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地協調觀及培養

時間:2022-03-11 03:37:54

導語:高中地理人地協調觀及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地理人地協調觀及培養

摘要: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研究的永恒課題,立足于安全角度,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都說明了建立不同層次人地協調觀的重要性,立足于教材培養人地協調觀的策略:一是宏觀尺度,時控結合提升綜合思維;二是中觀尺度,利用角色扮演增加教學趣味性;三是微觀尺度,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強化感性認識;四是綜合利用課外、校外活動增強體驗。

關鍵詞:高中地理;人地協調觀;時空結合;角色扮演;生活經驗

面對我國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勢,新時代對提高全體國民素質和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2017年教育部頒布《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明確提出,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是通過學習使學生具備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地理核心素養〔1〕。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研究的永恒課題〔2〕,地理核心素養中的人地協調觀對于指導人們解決人口、環境、資源與發展關系,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3〕。人地協調觀是地理課程內容蘊含的最為核心的價值觀,其包含可持續的發展觀、正確的環境觀、科學的人口觀和科學的資源觀等方面〔4〕。在高中地理教材中人地協調觀貫穿始終,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少從不同層次或空間尺度的視角來思考。本研究將從世界格局、區域發展、個人安全等三個層次,即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來理解人地協調觀,為教師解讀和學生準確理解人地協調觀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一、建立不同層次人地協調觀的必要性

新地理課程標準要求:通過高中地理學習,學生要樹立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觀念,具備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形成關注地方、國家和全球地理問題及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意識,從而提升地理學科方面的品格和關鍵能力〔1〕,所以,培養學生的全球、區域、個人等三個層次的人地協調觀是必不可少的。對于個人而言,人地協調觀是每個社會公民必備的綜合素養之一,需要把人地觀念內化為自身的一種意識,在實踐中指導人們的思維與行為,這是人地協調觀作為地理核心素養之一的最后歸宿。(一)宏觀的人地協調觀。聯合國環境大會從2003年到2019年為止已經成功舉辦了四屆,每一屆的主題都不同,但都有一個不變的宗旨,就是從國家政府層面商討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解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推動全球環境改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無論是從全球范圍來看,還是從國家來看,都需要人地協調觀去指導人們改善地球環境。宏觀的人地協調觀對于學生而言并不是空中樓閣、距離遙遠,倘若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樹立宏觀的人地協調觀,引導學生關注世界環境的改變,明確自然界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以及目前自然環境的惡化趨勢,會讓學生增強愛國意識、環保意識。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多火山地震的國家,每周都會有大小不等的地震,可是卻很少聽見報道說日本地震中有大規模的傷亡。究其根源在于,日本這個國家整體上有人地協調觀念,他們懂得順應自然、敬畏自然,規避災禍。日本的孩子從幼兒時就會被訓練如何在地震中逃生,各中小學校也經常組織進行地震逃生演練。另外,日本的建筑多為高抗震的木質結構和輕鋼結構,并且發明“彈性建筑”,利用房屋的延展性來提升抗震性能〔5〕,日本用行動表明,既然無法阻止災害的發生那就積極面對。(二)中觀的人地協調觀。從區域發展來看,也需要人地協調觀素養。學生作為社會建設的接班人,若有了中觀的人地協調意識作為指導,再去學習國家頒布的政策方針時,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自覺去擁護貫徹落實,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實現。西部大開發是我國21世紀的一項重大國策,目標是實現西部地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新突破等〔6〕。西部大開發政策充分體現了中觀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從區域認知素養和可持續發展觀出發,在開發過程中注重生態建設;由于西部地區區域環境特殊———氣候干旱、沙漠戈壁廣布、生態環境脆弱、環境人口容量小,所以,制定的西部大開發政策并不是移民開發,而是一種綠色開發,是由東部發達地區對西部地區進行人才援助、科技援助、資金援助、項目援助,幫助當地居民在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我們國家基于西部自然現實考慮,用人地協調觀作為指導思想之一,更能促進西部地區又好又快地發展。人地協調觀就是要求決策者能夠正確看待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意識到人地協調觀對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決策時需要有尊重自然、和諧發展的態度。(三)微觀的人地協調觀。從個人自身來講,更需要人地協調觀素養。教師在教學中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自然和社會的大課堂中學習對其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將人地協調觀“生活化”,進而培養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養,這樣能給學生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同時也避免了悲劇發生。地理學習者,不僅要有宏觀和中觀尺度上的人地協調意識,也要具備微觀意義上的人地協調觀,并將其運用于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促使人們的生活、學習更加安全和愉快。但是有一則真實的教訓發生在地質工作者身上,值得人們反思。2018年7月30日晚上,新疆阿克蘇一場突發的泥石流,無情地帶走了正在野外參加地質考察的一名導師和隨行三名研究生的生命。由于野外突發情況無法預料,作為一名專門從事野外地質地理考察的教師和學生,應當具備地質環境的野外考察經驗,對于環境的變化要有一定的理解和感知,具備一定的人與環境協調的思維,對環境變化能做出預判和采取應急措施的能力。但從網上流傳出來一張照片,是這三名學生在一個很深的溝谷里面休息拍照,身為地理人都清楚,這樣的地形是很危險的,一旦下暴雨就隨時可能發生泥石流。因此,在進行地質考察前,首先要做的準備是設計好考察路線,更要關注天氣狀況,倘若他們具備微觀人地協調意識,規避風險、做好考察計劃,把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考察時注意地質地貌,留心天氣的變化,避開滑坡和泥石流高發區,那么也許悲劇會避免發生。離開人談環境保護,就只是一句空話。人地協調不僅要求保護環境,有科學的人口觀、科學的資源觀、正確的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還要求人的安全性,人與災害性事件共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二、建立不同層次人地協調觀的教學建議

在教學實踐中,大量的一線有經驗的老教師在教學中能科學設計地理教學過程,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但對于人地協調觀的培養,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培養流于形式,只在公開課或者觀摩課上出現;簡單理解人地協調觀,在涉及一些環境問題的教學中,空談一句“我們要保護環境”,而忽略在教學中的具體貫徹落實等。筆者不期望推陳出新,只是想根據人地協調觀素養的特點和培養現狀,從宏觀、中觀、微觀角度出發,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去落實人地協調觀素養的培養。(一)宏觀尺度:時空結合提升綜合思維。綜合思維是地理四大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而時空綜合是綜合思維的重要表現之一。地球地理環境的復雜性、人類活動的變化性和社會的飛速發展決定了人們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去從單一視角來看問題,而是要時空結合運用綜合思維考慮分析問題。只有從時間序列去看問題,才能理解當下地理環境的狀況,從空間序列看問題,可以理解身處的地理環境的狀況〔7〕。例如,在學習“全球變暖、生物多樣性減少、臭氧空洞、酸雨”全球四大環境問題時,就需要放寬視野,從宏觀上的全球視角、從工業化以來的時間維度上綜合分析,對產生原因和解決措施都可從全球整體分析,然后過渡到中觀尺度具體到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最后到微觀尺度,落實到自己的國家甚至個人該如何做。(二)中觀尺度:利用角色扮演增加教學趣味性。人有意注意的保持時間是有限的,尤其是對于心性不定、思維容易發散的高中生來說,讓他們一整節課都保持精神高度集中,是很困難的。所以,教師需要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角色扮演就能很好地達到效果。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扮演著這樣或者那樣的角色,它是一個人的思想、情感、行為和責任的集中體現,反映了個體在社會中生活和處理事物時獨特的行為方式〔8〕,不同的人在社會中的角色不同,他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也會不同。例如,教學必修三“森林的開發和保護”的內容時,對于雨林開發的態度可采用角色扮演來滲透,分別找學生扮演原住民、政府官員、商業伐木公司老板、環境學家、經濟學家,請他們各自按照自己的身份闡述對于雨林開發的不同看法。然后再讓這些學生進行角色轉換并按照自己的新角色論述對于雨林開發的看法,在思想碰撞過程中使學生明白雨林的重要性,并引出雨林的保護措施,無形中給學生灌輸了科學的資源觀和科學環境觀———既要保護雨林又要發展當地經濟,實現綠色和諧發展。同時還可把視角轉回中國,例舉相似案例,在構建的情景中讓學生把自己當做社會中重要的一員,激發他們以主人的身份去關心祖國和家鄉的發展,真正地融入社會,提升自我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而讓人地協調觀素養觀念發生并落實。(三)微觀尺度:結合學生生活經驗強化感性認識。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有很多的素材都可以被利用去培養人地協調觀,但是有些知識或者現象對于高中生來說顯得有些遙遠和抽象。所以,教師在進行人地協調觀教育時,可以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實踐經驗出發,讓學生體會到人地協調觀素養不是虛無縹緲、高高在上的,人地問題就存在于他們身邊,與他們的生活緊密聯系,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人地更和諧。以必修一“地球上的水”一課為例:教師在倡導合理利用水資源時,可以號召學生日常洗漱結束后要關緊水龍頭,可以用洗菜的水沖廁所,洗衣服盡量用肥皂沖洗,沐浴時多采用淋浴等。而不是空洞地說,學生們要合理利用水資源,可以在農業生產中使用滴管噴灌技術,在工業生產中重復使用水資源,利用先進科技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等,這些可以在課堂上作為生產中的節水措施拓展給學生,而不是號召學生在生活中按這些措施節約用水,因為這些對高中生來說,會讓他們覺得空洞并產生一種與我無關的想法,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微觀尺度的人地協調主要是要讓學生體會到人地協調的重要性,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有什么影響,而他們目前又能做些什么來改善環境、惠及己身。(四)綜合利用課外、校外活動增強體驗。課外、校外實踐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環境意識和地理實踐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和利用來進行人地協調觀教育。簡單可操作的有:通過學校廣播滲透環境意識———校園廣播作為學生了解課外知識的一種途徑,同時它也是學校的一種重要宣傳工具,能起到滲透人地協調意識的作用,可以利用它來宣傳國家的環境政策、法規,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宣傳熱點的環境話題,喚起學生環保意識等,或通過播報人地不協調的事例來引起警戒等。也可結合重大環境節日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活動———如在3.12“植樹節”、4.22“地球日”、6.5“世界環境日”等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節日里開展專題環保宣傳活動和環保公益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去宣傳人地協調的相關知識,引起公眾對人地不協調問題的關注,如張貼宣傳畫、宣傳標語,也可向公眾講解在日常生活中小到保護環境、大到人地協調的一些小措施、小方法等??傊?,讓學生在課外、校外實踐活動中親身感悟、體驗人地協調觀的重要性,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的思維,進而貫徹、落實人地協調觀。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研究會.走進21世紀的中國地理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

〔3〕彭雙雙.上海高中地理教材對地理核心素養的體現及教師使用教材策略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6.

〔4〕袁孝亭,王向東.中學地理素養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6

〔5〕王繼澤.日本抗震技術對房屋結構設計的啟示〔J〕.建筑,2013,(6):63-64.

〔6〕高巍,楊榮珍.西部大開發中政策驅動的重要性〔J〕.中國煤炭,2001,(12):16-18.

〔7〕龍泉.地理學科育人價值及其教學實現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8〕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41.

作者:馬義娟 胡明明 常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