科的個性化、多元化特點,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和行為特征,掌握教學目標,從而對初中美術課程教學的個性化教學模式進行充分研究,建立一套更為科學的教學方案,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以極大的熱情學習美術、欣賞美術作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健全學生的人格。

作者:陳璇 單位:南京東山外國語學校

參考文獻:

[1]吳莉輝.個性化教學模式在初中美術課堂中的應用.讀與寫(教育教學),2012(5).

[2]羅才泉.淺談初中美術如何實施個性化教學.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