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勞育滲透的意義與途徑

時間:2022-05-19 04:19:36

導語:高中地理教學勞育滲透的意義與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地理教學勞育滲透的意義與途徑

摘要:新時代的高中生應該具備正確的勞動觀念和相應的勞動體驗,以及一定的實踐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充分滲透勞動教育是至關重要的。高中地理教師應該讓高中學生在具有知識性和實踐性的地理課堂和地理學習中認識勞動,正視勞動,從而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且能掌握相應的勞動技能,最終形成尊重勞動成果的意識。

關鍵詞:高中地理;地理教學;勞動教育;勞動觀念

“人民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边@句話詮釋了人類的歷史首先是人類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歷史,并且,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勞動是促進社會發展之動力。勞動教育,在培養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未來接班人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高中地理學科具有自然和人文的雙重特點,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勞育素材,同時高中地理教材也是德智體美勞的結合體。因此,高中地理教師應該充分重視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勞育滲透。

一、高中地理教學中勞育滲透的意義

在學校課堂教學中,勞動教育是教學中最容易忽略的一個環節,各學科在勞動方面的教育都較為薄弱。通常,教師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將勞動教育與學科知識相結合。新時代,培養合格的勞動者是學校教育推動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導向,勞動教育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中亟待補齊的薄弱環節之一[2]。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為根本特征的教育。因此,新時代社會的人要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生活質量,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而勞動[3]。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許多既需要體力勞動又需要腦力勞動的新型復合勞動形態產生于新興產業中,如節能環保產業、新材料產業以及新能源產業等,這些新興產業需要許多知識型、技能型和創新型勞動者投身其中,為新時代的偉大事業建設做出貢獻,因此重視勞動教育是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鍵。因而,高中階段的學校教育應該有機地結合德、智、體、美、勞,使其相互滲透,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此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激發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從而獲得學習的動力,能有效地提高學習的效率和學習質量,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4]。例如,在講高中區域地理第二章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時,以非洲薩赫勒地區荒漠化治理問題為例,探討解決非洲因荒漠化而造成該地區貧困問題的方案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提供該地區地貌實體模型,模擬非洲荒漠化土地,讓學生自行動手治理,啟發學生在實際的勞動生活中主動運用創造性思維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教學內容和活動案例既給予了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又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刺激了學生的求知欲以及探索欲,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5]。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勞育滲透的途徑

(一)在地理教學內容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高中地理教學內容具有綜合性特征,既包含自然科學的諸多方面,如資源、環境、土壤、地貌、氣候等,又包含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經濟文化等社會科學知識。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應將地理理論教育與勞動教育充分融合,達到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傳遞勞動觀念的效果,充分利用地理課堂主陣地進行勞動教育。例如,講解高中區域地理中“流域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掌握流域的綜合開發,全面、客觀地了解流域綜合開發過程中各個方面所涉及的勞動,如管理者制定的開發措施、修建者的具體操作方式以及附近居民的勞作方式等,引導學生樹立勞動光榮、勞動平等的正確觀念。教師再以我國被譽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為例,讓學生通過觀看修建以及修繕都江堰水利工程勞動者們的視頻,明白在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中,數以萬計的勞動者,不論是最初的設計者李冰父子,還是治水中的農民以及后期的維護人員,他們都為建設都江堰水利工程付出了智慧和勞動,這項水利工程是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6]。人們與生俱來的勞動精神,使得人們為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而建設、創造,這體現的不僅僅是一種勞動生活方式,更是磨煉人類自身能力的途徑。在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同的勞動人民雖然分工不同,但是地位平等,都是應該得到尊重的光榮的勞動者。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對無私奉獻的所有勞動者產生崇敬之情的同時,認識到勞動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并且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二)在地理實踐活動中提升學生地理實踐的勞動能力。我國陶行知先生和美國學者杜威均倡導在學校教育中做到“做中學”[7],列寧也曾說過,不能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因此,教師應通過勞動實踐等方式將書本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在開展勞動教育的同時提高地理教育的有效性,在地理實踐勞動中幫助學生增強熱愛勞動的情感,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提升勞動實踐能力。地理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之一是地理實踐力。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即將地理實踐力的培養與勞動教育相結合。因此,在地理教學中的實踐活動應該做到形式新穎,具有挑戰性,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對實踐活動的興趣,又可以調動每一位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達到潛移默化的正面教育效果。地理實踐活動包括:地理野外考察和室內試驗、模擬。地理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設身處地感受真實的世界,領悟地理魅力,從而激發其學習熱情與求知欲望。課堂外的地理觀測、地理調查都屬于地理實踐。例如在野外地質考察時,需要采集不同的巖石類型,拍攝不同的地貌類型,觀察巖石層理、產狀、磨圓度等。通過艱辛的地理野外考察、調查、數據分析處理等,判斷巖層新老關系,獲取知識。課堂內的教具制作、地圖繪制、地理實驗等也屬于地理實踐。例如,在地理課堂上,讓學生根據課下所收集的資料和數據,繪制同一地區不同地理要素,如天氣狀況、地形地勢、資源礦產等示意圖或地圖。教師再結合學生所繪制的地圖進行課堂教學或課堂討論研究,通過不同形式的地理課堂活動教學和不同的地理野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與技能,在野外考察或室內試驗、模擬以及繪制過程中將體力勞動與智力勞動相結合,融入到地理實踐活動中,達到以勞樹德、以勞提智、以勞健體、以勞賞美的效果,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提升學生勞動實踐能力。(三)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勞動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勞動教育是有魅力的教育,它能豐富學校的辦學思想,為學生打開認識世界的大門。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形成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及育人價值。勞動成果是勞動者用汗水換來的財富,凝結著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珍惜勞動成果,就是尊重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的具體表現。學校素質教育應該教育學生尊重勞動以及勞動成果。在高中地理課本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勞動教育素材,例如,在高中區域地理第三章第一小節小標題“能源的綜合利用”下描述到“山西省從‘六五’時期開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結合本區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圍繞能源開發,主要構建了煤—電—鋁、煤—焦—化、煤—鐵—鋼三條產業鏈,提高了能源的綜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價值”。在該部分教學內容中,能源的綜合利用方式,即珍惜勞動成果的體現。該區的能源利用由傳統的、粗獷的模式轉變成新型的、多元的模式。原來傳統的資源利用方式未做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未達到資源合理利用的最優化,在構建產業鏈后,既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也使得資源達到利用的最大化。在進行這一部分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使學生了解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以及最優化,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實際生活中的案例,教育學生珍惜勞動成果,愛護資源、糧食、環境等,使學生理解珍惜勞動成果的意義,形成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最終使學生對珍惜勞動成果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升華。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參與勞動,從勞動中獲得地理知識并且形成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

三、結語

“勞動永遠是人類生活的基礎”,勞動教育通過以勞樹德、以勞提智、以勞健體、以勞賞美,將中學生培養成未來接班人,為成就中學生的未來人生奠定堅實基礎。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充分滲透勞動教育是不可或缺,不容忽視的。教師通過融合地理知識和勞動理念,不僅能使學生收獲地理知識,而且能讓學生在地理課堂和地理學習中認識勞動,正視勞動,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形成尊重勞動成果的意識。地理作為一門最“接地氣”的學科,可以在地理教學中做到真真正正地滲透勞動教育,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才生.創新高中勞動教育方式,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成長[J].學周刊,2019(33):153.

[2]朱雅.勞動教育中的立德樹人[J].基礎教育研究,2019(6):9.

[3]郭長義.人的全面發展視域下的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161.

[4]鄭芝楊.“研學后教”中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育———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河流地貌”為例[J].地理教育,2019(S2):17.

[5]劉瑞連.中學地理教育中的美育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8(35):173.

[6]王承云,陳政融.提升都江堰水文化旅游的思考[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19(4):88.

[7]官友鳳.論杜威的“做中學”思想[J].科研,2015(11):13.

作者:許夢琴 許武成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