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問題探討3篇
時間:2022-06-07 09:34:50
導語:高校教育管理問題探討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一)高等教育大眾化促使高校職能發生衍變。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使得各高校在對其的培養目標及教育管理等方面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來適應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由于近些年的各大高校擴招,高等教育逐步的走向大眾化,與此同時,高校的職能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轉變,以前,學校作為一個管理機構,制定學校管理的規章制度,履行行政職能,與學生的關系為簡單的單向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校的職能開始逐步發生變化,在大眾化的趨勢下,高校開始向學生收取一定的教育教學服務費用,這樣高校的職能轉變為更多的是提供知識教育及技能培訓的職能。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較以往更具相互性,是更為復雜的雙向關系,而非從前簡單單向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
(二)高校教育管理的行政化問題嚴重。多數高校的教育管理辦法依舊是典型的行政化手段。這種管理的方式自身就存在著很嚴重的問題。如果教育管理走的是行政化路線,這就達到削弱了教育管理的作用。行政化把教育管理定位在管理的層面上,從而忽視了對學生的服務。這樣以來,高校教育管理就被束縛在行政化的手段之下,這將嚴重地制約了高校教育管理的發展,最終導致是我國高校教育管理改革遲遲沒有突破性的發展。
(三)高校側重科研,忽視教學。由于國家對高校的評估工作中對高校的科研成果有一定的要求與審核導致各大高校逐步開始側重于科研發展,從而忽視了基礎教學。這樣的環境下,高校都更側重于搞科研項目,而無暇關注教學的制定與發展。雖然科研成果對高校教育管理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過分重視科研,忽視教學,這是違背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培養高素質人才目標。科研成果的成就建立在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上,這將從側面嚴重影響了基礎教學的質量。
二、我國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效對策
(一)高校要以提升質量為核心,加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是高校的主體功能,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是高校所務必要面對、思索與完成的基本命題。我國當代最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曾經在病榻上向總理進言:“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新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這是個很大的問題。”培養創新型人才,高校不僅需要探索系統化的制度體系,并且必須將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用于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一種培養創新型人才并使之實現價值、發揮才能的長效機制。
(二)十八屆三中全會對于高校“去行政化”進程已經取得突破性的成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提大學去行政化,意味深長,現在教育部首批核準了中國人民大學等6所高校的章程,大學去行政化開始揚帆啟航。不過,大學去行政化,遠不是一個章程就能解決的。有了章程還要嚴格落實章程,還要將章程的內容細化,付諸實際行動,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還會面臨許多復雜棘手的問題。“去行政化”的真正落實,有賴于后續改革的持續推進,有賴于各項制度的綜合發力。
(三)高校教育管理要協調好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近幾年來,科研的能力在對高校之間的實力進行比較時占據很大的比重,國家對各級高校進行的評估中,科研已經被作為一個最重要的評估標準。這就導致各級高校領導重科研、輕教學。我國高等學校的最基本任務就是為國家與社會的不斷發展培養滿足國家和社會需求的現代化人才。這就對高校在把握科研與教學的關系中選擇比較合適的度,高校搞科研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所以高校要積極主動的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與教學相結合,不斷地改善和提高學校的教學水平,協調好它們之間的關系才能確保我國高校教育管理的穩健發展。
三、結論
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紛繁復雜的,高校的功能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鑒于高校的自身特征,高校的社會服務工作更應注重知識的沉淀、潛能的挖掘和創新思想的培育,應該做到努力構建科研轉化機制、積極提升理念引領作用、主動把握前瞻社會問題,為提高所在地區乃至整個社會文化發展層次、經濟發展層次、全面提升所在地區和社會的整體素質不懈奮斗。
作者:車亞敏工作單位:山西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第二篇
1.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必然性
(1)內在要求:高校教育創新的內在需求迫使高校需要改造教育管理流程,因為目前我國高校的教學模式以及管理都存在一些弊端,這是不恰當流程設計與管理導致的,所以高校如果堅持教育革新,就要順應流程管理再造的內在需求。(2)客觀需要:我國高校的數量在日漸增多,所有高校都面臨巨大的革新挑戰和教育壓力,如何能夠保證教學質量成為高校首要解決的難題,從客觀角度分析,也就是高校如何利用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方式對高校的教育資源進行優化管理,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市場競爭力的目標。
2.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科學內涵
2.1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含義
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基本含義是以學生為受教育主體,培養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成果、提高學生學習創新能力,以此為核心進行教育框架重組的設計流程,其中包括教育體系的主要構建模塊:教育管理流程、流程網狀組織以及流程信息平臺。
2.2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目標
第一,高校進行教育流程再造的目標是希望從本質上革新現有的教育模式,使教師的工作形式創新化,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并且希望高校教育管理流程能夠有序且高效,為高校教育提供一個信息化、效率化的教育平臺。第二,高校進行教育管理流程再造是希望能夠達到教育工作的理論化、規范化以及制度化。第三,高校教育流程管理再造的目標是希望能夠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環境,使學生的定向培養能夠與社會需求相符合。
2.3影響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因素
(1)高校教育管理流程效率不高高校教育管理流程的工作效率不高,是由三方面的因素導致的,其一是管理流程重復性強,組織框架中的分層過多,每一個組織結構所承擔的責任制度過于細分,導致了結構繁雜的現象,從而致使高校管理流程信息出現滯后現象;其二是管理流程中出現分割管理現象,致使部門之間獨立運作,從而導致管理流程整體利益化明顯下降;其三是高校教育管理流程中存在無用功能部門,致使審批與協調的工作變得復雜,從而導致工作效率不高。(2)高校教育管理流程經驗不足社會環境的發展要求下對管理模式提出的更新要求是能夠符合信息化與效率化,但是傳統的高校教育管理方式完全是垂直式的框架結構,下達命令,執行任務以及實行控制,這樣的管理經驗不足以應用到現代管理流程模式中。
3.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對策
第一,高校教育流程再造需要有機融合BPR理論,這樣才能夠給高校教育流程帶來激進式的革新。而這種模式的創新正是社會宏觀環境下所需要的,所以在革新過程中高校管理者與理論學術人員應該主要現實與理論的有機融合,避免教育流程中出現盲目性以及風險性,以低成本來實現高效率的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
第二,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角度完善與建立高校教育管理流程的網狀型管理體系。其中宏觀視角下的教育管理流程再造,就是要求高校教育管理流程革新工作中要有機融合BPR理論,以此來彌補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從中總結出適合搞笑未來發展的再造理念;中觀視角下的教育管理流程再造,是要要求地區高校能夠按照宏觀的高校教育管理流程思想來計劃工作,在區域內高校落實BPR理論的有機融合,與自身尋找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以此為再造工作的核心目標提出相應的再造措施;微觀視角下的教育管理流程再造,是指能夠結合宏觀環境與中觀視角,以二者結合為基礎理論的導向下展開教育管理流程的再造,同時需要與BPR理論相結合,全面反思與審視高校教育管理流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符合高校自身未來發展的管理模式。
第三,網絡信息化的社會對成員間的發展要求就是能夠符合社會發展現狀,與社會科技發展能夠有效銜接,高??梢岳眯畔⒓夹g來建設自身的信息系統,高校教育流程的再造完全可以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支持,結合流程再造技術革新高?,F有的傳統教育管理流程,使高校在未來的發展中能夠以信息體系作為主要的支撐,同時能夠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學生的個性化與創新能力相符合,使高校的教育質量得到提高。
第四,高校教育管理流程應實現規范化,信息化以及效率化,在教育管理流程中高校教育管理主體要符合以教育流程為核心的工作模式,工作團隊認真落實這一流程目標,從而開展各項教學任務,才能夠有效的提高教育效率。
第五,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需要學校領導提供基本的支持,只有領導部門認識到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必要性,才能夠將其提上日常從而開展活動,利用管理者的權威來減少構建與再造過程中的不和諧聲音,才能夠有效推動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工作。
4.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對高校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必要性以及實施中的問題因素逐一剖析,最終提出有效再造高校教育管理流程的策略。從中我們能夠看出高校的流程再造與企業的流程再造是幾乎相同的,可以被看作是激進的組織變革行為,這種行為的產生并不是為了彌補原有流程中的缺陷與漏洞,而是全方位的對高校人力、物力與財力進行革新與再造。在得到領導支持的基礎上,能夠實現革新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以及教育任務等整體目標,同時也能夠提高高校教學質量。在社會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狀態下,高校能夠與之相輔相成、有機融合,在高等學校日漸增多的驅使下,經過教育流程管理再造的學校能夠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更高。
作者:廖嶸工作單位:江陰職業技術學院
第三篇
一、教育管理的現狀
“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要求高等院校把學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學生是獨立的人,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在學校教育管理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表現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是,當今的高校教育管理中,仍然缺乏“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具體表現如下:
1.過分強調教師的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目前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不能分清老師和學生的地位,學校過多地關注了老師在教育過程中所處的位置,甚至有人認為老師的教學就是學校教學工作的全部。這樣容易導致教育和學生相分離,在這種教育方式中,學生的特長和優勢就會被磨滅。
2.教育管理方式比較單一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很多高校合并、擴招,這使得高校教育教學管理面臨巨大的壓力,教育管理方式上存在不足。第一,教學方式仍然以單向的灌輸為主,沒有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的機會。有的高校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將學生視為被教育的對象,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程度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在長期單向的灌輸方式下,學生的思維被禁錮和壓抑,學生不敢、甚至不會表達自己的思想,長此以往而導致學生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沒有自己的觀點和思維,對于外部環境和信息缺乏判斷能力,容易受到社會不良現象的影響,最終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的學生。另外,這種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忽視了學生的內心需要,學生無法感受到來自學校方面的關懷。第二,在課堂教學模式上,以課堂理論教育為主,實踐活動較為缺乏。我們普遍認為,高校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成績優異的學生,但是當學生走出校門、步入社會之后,個人能力方面的問題則展露無遺。在傳統的教育思想影響下,教師將注意力放在擴寬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理論知識體系結構的完整性方面,對于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卻疏于培養,這種模式下的學生雖然在理論課程方面有著優異的成績,但是在實踐能力方面卻明顯薄弱,甚至有的學生步入社會之后無法適應而導致一些悲劇的發生。因此,高等院校培養學生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同時也應當關注學生行為、品德、心理素質等多方面的培養,不能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局限于校園和課堂,而應當為學生創造更多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利用第二課堂鍛煉學生,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成長,這也是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前最為有效的鍛煉機會。
3.教育管理缺乏科學性
很多高等院校存在著教育管理和教學工作相分離的情況,導致老師對教育管理的認識不深刻,缺乏教育管理的概念。甚至部分高校老師會認為老師的主要工作就是把教學工作做好,做好了教學工作的同時,也就完成了教育管理工作。這種教育思想,致使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沒有獲得完整的教育。無論是哪一階段的學習,教書育人都是老師應該履行的義務。但是我們無法否認的是,學生眼中的老師,其言行舉止、儀容儀表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因此,老師如果沒有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教導,就會給學生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在這一方面,西方教育顯然比我國要做得好。美國高等教育管理中服務是最重要的,它主要是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指導,包含了心理指導和行為指導兩種。這樣,學生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不會因為沒有合理的意見、建議而走錯路。
二、教育管理中的人本觀念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人類思想的解放,人們開始追求民主與自由,個性和獨立。開始把對人性的尊重程度作為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重要標志,“以人為本”反映到教育領域,就是要求我們摒棄傳統的“師道尊嚴”觀念,代之而起的是一種現代的、民主的新型的師生關系。在學校教育中,老師和學生要相互尊重。把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注入到傳統的辦學理念當中,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這順應了教育革新的趨勢,適應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符合了學生成長的需要。“呼喚人的主體精神是當今時代精神最核心的內容?!毙畔r代的不斷發展,社會要求越來越體現人的平等性。在傳統的師生關系中,僅僅強調教師對學生的單向給予,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我們必須順應社會潮流,改變原來的思維模式,在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中,充分運用“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使高校教育管理更趨合理化。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就是充分考慮人的因素,人才是管理的根本,最大限度地突出人的個性特征,盡量滿足人的各種合理需求。以人的思想、行為規律為依據,采取有效手段,充分挖掘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管理者那種傳統的發號施令的辦法已經不適應現代管理的要求,代之而行的是通過共同的工作目標,認真細致的思想動員,并且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最終讓被管理者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運行機制,創建美好的校園文化,激勵高校的教職工以主人翁的態度,參與到高校的教育管理中來。
三、“以人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運用
1.尊重大學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體地位
教育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學會充分尊重學生,不要只是把學生當成接納自己思想的容器,在教育實踐中,也要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如果有不對的地方,老師再循循善誘。只有這樣,才能讓老師和學生的上下級關系轉變成為平等相待的朋友關系。
2.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
大學生在入學之前,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以前所處的生活環境,接受的教育理念、教育水平都不一樣,所以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不同特點,他們本身的素質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一樣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適用于所有的學生,也許某種教育方法對一個或幾個學生管用,但是用到其他同學身上,可能就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3.經常與學生進行交流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而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所以教師必須要注重與學生之間足夠的交流與溝通,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才能據此不斷變革教學手段和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當前的社會和經濟發展速度飛快,處在這種環境下的大學生也容易受到社會各種不良現象的影響而產生如自閉、叛逆等不良情緒,這也需要教師多多與學生進行溝通,這樣才能及時掌握學生心理的變化,增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4.以激勵為主,促進高校人本管理的實踐
在管理學界有句名言:激勵是管理的核心。這句話同樣適用于高等院校的人本管理之中,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人才和創造知識。這種工作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和精神因素,更適合用激勵的方式進行人本管理。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費隆的研究,人都有獲得成就的期望心理,作為高校學生也不例外,他們也期望擁有一種成就感。因此,高等院校的管理者,應該充分發揮人本主義精神,滿足學生們的成就需要,建立一套比較靈活的激勵機制,提高大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作者:鄧愛華工作單位:南京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 上一篇:中職就業創業提升策略
- 下一篇:高校教育管理提高思路3篇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