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學語言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時間:2022-05-05 03:14:16
導語:教師教學語言有效性的方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教學語言要簡單明了
【案例】一教師執教“認識線段”一課時,從學生用雙手把一根毛線拉緊的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初步獲知了線段的表象,兩個端點以及這兩點之間的直線,然后教師在黑板上畫了一條線段,并在線段的兩端標注上了端點二字,接著教師拋出一個問題:“什么是端點?”學生茫然,教師一再暗示,學生就是沒有能夠說出教師期待的那個答案。分析:這個教師的語言比較煩瑣,不僅容易讓學生找不到思路,讓學生把握不住本課學習內容的重難點,而且在反復的催問和等待中還浪費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時間。這個案例中只需要學生能夠根據線段的特征進行簡單地判斷,至于端點可以讓學生形象把它看作是線段的起點和終點,根本無需讓學生去規范地定義端點這個概念,教師反復催問“端點是什么”顯然是毫無意義的話語,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生的焦慮和教學時間的流逝,倒不如教師直接提問:“看誰能夠指出這條線段的端點在哪里?”這個問題比較容易解決,教師能輕松地達成該環節的教學目標。這個案例表明了教學語言是否明了有助于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教師在提問的地方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所提的問題是不是簡潔明了又直奔重點。實踐告訴我們,教師的語言越是模糊不清,學生越是不理解而道不明,所以數學教師要精心錘煉語言,要言簡意賅。
二、教學語言要準確
【案例】一位教師在教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的練習課中,當學生通過一組練習題發現了被除數一定時,除數越大商越小的規律后,教師出示了一道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來解決,想通過這道題目的解決來鞏固剛剛發現的規律。題目如下:體育室有36個足球,體育老師要把它平均分給一些班級(如下圖),你能算出每個班可以分得幾個球嗎?在學生算出前面幾列分的結果后,教師提問:“根據前面的規律,你能接著往后分嗎?”在提問的同時還在表格的最后一列寫上了省略號。一段時間后,終于有一個學生舉起了手“:老師還可以把球平均分給9個班級,每個班分得4個?!痹谶@位同學的及時回答后,教師趕快轉入下一個環節接著問道:“從這個表格中你能發現什么規律嗎?”分析:上述片段中的冷場是因為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夠準確而造成的尷尬。教師所提的問題以及教師板書的省略號會讓學生覺得后面還有很多的可能性,從數學的角度看,我們或許可以繼續分給7個、8個班,但從生活的角度以及學生的已有的認知水平除法,學生只能把這些球再平均分給9個班,沒有其他可能了。其他學生其實和那位舉手的學生一樣也想到了這一種情況,只是自己覺得和教師所說的“接著往下分”相距有點遠,所以不敢回答。但如果教師換種提問方式“:你還能把這些球平均分給幾個班級?”如此,教學就會容易很多。所以,教師上課時要認真推敲每句語言,不能出現言不達意的表達。
三、教學語言要生動有趣
【案例】有一次筆者聽一位教師的數學課,做了一個無趣的統計,這個教師這一節課一共問了75個“對嗎”,學生也習慣性地說一聲“對”。如此教學使人提不起一點興趣,寡然無味,無疑這樣的教學課堂是吸引不了學生的。這位教師反復要求學生去判斷對錯,猶如在單曲循環播放一首催眠曲,學生自然提不起精神來學習。分析:雖然數學課講授的是枯燥的數字之間的關系,但教師如能用一些有趣的教學語言去表述這枯燥的數學知識,也一樣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筆者在教學抽象的幾何圖形“圓”時說“:今天我們將一起來認識最美麗的平面圖形———圓。”一個“最美麗”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使得學生產生疑問,有了研究圓的沖動。
總之,教師要努力使自己的教學語言更加形象生動、準確精當,努力使自己的教學語言更加情感豐沛、真誠動心。那樣數學這門學科就將更加具有親和力、感染力和震撼力。
本文作者:王維秀工作單位:海安縣角斜鎮老壩港小學
- 上一篇:教師教學對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
- 下一篇:小學語文教師教學語言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