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傳統音樂傳承與創新
時間:2022-09-12 03:59:48
導語:高等教育傳統音樂傳承與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文化源遠流長。傳統音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應該在非音樂專業高校中得以傳承和弘揚。本文通過對比古今音樂的教學模式,以及理工院校學生音樂素養的調查和研究,探究在非音樂專業高校中傳統音樂傳承的教學方式及方法。
關鍵詞:通識教育;傳統音樂;高等教育;創新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已躍居世界經濟體的第二位,中國的文化復興之路也走出了越來越自信的步伐。媒體上,傳統音樂文化的節目呈現出一種繁榮景象,有弘揚經典文化的傳統保留節目,也有許多依據傳統音樂而創新的作品。專業音樂教育中,傳統音樂的學術研究也越來越熱。在高等音樂通識教育中,傳統音樂文化的教學形式不容樂觀。本文將通過古今音樂教學的比較,以及理工大學學生的音樂素養的調查和研究,探討在非專業音樂院校中,傳承傳統音樂的教學方式及方法問題。
一、傳統音樂教學的古今比較
在周朝奴隸社會時期,音樂已成為官學中一門重要的學科。周朝還設置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禮樂機構——春官,負責音樂教育、傳授樂藝、表演等事務。周朝以后,音樂從上層貴族滲透到各個層面和領域,主要有文人音樂、民間音樂、宮廷音樂和宗教音樂。古代音樂最主要的教育傳承方式就是“口傳心授”。所謂“口傳心授”就是通過口耳來傳其形,以內心領悟來體味其神韻,在傳“形”過程中,對其音樂進行深入的體驗和理解。學者劉富琳給出的概括,很好的詮釋了傳統音樂中“口傳心授”傳承方式的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形式的傳承,從現代音樂教學上講,可以看作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承;另一層面是內涵和感悟的傳承,這個層面的傳承是一種精神的、人文的傳承,也是一種美學文化的傳承?!傍f片戰爭”后,國門被迫打開,清政府迫于內外壓力,采取了一系列新政。教育上引進了西方教學體制,建立了新式學堂。隨著新形勢的發展,一種在近代西方文明影響下產生的、完全不同于中國原有傳統音樂的新型音樂,隨著整個中國新文化的發展,迅速地確立了自己的基礎。一百多年來的中國音樂,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不斷向前發展的?!皩W堂樂歌”為我國音樂教育特別是普通音樂教育奠定了最初的基石,并且具有十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建國前在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響下,高校音樂教育主張“一方面,輸入西方之樂器、曲譜,以吾固有之音樂相比較;一方面參考西人關于音樂之理論,以印證于吾國之音樂,而考其違和”。這種思想,在當時的背景下對教育改革有著積極的意義。但由于認識上的不足和大力效仿歐美音樂教育體制、教育內容和評價標準,致使中國傳統音樂在音樂教育中處于“從屬”和“附加”的地位。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傳統音樂的地位逐步提升。許多專業院校紛紛請民間藝人擔任專業授課老師,傳授技藝。同時中國音樂史、民族民間傳統音樂等理論課程也成為專業院校的基礎課程。較之古代傳統音樂的傳承方式,現代教育體制中,音樂的學習處于次要地位,傳統音樂又弱一些。只有在專業院校中,集中了較多傳統音樂的研究與人才。另外,現代音樂的教學方式完全打破了原有的傳承方式,將“口傳心授”中的兩個層面(知識技能層面、精神文化層面)分別研究和傳授。傳統音樂文化被分割為“音樂”和“文化”兩部分傳授,無形中割裂了“神”與“形”的聯系。
二、理工大學本科學生音樂素養調查統計
非專業院校中,音樂課程對學生的美育培養起到重要作用。如何設置符合非專業院校人才培養的傳統音樂內容及課程呢?針對受教育群體,筆者對在校的284名學生做了調查。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不斷提升;經濟的發展也使得課外音樂培訓成為普遍。但從調查數據中我們了解到,有44%的人沒有學習樂器或者參與合唱的經歷,超過調查總量的三分之一。而在另一項識譜能力調查中,有37%的學生不認識譜子,這個比率與未曾有音樂學習經歷的比率比較接近,間接地說明學習樂器或參與音樂團體活動,對學生的基本音樂素養起主要作用。而在有學習經歷的學生中,學習民族樂器的學生只占9%。換句話說,可能只有不到10%的學生,在大學以前,通過學習民族樂器的方式接觸過傳統音樂文化。但在之后與此類學生的溝通中,筆者了解到,樂器演奏技巧方面的學習占所有音樂學習經歷的主要部分,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架構并沒有清晰的認識??梢哉f大學之前的學習是有局限性的。那么當今大學生對音樂的態度是怎樣的呢?通過對大學生日常欣賞音樂頻率的調查,發現在受訪的284個學生中,有245人一周內多次聽音樂,占所調查學生的86%??梢娨魳吩趯W生的生活中占重要地位。但在另一項大學生音樂欣賞種類的調查中,我們看到,日常喜歡聽流行音樂的學生占90%,而只聽流行音樂的占比高達66%。一方面反映出學生喜愛和關注音樂的種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學生日常欣賞音樂的單一性,音樂視野的狹隘性。通過這些數據的分析,我們看到,大學生熱愛音樂,特別是流行音樂。但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了解的非常少。作為高校受教育的主體,大學生自身具有較強的分析和批判能力,自我意識、參與意識強,他們對未知事物充滿了探索和研究的興趣;同時,大學生也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結構,豐富的社會閱歷,以及很好的接受力和理解力。他們渴望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求知欲十分強烈。針對調查統計數據下的非音樂專業院校的大學生,高校傳統音樂教學應何去何從?
三、傳統音樂教學中的創新
音樂通識類課程是普通高校中最普遍的課程。上世紀80年代初,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十多所高教建立了音樂教研室,隨后,音樂素質教育逐漸走進了更多的普通高校。時至今日,一些非專業類的高校把音樂課制定為必修的通識類課程之一??梢?,在培養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全方位高級人才過程中,通識類音樂課程不可或缺。音樂通識類課程是非音樂專業院校中,傳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主要教學模式,它有兩點比較明顯的優勢:一、學生范圍廣。通識教育一般為人數60-120人的大課,涉及到學校不同院系、不同專業的學生,是一個融合性廣的班級集體。與社團相比,選課學生不受技能限制,大大擴展了接觸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生數量。二、授課內容具有系統的連續性。與講座相比,通識課程知識點具有連續性。既有縱向歷史上的延續,又有橫向對比的聯系。所以,通識課能更好的幫助學生建立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內在認知建構。大學生是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代表著最先進的流行文化,音樂的選擇上更是如此。從前面的數據分析中,也體現出這一點。在多元文化交融和碰撞的今天,如何通過通識教育課程將傳統音樂扎根于普通高校的學生心中,筆者在講學探索中產生了以下幾點思考:(一)與“時尚”相連?!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激發人的創造熱情、好奇心和求知欲”。依據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理論提出的先行組織者的教學策略,在教學內容開始之前,應當為學生提供適當的、相關的和包攝性較廣的,最清晰、最穩定的引導性材料,使學生在有意義的學習新內容之前,在他們“已經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識間架起橋梁,起教學定向作用。傳統音樂文化通識課程也是如此。在學習傳統音樂知識前,可以準備一些與學生已有音樂知識相關聯的引導性的材料,如二次元音樂、流行音樂、以及電影等。舉個教學實踐中的例子。傳統音樂中有一部分內容是關于中國傳統器樂的知識。中國傳統器樂音樂的形成,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過程,留給后人許多經典樂曲和文化。但今天的大學生面對樂器的歷史和古曲,卻一點興趣都沒有。課堂氛圍差,教學質量也很低。為了引發學生對傳統樂器和器樂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設計傳統樂器的課程內容時,筆者引用了一部青春熱血校園電影《閃光少女》。本片講述了少女陳驚與小伙伴組成民樂2.5次元樂隊,大戰西洋樂的勵志青春故事。這部影片有幾點非常適合教學中使用:1.本片中主要場景幾首民樂合奏,是極具二次元風格的音樂。迎合了當代大學生的口味,即刻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與好奇心。2.影片中有一個情節描述了民樂學生與西洋樂學生之間的器樂大戰,雖然演奏的是俄國作曲家里姆斯基•克薩科夫的《野蜂飛舞》,但通過導演展示的畫面,學生很容易將中國傳統樂器與西洋樂器做類比,從而使學生對器樂認識和記憶更深切。3.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和情感表達,傳遞出一部分中國樂器的發展歷史,這也會吸引學生主動的深入挖掘和了解中國傳統音樂文化。4.整部影片充滿了青春氣息,有挫敗后的躊躇和迷茫,更有竭盡全力的閃光。對當代大學生的情感教學也起到了正面的、積極的作用。通過電影的鋪墊,學生對中國傳統樂器建立了初步的認識,并且對傳統樂器充滿了好奇心與探索心,學生自身內部建立起了學習動機。這時,再進行樂器、發展歷史以及古樂曲的講解,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營造氛圍。傳統音樂的傳承,有兩個層面,前文已闡述。作為非專業學生的音樂課程,傳承內容更多的是知識和鑒賞能力,通過鑒賞音樂,達到精神層面的傳承。故而,良好的音樂文化氛圍,對傳統音樂的傳承有重要意義。通識類課程中的傳承教學活動,主要通過學生的視覺和聽覺系統進行文化的傳授。就非專業高校的教學目標和目的而言,通識類課程是非專業高校音樂傳承的主要方式,面向的學生最廣,是非專業高校教師主要應該考慮的傳授方式。如何在大課堂上營造傳統音樂的欣賞氛圍呢?1.與多媒體相結合。場景的設計,對鑒賞音樂非常重要。傳統的音樂鑒賞課方式比較單一,除了聽音樂外,多側重于作品的背景、作者、作品風格及曲式等內容的介紹,這樣的形式比較枯燥,不能給學生深刻的印象,學習效果不佳。在科技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可以更便捷的搜集到與作品相關的圖片、影像及歷史背景資料,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結合起來。例如,故宮博物院的游客講解,不僅僅是建筑、歷史的介紹,動情的講解和小故事給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間,使游客眼前的紫禁城更有生命力、更難忘。我們可以把網上搜集到的有關作品、作者的資料,合理的故事化,結合圖片或影視資料,設計場景,渲染鑒賞傳統音樂的氛圍,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感官體驗,使學生的學習更深刻、有效。2.與古典文學相結合?!耙魳妨鲃拥奈膶W,文學是凝固的音樂”,在我國古代,音樂與文學有十分密切的聯系。如古代詩詞是帶有音樂、可以吟誦的一種藝術題材形式,文字和音樂相輔相成的傳達出作品的情感和意境。流傳至今,完整保留了音樂部分的詩詞并不多,更不為常人熟悉。當今,傳統音樂與學生的生活相隔甚遠,欣賞傳統音樂的學生少之又少。但古典文學卻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以古典民樂代表作《春江花月夜》的鑒賞為例:《春江花月夜》原名《夕陽簫鼓》,又名《潯陽月夜》、《潯陽琵琶》或《潯陽曲》,曲譜最早見于清代鞠世林所傳《閑敘幽音》,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清雅優美,描繪了一幅月亮東升、江面泛舟、花影搖曳的江南水鄉風姿,因此取意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更名。單單只介紹作品背景,然后讓學生聽音樂、分析音樂,學生大都覺得晦澀難懂,更體驗不到音樂的美。雖然詩與曲出自不同的朝代,但這首詩廣為流傳,學生們并不陌生。因此,將詩與音樂相聯系,學生讀詩文時,將文字信息轉化成腦中的影像信息,再將影像信息與聽到的音樂相鏈接,音樂就變得很容易被理解,音樂的美感也就傳達到學生的感受中了。文學作品不僅有靜態刻畫成像的作用,它的文字和創作手法還能傳達出一種年代感。通過文學,學生不僅感受到了古曲描繪的空間美,同時也感受到傳統音樂的時間美。將文學與音樂相結合,對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的第二個層面(精神的、人文的、美學文化的傳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古代音樂教育模式和現代音樂教育模式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現代音樂的教育方式在傳統音樂傳承上面的優勢和不足。設計非音樂專業的學生傳統音樂課程,需符合他們自身獨有的特質和特性。同時,要上好非專業高校的傳統音樂課程,教師不僅要有專業的知識,更需要擴展自己的文化視野,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修養。音樂學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其它學科緊緊相聯系的。豐富了自己,才能給學生一個縱橫立體的課堂,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質量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重輝.論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發展方向[J].浙江大學學報,1995,02:126-133.
[2]劉大堅.中國音樂教育史簡編(下)[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7,02:13-18.
[3]劉富琳.中國傳統音樂“口傳心授”的傳承特征[J].音樂研究,1999,02:71-77.
[4]張君仁,王冰.中國高校傳統音樂教育研究綜述[J].音樂研究,2011,02:27-38.
作者:張 冰 單位:上海理工大學滬江國際教育學院
- 上一篇:大學聲樂教學互動式教學方法研究
- 下一篇:高職音樂欣賞課教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