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輿論下高校教育的挑戰與機遇

時間:2022-09-25 10:15:47

導語:網絡輿論下高校教育的挑戰與機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輿論下高校教育的挑戰與機遇

【摘要】信息技術高速發展所帶來的網絡社交環境,對高校教育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應對網絡社交環境對高校教育工作造成的挑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努力:結合網絡教學改變教育模式;經常組織高校教育工作者進行網絡理念、知識與能力培訓;積極利用社交網絡平臺與大學生建立聯系;高校信息技術部門搞好本校網站建設并發展出活躍的校內論壇。

【關鍵詞】網絡輿論;高校教育挑戰機遇;策略

近年來,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在線社交網絡得到了很大的普及,微博、微信、人人網、天涯等各類在線社交工具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存在。眾所周知,傳統web網絡的主體是內容信息,依靠內容信息組織在一起,而在線社交網絡與此不同,它是通過各種網絡平臺建立大量的在線朋友關系,它的主體是人,是依靠人與人之間的朋友關系組織在一起,該特性使得其信息傳播機制研究不同于其他網絡的信息傳播。另一方面,熱情而充滿活力的大學生是在線社交工具的重要用戶,所以,如何更好地利用社交網絡,把握網絡輿論,優化校園網絡環境,正確而有效地開展教育工作,是當前高校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擬先談談網絡輿論環境對高校教育所提供的機遇和面臨的挑戰,再提供一些基于經驗的對策建議。

一、網絡輿論為高校大學生教育帶來的機遇

1.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提高教學效果。傳統的教學往往以教師講授教材為主要方式,而課本的模式千篇一律,大學課本里的很多內容,學生們在高中、初中以及網絡上都已接觸過,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而,課堂上睡覺,玩手機,在學生中已非常普遍,更有甚者,有些學生認為課堂教學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最后的期末考試。這讓我們不得不反思傳統教學的不足,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一定是授課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出現了問題,才會讓學生提不起興趣。而互聯網的出現和社交網絡的應用,給教師們提供了更好的途徑去傳授教育的主旨,教師們可以課前上網搜索與課程相關的且學生都熱衷關注的輿論、新聞、名人軼事等,配合教材,將這些真實的人和事穿插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既可以激發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興趣,也有利于學生課后在網上進一步搜索與該輿論、新聞、名人軼事等相關的信息,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2.方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隨著網絡的發展,校園中信息的交換與傳遞更加便捷,大學生間的傳統輿論模式正在逐漸改變,他們越來越傾向于在社交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觀點。過去,教師與學生在課后很難有更多的互動,學生不知道課堂之外的老師是怎樣,而老師也不知道課堂之外的學生的心理活動、生活狀況。如今社交網絡為師生之間的溝通聯系搭建了更好的平臺,不再有時間、地點的限制,比如通過QQ、朋友圈、微博、校園論壇等形式。老師和學生之間有了更多的互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任何迷惑,可以及時向老師提出疑問,同時,當學生思想狀況出現問題時,老師也可以及時發現、及時交流。因而通過社交網絡,教師們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學生真實的思想狀態,對問題真實的看法,并且在學生對問題看法過于偏激時,教師們也能利用社交網絡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正確的引導,這對于改進傳統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幫助。

二、網絡輿論對高校大學生教育的挑戰

1.社交網絡平臺要求教育者有更高的專業素養。隨著網絡的發展,當學生對老師傳授的知識有疑惑時,或者當學生對某個知識點存在疑惑時,好奇心會驅使他們主動地去網上搜索相關知識。而網上的觀點良莠不齊,這也許會讓學生更加迷惑,很多學生會在課堂上將自己的疑惑陳述給老師,因而,老師自身應該首先學會辨別這些觀點,在與學生探討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將正確的觀點傳授給學生。如果連教師自身都模糊不清,是很難讓學生信服,學生也會質疑教師的權威性,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引導學生。社交網絡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獲取新知識的方式,學生們能夠更加廣泛地接觸到新觀點、新知識,他們會質疑教師的權威,而不再是一味聽從教師課堂所說,他們甚至會在課堂上當場查證老師所說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疑問,讓老師措手不及。這種情形,讓學生與教師的關系更趨向于平等,也對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社交網絡中存在一些不良信息。網絡是個大染缸,里面有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會傳遞好的積極的消息,這些會讓學生有良好正確的發展。然而有些人會傳遞一些悲觀消極,甚至是違法的觀念。這些真實性與正確性值得商榷的信息,若不會甄別,很容易受到影響,導致立場不明,誤入歧途,甚至做出非理性的行為,最終危害他人,也毀了自身。因而,如果高校的教育工作者無法正確引導學生有效利用網絡,網絡可能會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從這一方面來說,高校大學生教育的難度大大提升。3.對大學生信息傳播處理不當易引起社會輿論關注。大學生是社交網絡中最為活躍的和龐大的群體之一,由于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學生在社交網絡中的表現具有非常高的社會敏感度,容易引起社會反響和輿論聚焦,如果對大學生校園信息傳播不引導好,將會對學生、學校、乃至社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三、對策與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高校結合社交網絡提高教育質量的主要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幾點:1.高校教師可以結合網絡教學改變教育模式。這樣做,一方面能使教學的形式更加生動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導學生知曉如何辨別網絡上的各種信息,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2.高校要經常組織教育工作者進行培訓,讓他們融入和了解社交網絡,更多地學習網絡新知識,并不斷通過書籍、網絡擴充相關專業知識、教學能力,結合網絡教學,利用實例、名人軼事等讓課堂更生動,提高教學水平。3.利用社交網絡平臺,積極與學生建立聯系,不僅是課內教學,還要經常課后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近況,傳遞新鮮有趣且與教學相關的知識。當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疑惑時,可以通過網絡的形式對學生進行關注和輔導。4.高校信息技術部門要搞好本校的網站建設。網站建設對大多數學校來說,是一片尚未開墾的寶地。利用學校本身的網站建立校內論壇,讓學生和老師在本校的網絡圈內活躍起來,而不只是在微信、微博之類的社交網站活躍,比如說,現在大學中做得較好的有清華大學的BBS校內論壇“水木清華”,這類大學的網站由于參與的人大都是本校的學生和老師,凝聚力較強,參與的積極性和討論的活躍度較高,也有很多共同的話題,對一些問題的開放性討論將更有助于擴展學生的思維,也容易在學生群體中形成傳播,引起大討論。由于校園網絡中的大V往往是深受學生喜歡的校內教師,或是學校中優秀并且受到學生認可的學生,他們對話題的發起或者是參與,將更容易推動討論的進行。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能很好地彌補傳統教育的不足。

本文對高校教育工作進行了探討,深入分析了目前社交網絡環境下高校教育工作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挑戰是嚴峻的,帶來的機遇也是難得的。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應該順應社會和技術發展,更好地利用社交網絡這一平臺,落實教育工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的思考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作者:申軼穎 單位: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胡海波,王科,徐玲,汪小帆.基于復雜網絡理論的在線社會網絡分析[J].復雜系統與復雜性科學,2008,(2):1-14.

[2]李勇軍.在線社交網絡的拓撲特性分析[J].復雜系統與復雜性科學,2012,(3):22-37.

[3]邊悅玲,張呂.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有效引導網絡輿論[J].科技文匯,2009,(1).

[4]蘇楠,邱文嚴.大學生網絡輿論引導方法探究[J].開封大學學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