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者教育觀念的轉換
時間:2022-03-02 04:55:37
導語:高校教育者教育觀念的轉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教育觀念的定位———“主體”為非“客體”
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體間對話的活動,而非僅僅是“主體”對“客體”的教導,有的研究者把這種觀念歸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自主”理念,并進而指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徹底打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進行灌輸的定式,……體現了受教育者的高度自主性,體現了受教育者主體性的存在”。因此樹立主體性教育觀念,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即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要運用主體性教育觀念,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創造性和自主選擇性,把青年大學生看作完整的具有自主意識的個體,讓大學生逐漸學會“自我負責、自我監督”,正確地發揮和運用自己的自我意識,使大學生在網絡世界里以及日常生活中,形成思想政治素養上的自覺意識,在正確的方法和習慣的基礎上學會調控自我,在積極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主動改造主觀世界,為走進社會,參與社會實踐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伙伴”而非“權威”
網絡時代,讓教育者不再是信息的主導和價值觀念的權威,當前的大學生可以在網絡中從不同的角度對信息的真相進行甄別和了解,并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感受作出價值判斷。這對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靠正面宣傳和觀念引導來形成價值觀的主導和塑造形成了一種挑戰。如果高校教育者依然以一副“權威”的姿態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的引導和塑造,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甚至有可能激發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從而強化其對負面信息的掌握。高校教育者與大學生建立一種“伙伴”關系就是教育者以一種平等的心態走進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去,從學生的角度去體會他們的思想變化,而不是僅僅從自己的學習背景和生活閱歷對大學生的行為隨意評價和判斷。網絡世界的興起,大大促進了青年主體意識成長(主要體現為自我意識的增強、民族意識的深化、成長意識的發展等方面),推動了青年個性人格的豐富,引發了青年思維方式的創新。網絡對大學生的這些影響促使教育者在教育觀念上必須轉變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伙伴”,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教導者”。從一個“伙伴”的角度告訴他們應該怎么做、不能怎么做,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者教育方式的改變———“對話”而非“灌輸”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視“灌輸”方式的應用,從實踐的效果看,這種方式對于社會思想輿論和價值導向的引導起到了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現實層面來看,其存在地位依然不能被動搖,“改革開放與現代化進程的實踐證明,培育社會主義‘四有’新人,仍然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灌輸?!边@里談教育者的教育方式由“灌輸”向“對話”轉變,并非是否認“灌輸”的作用,相反,是在堅持“灌輸”的原理下,對這一理論的靈活運用。高校教育者與大學生的“對話”指的是教育者尊重大學生應有的話語權,在與大學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共同達成價值取向上的共識的一種教育方式。當然教育者與大學生在知識背景和人生閱歷上的差異使這種對話只有在共同的語境中才能得到實現?!斑@就要求教育者主動構建與受教育者知識背景和生活背景相適切的思想政治教育場景,使得雙方有可能相互理解對方的解釋并對此發表自己的見解,才有可能通過對話最終達成‘協商的共識’?!本W絡為這種對話提供了可能,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平等對話,大學生思想上的波動就可以得到及時的發現,并在“協商”中達成一致。
四、教育者對教育內容的認識———“生活”而非“知化”
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主要通過大學生識記和掌握一些相關的理論知識來實現,但這只是一些知識化的知識,即所謂的“知化”。盡管這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片面強化這種培育模式,很容易導致學生思想和行為上的不一致。要達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解決的辦法只有靠教育者轉變傳統的以知識習得為主的教育觀念,轉為面向生活進行教育,用生活來進行教育,這也正是當前生活育德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本質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生活世界為背景的,生活世界的沖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和源泉。大學生網絡生活的虛擬性和開放性使其思想上所受到的沖擊和波動是前所未有的,會通過網絡與社會進行廣泛的接觸,社會生活中的許多沖突和矛盾會對大學生的思想造成極大的沖擊,這是在書本上所學習的知識無法全面解釋這些沖突和現象,也進一步的激發大學生對理論的懷疑和叛逆心理,成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明顯的主要原因。教育者只有主動適應和接納網絡世界的一些交流方式(如Email、QQ、博客、聊天室等),并在這些交流中及時地察覺大學生思想沖突的集中點,才能適時地給予這些交往以思想道德方面的文化支撐,做好隱性規范的傳遞與正面價值的引導。由于網絡平臺的特性,使大學生在上面暴露出來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問題更加真實和普遍,這就要求教育者必須積極主動地滲透到大學生的網絡生活中,使日常教育更具針對性。
五、教育者教育目標的確立———“育人”而非“授知”
從根本上來說,高校教育的知識傳授和育人是一體的,并不是割裂的兩面,而且所有教育過程都是為育人服務的,培養真正的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但當前高校教育普遍存在注重傳授知識,忽視了大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的關注。當前部分大學生的厭學情緒或者對社會的不認同感應該來源于此,而網絡卻為大學生提供了身心舒展的地方,信息的便捷和交流的無障礙使部分大學生往往沉溺于網絡世界不能自拔。鑒于此,高校教育者的教育目標只能落實到“育人”上來,要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這也正是新時代教育活動的精神落腳點。大學生的發展方向更多的指向未來,一個國家大學生的發展態勢完全可以看到這個民族和國家的未來命運。要“成材”必先“成人”這樣的理念應該切實地成為所有高校教育者的內心信念,并始終地指導自己的教育實踐。這種理念的落實就必須關注大學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的變化。思想政治教育更應該積極地在網絡的滲透中,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和網絡平臺,把大學生當作擁有自己話語權的平等主體,通過對話增強大學生對主流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的認同,這種認同應該是“協商基礎上的共識”,而非傳統的“控制下的共識”,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理念在網絡時代的體現。
作者:陳燕浩單位:重慶文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
- 上一篇:初中生物的提問技巧
- 下一篇:初中生物有效教學方案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