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非思政教師培養培訓體系研究
時間:2022-12-03 11:27:07
導語:高職非思政教師培養培訓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課程思政大背景下,高職非思政教師需要構建有利于終身學習的教育教學體系,即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一體化。立足資源依賴理論、教師專業發展理論、勝任力理論,對體系構建進行了可行性論證。
關鍵詞:思政導向;培養培訓一體化;高職教師;思政教育教學能力
當前,高職院校正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工作,對非思政教師提出諸多新要求。為提高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非思政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探索思政導向的高職非思政教師培養培訓一體化體系構建問題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一、理論基礎
(一)資源依賴理論。資源依賴理論認為,任何組織都是開放的系統,且不可能完全自產賴以生存的所有資源,只有與環境中的其他組織互相吸收、轉換資源才能生存與發展,并在與其他組織的互動中形成一定的資源關系網絡。各種組織都掌握著某些重要資源,組織之間不是單方面的資源服務關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1]一方面,國家、社會、企業急需具有創新創業意識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希望高職院校能夠培養出這樣的人才,而教師是人才培養的關鍵。高職院校擁有一大批具有開展思政教育潛力的非思政教師及良好的育人環境,符合國家、社會、企業所需。另一方面,高職院校開展課程思政工作,需要提高非思政教師的思政教育教學能力,需要利用國家、社會、企業的豐富資源和環境,開展教育教學實踐、企業實踐、科技服務等形式多樣的教育??梢哉f,高職院校與國家、社會、企業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資源依賴關系。思政導向的高職非思政教師培養培訓一體化體系即從資源依賴理論出發,嘗試聯合高職教育管理者、組織者、利益相關者等國家、社會、企業各類組織,集中并有效利用資源,開發有利于提高高職院校非思政教師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能力的教育體系。(二)教師專業發展理論。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認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在參加專業培養培訓的同時,加強自身學習,漸進持續地提升自我,最終成長為專業人才。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長期貫穿職業生涯的過程,既需要教師自身努力,也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持。因此,教師專業發展具有長期性、階段性、生成性,需要內外因素都發揮相應作用。高職教育與國家、區域經濟發展聯系密切。隨著我國當前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升級,新興產業的分工更加細膩,工作崗位標準更高更嚴格。要求教師終身學習,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能力,保證人才培養質量。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非思政教師思政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需要構建有利于終身學習的教師教育體系,即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一體化,這種教育體系構建的邏輯起點與落腳點就是教師專業發展。(三)勝任力理論。以美國學者麥克利蘭的冰山模型和R.博亞特茲的洋蔥模型為代表的勝任力理論是管理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包括知識、技能、自我理念特征、特質、動機等職業能力核心因素,是影響職業能力的關鍵,很大程度上決定個體的技術技能水平與發揮效果。多數知識技能的掌握較為簡單,一般培訓就能達成,但自我理念特征、特質、動機等不易獲得,既需要長期教育,教育的效果也會因不同的個體特征而不同。教師勝任力是教師為完成教育教學目標需要具備的基本專業知識、技能、價值觀及人格特征等素養任力理論視角下充分考慮受教育(預備)教師的個性特征,針對性地制定可行教育方案,可望提高培養培訓成效。
二、構建思政導向的高職非思政教師培養培訓一體化體系
(一)構建原則。1.堅持思政導向。為更好應對課程思政工作新挑戰,面對高職教師開展的培養培訓必須堅持思政導向,堅持把思想引領和師德建設相結合,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教育,引導教師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師德規范,增強職業教育責任感與使命感,引領非思政教師提高思想政治素養,樹立課程思政意識,并制定法律法規政策加以約束和規范,組織相關培訓促進非思政教師思政教育教學能力發展。2.以教師專業發展為目標。教師專業發展是思政導向下高職非思政教師培養培訓一體化體系的構建目標。該教育體系下,高職非思政教師的專業發展被看作一個漸進的不間斷的變化過程,通過依法對教師開展長期的適合的培養培訓活動,逐漸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該教育體系的構建與運行以教師的專業發展為中心,充分考慮教師的職業角色和社會角色,尊重教師的個性特征與需求,根據學習者的職業愿景、學科背景與專業實踐情況,量身定做培養培訓方案,開展線上線下融合教育。培養培訓中,注重強調與思政內容相關的專業知識技能、教育教學知識技能的講授與實踐,注重對學習者進行思政引領與職業精神培養培訓。3.以法規制度標準為基礎。與德國不同,目前我國的“高校教師資格證”被作為高職教師的入職基本條件之一,考取該證只需通過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法規的理論考試,沒有教育教學實踐考核。勝任力理論視域下,我國對于高職教師資格的認定標準專業化不足、缺乏科學性。[3]這種做法顯然無法彰顯高職教育對教師特定教育教學能力的要求,也缺乏對教師思想政治素養和課程思政教育教學能力的考查。因此,“高校教師資格證”制度缺乏對教師培養目標的指引功能。我國目前沒有高職教育專門法規,而是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中進行原則性規定。也沒有制定高職教師專業發展能力標準,沒有專門的高職教師培養培訓機構。法規制度是法治社會一切行動的基礎,高職教師教育教學也要通過制定相應的法規制度進行規范。制定全國統一的、區域性的高職教師專業發展能力標準、入職標準及在職考核制度,建立高職教師培養培訓一體化專業教育機構及師資、教育教學質量考核保障機制等。(二)開展模式。1.理實融合的課程與教學內容。西方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法制健全,具有規范的教師專業發展標準、任職資格認定、入職考核及專門教師教育機構,在職教師培養培訓尤其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如德國職教教師的職前教育分兩個階段:大學教育階段及職業預備階段。有志于從事職教教師工作的大學畢業生進入職業預備階段,學習學科專業知識及教學方法。修完課程后,參加第一次“國家教師資格考試”,過關者到見習教師進修學院做1.5~2年的實習教師,采取教師進修學院學習+職業學校見習模式。培訓內容包括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信息化教學手段、教學診斷、與學生溝通的能力,并且在指導教師指導下觀摩、試講。實習期滿后,由教師進修學院給出評價。授課課程質量評價和口試符合要求且至少有3年相關行業工作經歷者才能獲得政府頒發的教師資格證書,此即第二次“國家教師資格考試”。美國社區學院要求專職教師至少擁有碩士學位和3年實踐工作經歷。在美國獲取職教教師職業資格證書有嚴格的程序和標準,除了可以通過接受高等教育獲得(傳統途徑)之外,還可以通過積累工作經驗(替代途徑)取得,后者要在聘期內補修規定的教育學課程。新加坡職教教師是在至少擁有3年企業工作經驗的大學生中選聘。法國要求職教教師學科知識成績優異,具有學士以上學位和技術教學教師合格證。澳大利亞職教教師來源主要包括受過專門培訓的高等教育院校畢業生和社會上選聘的經過師范教育教學系統培訓的專業技術人員,既有學歷要求,又有5年實踐工作要求。[4]可見,各發達國家職教教師培養培訓均由教師教育學院、職業學院、企業、行業等多部門合作進行,相互補充,本、碩、博階段的培養對接連貫、相輔相成。這樣,職前培養能充分保證預備教師具備職業教育師資需要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包括開展隱形課程思政工作的能力。而且都在課程設置上注重師資培養的專業化、漸進化。職前培養和在職培訓階段,都重視(準)教師教學實踐的觀摩、反思、研討與指導,[5](準)教師邊學邊教,逐漸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從教師專業發展理論、勝任力工作理論建構理實融合的課程與教學內容,設計和開發具有針對性的培訓包資源。針對專業發展階段的不同、專業教師素質能力的不同,量身定制培養計劃和培訓內容,設計開發課程、教學、評價。[6]注重課程的思想性、文化性、先進性,幫助學員從深刻理解領會“課程思政”理論知識入手,結合自身“課程思政”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展開研討,找出合適的解決方案和可操作的教學模式,幫助他們實現對“課程思政”實踐的認識和改進。2.多方聯動式教育方式。思政導向的高職非思政教師培養培訓一體化體系構建,從(準)教師的個性特征與職業發展愿景出發,致力于非思政教師的教育教學養成,以提高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非思政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思政導向的高職非思政教師培養培訓一體化體系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門、高校、行業企業學會及專門教育機構多方聯動,根據我國社會經濟和高職院校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情況,開展多種形式的培養培訓模式。如培養階段的專門實習、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跨校交流,意在問題討論解決過程中提煉出規律性知識經驗的集中進修,方便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問題的校本交流,國內外高校訪學,企業實踐,專門實訓基地培訓等等。3.基于激勵自主發展的考核體系教師培養培訓效果考核是檢驗培養培訓工作質量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教師的專業發展規律要求相關的培養培訓伴隨教師職業生涯全過程。因此,教師的培養培訓必須進行系統化設計,建構基于激勵自主發展理念的培養培訓考核一體化體系,以激發教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提高培訓成效。全面統籌學校內外各方育人資源,以思政育人為導向,在高職教師培養培訓考核一體化體系設計與建設過程中,突出教師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價值觀、人生觀、倫理道德等教育的融合能力。設置激勵教師自主發展的考核體系,激勵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7]將課程思政的育人要求融入教師的教科研評價體系,特別是要將師德、思想政治表現及育人成效作為評聘、考核教師、職稱評定,崗位聘任等的首要標準。制定激勵教師自主發展的面向未來的過程性評價制度,讓教師通過評價明確自身優勢、不足,為后續教育教學能力提升提供依據與支持。這種評價制度充分結合具體學科的專業特點,采取科學的分類評價,突出教師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成效考核。這種評價制度在強調教師責任與義務的同時,充分考慮教師的個人利益。借助薪資分配、待遇調整、榜樣宣傳等手段全面激勵。高職院校制定扶持政策,優化各門課程教師協同育人的環境和機制,同時創造條件鼓勵高水平教師在協同育人中發揮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燕楠.學前教師教育集團化辦學戰略思考[J].中國教育學,2013(10):43-47.
[2][3]鄭潔.勝任力視角中的高校教師資格認定[J].教育評論,2013(5):57-59.
[4]徐國慶.高職教師課程、教學能力分析與提升路徑構建[J].中國高教研究,2015(12):96-99.
[5]湯霓.英美德三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比較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6:26-35.
[6]申文縉,周志剛.協同視閾下德國職業教育教師培訓體系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17(4):115-128.
[7]鄭忻.自主發展與機制創新——應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師激勵機制的完善[J].中國成人教育,2017(11):134-136.
作者:趙玉娟 單位: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研究
- 下一篇:小學美術兒童畫創作教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