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問題與對策

時間:2022-09-05 10:06:47

導語:民辦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問題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辦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問題與對策

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發展,先后制定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等教育信息化的目標任務。提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辦好“網絡教育”。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帶來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促進教育改革,對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了巨大沖擊。本文通過調查問卷抽樣調慶市內17所民辦高校的情況,為進一步制定民辦高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策略提供依據。

一民辦高校教育信息化現狀

(一)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所。調查的民辦高校中,從經費投入上看,每年投入經費50萬元以內和50-100萬元的均占比29%,每年投入經費為100萬元以上占42%。從投入結構來看,大部分民辦高校前期信息化基礎射射設備建設已經基本結束,因此民辦高校的信息化經費投入主要用于數字化教學資源、信息化管理及教學平臺、虛擬仿真實訓平臺等。抽樣調查的所有學校均建成校園局域網,并通過光纖接入互聯寬帶網,88%的學校接入帶寬在1000M以上。在校園基礎設施設備建設方面,35%的學校所有教室均實現了多媒體多功能化改造,76%的學校建立了虛擬仿真實驗室,重慶工程學院和重慶藝術工程職業學院率先建設了智慧教室,占抽調學校比例的11.7%,64.7%的學校已將智慧教室建設納入近期信息化建設的規劃中。民辦高校更多地傾向于建立虛擬仿真實驗室,這也與專業設置和學生的培養需求相符合。多媒體多功能教室無法提供虛擬仿真實驗室的實訓教學功能,它的教輔功能在今后的教育信息化發展趨勢中也將逐漸被智慧教室所替代。(二)教育信息化平臺建設與應用情況。在抽樣的民辦高校中,所有學校均建有校園門戶網站,平均每個學校建立的網站數為14個。抽樣中的所有高校已實現信息化管理,53%的學校具有數字校園一站式信息門戶,并且支持數字校園統一身份認證。民辦高校的信息化管理平臺涵蓋了統一信息門戶、統一身份認證系統、OA辦公系統、教務管理、科研管理、數字迎新、網上離校等數字化校園平臺。信息化工作開展情況。學校信息化工作的順利開展依托于學校完善的信息化規章制度以及專門的信息化部門和管理人員。在抽樣的學校中,82%有信息化中心等專門的信息化管理機構,因此,民辦高校針對信息化建設比較規范,信息化的開展效果也較好。(三)數字教學資源建設及信息化教學情況。抽樣結果顯示,77%的民辦高校在教學中采取單機課件、信息化教學平臺及虛擬仿真實訓平臺結合的方式進行,但23%的學校教學過程中仍然只有單機課件演示這種輔助手段。民辦高校的信息化教學平臺主要具備的功能較完善,能提供實現在線學習、在線授課、在線作業考試等的在線課程平臺,同時還具備課程庫、試卷庫等教學資源平臺。94%的學校開展過信息化教學,35%的學校具有校園SPOC信息化教學平臺,90%的學校已參與或計劃參與重慶市的市級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平臺項目。學校數字教學資源平均有1000G,平均開展信息化教學的學科門數有26門,100%的學校教師利用網絡教學資源進行備課和授課。

二民辦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中的不足

(一)在民辦高等教育領域。大部分民辦高校已將經費投入的重點轉移到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信息化教學、虛擬仿真實訓平臺等項目的建設中去,現代教育信息化建設在民辦高校發展還是比較全面。但部分民辦高校仍需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經費投入,才能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全方位建設。(二)民辦高校的管理者還沒有意識到信息化教學是大勢所趨。民辦高校雖普遍開展過信息化教學,但仍存在經費不足的問題,影響了大規模的信息化教學改造,勢必也會影響到民辦高校在新時期的教育教學改革。同時,據了解民辦高校的數字教學資源的主要來源渠道為網絡下載資源和購買商業教學資源,很少有自建的數字教學資源。而商業教學資源存在現有資源與新課程改革內容不匹配,許多資源不能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和課堂教學實際等問題。(三)民辦高校智慧校園建設資金缺口大。智慧校園建設涉及面廣、覆蓋面大,每所學校所需的建設項目多,由于資金原因,民辦高校在建設過程中只能選取某些項目進行建設,縱觀全市民辦高校智慧校園現狀,目前正在建設的智慧校園還停留在淺層次的階段。

三民辦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發展的建議

(一)民辦高校應緊隨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趨勢。民辦學校要結合自身的辦學特點,努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進程。要跟隨時代步伐,緊跟教育信息化未來發展的趨勢,探索“互聯網+教育”模式下的信息化教學。當前及未來的一段時期,智慧校園、移動互聯網、在線開放課程等應是民辦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發展重點,把校園里分散的、各自為政的信息化系統和資源整合為一個具有高度感知能力、協同能力和服務能力的有機整體,對學校的科研和教學運作、校園管理和公眾服務提供強有力的智能支撐。以“NFC、RFID、指紋識別”技術為核心,以物聯化、集成化、智能化為主要技術路線,以服務創新為導向,將智慧導入校園各個系統、過程和基礎設施中,將信息化深植于教學、科研、管理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搭建統一的基礎平臺。(二)民辦高校信息化管理水平亟須提高。1.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認識。近年來,隨著國家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整體推進,而民辦學校信息化建設還相對滯后,有些學校在這方面熱情不高,關注較少,沒有認識到信息化建設對學校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時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傳統的管理理念、思維方式和經費投入等始終無法切實地將信息化作為教學和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降低了已有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嚴重制約了民辦學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和發展。2.加大教育信息化經費的持續投入。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加大對民辦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工作指導,在政策和經費上給予民辦高校幫扶和支持,讓民辦高校同公辦高校一樣得到持續保障。同時,民辦高校自身更要加大信息化建設的經費投入,積極籌措專項資金,合理統籌使用建設經費,確保信息化建設規劃的落實。3.提升教育信息化人才的綜合能力。民辦高校應當圍繞著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要,建立相應的人才建設和培訓機制。從崗位配置和行政管理角度,通過引進人才和制定相關的用人機制,凝聚具有較高專業技術水平和政治素質的信息化專業人才,培養教學信息化建設隊伍;進一步深化信息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加強師生信息化素質培養和信息化專門人才的培養。通過有效途徑,加大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幫助他們迅速掌握現代信息理論和信息技術,建立一支責任心強、技術過硬、適應信息化建設需要的精干的信息技術維護人員隊伍,確保信息系統的合理設計、科學運作,及時排解問題、處理問題。

四結論

本文綜述了民辦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中的現狀和問題,分析了具體成因,從信息化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等方面提出了民辦高校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對策,同時,我們要認識到,在“互聯網+”時代,農村教育信息化需要回歸以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為核心的本質,才能實現“互聯網+農村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志強.以科學管理推進民辦高校信息化建設[J].中國教育網絡,2012(2).

[2]胡錦瀾.如何提升民辦高校信息化建設水平[N].人民政協報,2010,12.

[3]謝華.深圳市民辦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調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2(2).

[4]薛小青.福建省民辦高校教育信息化普及現狀調查研究--以仰恩大學為例[J].人力資源管理,2015(8).

[5]佟連剛.高校信息化進程中面臨的挑戰和應對策略[J].教育現代化,2015(12):55-56.

作者:張琦 單位:重慶市教育信息技術與裝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