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包課堂中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探究

時間:2022-01-08 11:16:10

導語:電子書包課堂中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子書包課堂中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探究

摘要:隨著電子書包陸續在全國各地中小學試點學校的應用,基于電子書包的教學應用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但對教師在課堂中應用電子書包的教學行為研究仍顯不足。本文基于電子書包的課堂環境對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展開研究,通過觀察教師教學行為,發現存在的問題,分析影響其有效性的因素,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對教師教學行為提供有效指導,實現有效教學。

關鍵詞:電子書包;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要求“以優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為基礎,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新為核心”,“努力為每位學生和學習者提供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的信息化環境和服務”。[1]電子書包作為實現教育現代化、培養創新人才、創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載體,以其教學資源豐富性、內容展示的靈活性和趣味性、師生互動實時性、教學模式的多樣性、測評反饋的即時性等特點深受一線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的喜愛。筆者將立足于以電子書包為載體的課堂教學活動,對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展開研究。

一、教師教學行為及其有效性

教師教學行為是指為實現教學目標,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獲得成長,教師所采用的一系列問題解決行為。[2]教學活動中一切影響學生學習的活動和表現都視為教學行為。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師的教育觀念,職業責任感、效能感,心理健康狀況等,這些因素都需要通過教師的教學行為加以體現。[3]課堂上學生通過教師的教學行為,理解教師的要求、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形成個性品質,因此教學活動各環節中的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都將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表現為教師在課堂的有限時間和空間內,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獲取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的知識,達到預設目標和預定效果。[4]基于電子書包的課堂中,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表現為教師熟練操作電子書包終端,將電子書包作為教學工具與傳統教學進行整合,并合理有效地應用電子書包的各項功能,使教學活動流暢、高效,從而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

二、基于電子書包的課堂中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問題的分析

電子書包是一個完整的教學應用系統,它為教學提供了數字化的教學環境,承載著豐富的數字化教育資源,且具有網絡支持與服務功能,支持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互動。[5]相對于“粉筆+黑板”的傳統課堂教學環境和“教師機+投影儀”的多媒體課堂教學環境,基于電子書包的課堂環境是由通訊網絡、交互式電子白板系統、電子書包教學系統以及教學終端構成。課堂中,教師和學生通過登錄賬號,操作教師端和學生端,進行教學活動,完成教學任務。而在基于電子書包的課堂中,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也會受到一定影響,主要表現在電子書包應用的形式化、操作能力不足等方面。

1.應用的形式化

由于教師擔心使用電子書包會打破原有的教學結構,打亂原有的教學流程,所以教師應用電子書包趨向形式化。部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只是使用電子書包呈現圖片、音頻、課件等多媒體素材;還有部分教師無法根據電子書包的功能特點進行教學設計,他們只是生硬地將其加入教學活動。

2.操作能力不足

操作能力不足主要體現在基于電子書包的互動教學課件的制作、使用,以及互動教學系統的啟用。大多數教師對電子書包功能及操作方法比較陌生,因而獨立完成互動教學課件成為許多教師面臨的難題。例如,不知如何查找并應用電子書包資源庫中的豐富教學資源,如何在課件中添加適當的互動元素,如何在使用互動教學課件的過程中體現互動性及高效性等。通過啟用電子書包課堂的互動教學系統,教師和學生可以操作電子書包終端開展教學活動,教師依據測評系統的數據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對互動教學系統框架缺乏整體認識以及操作不熟練,部分教師不能展現教學的趣味性和高效性,也不能靈活地展示教學內容,更不能適時完成試題的發送和測評結果的統計分析,最終不能準確地把握班級及每位學生的學情,也無法監控整個教學過程。

3.功能使用的局限性

電子書包除了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高效科學的教學軟件外,還具有很多個性化、人性化的功能,如互動視頻的錄制、微課、互動題板、錯題好題的收錄等。但由于缺乏實踐經驗,在教學中教師很少涉及微課、互動視頻的錄制,而且錯題本、好題本的功能也經常被忽略。

4.互動反饋不足

基于電子書包的課堂教學中,教學互動存在著許多有待改進的方面,如互動環節時間比重過大,導致教學活動安排不合理;互動試題類型過于單一,判斷是非的客觀題型過多,不利于教師分析掌握學情;在提問過程中,沒有體現隨機性等。在教學活動的反饋環節,教師教學行為也存在不足:一是教師不能通過統計分析的數據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二是在測評過程中不能針對不同表現的學生進行合理的評價。三是不能根據測評結果對學生展開區別教學。

5.設備及網絡設施不完善

基于電子書包的課堂教學環境是依靠網絡和設備終端搭建的,網絡的穩定性和設備的運行速度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活動。通過教師端和學生端進行互動教學時,網絡的穩定性將決定能否實現即時性互動,進而影響教學活動的節奏和教學效果的有效性。在練習訓練環節,設備終端的運行速度過慢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在預定時間內無法完成學習任務。

三、基于電子書包的課堂中教師教學行為有效性問題歸因分析

1.教師的教學觀念

觀念是行為的先導,教學觀念常作為一種無意識的經驗假設支配著教師的教學行為。只有教師意識到基于電子書包的課堂教學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才會積極地開展基于電子書包課堂環境的教學活動,并努力完善教學行為。

2.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

信息技術素養是指利用數字技術、傳播工具和網絡來獲取、管理、綜合、評價和創造信息的能力。電子書包作為基于信息技術的現代化科技產品,教師自身的信息技術素養將影響其操作電子書包的水平、電子書包與課堂教學融合的深度以及在教學中對電子書包功能的挖掘和應用能力。

3.教師的實踐經驗

在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教學實踐有效地認知、監控教學活動來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電子書包作為新型教學工具進入傳統課堂教學的時間尚短,教師對基于電子書包的數字化教學環境還比較陌生,對電子書包的教學系統和功能特點缺乏整體性的認知。在電子書包的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也略顯不足。

4.教師的創新能力

電子書包在為傳統教學提供數字化的教學環境、豐富的教學資源、先進的技術手段、多樣的互動方式的同時,對教師的教學模式、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理念提出了要求,也對教師的創新能力帶來了挑戰?;陔娮訒鼧嫿ǖ臄底只虒W環境,教師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識與教學經驗將電子書包的功能嵌入教學過程中,實現對傳統的教學各環節進行改革和完善,從而提升教師的教學行為的有效性,完成有效的教學,將考驗教師自身的創新能力。

5.學校文化

學校作為教育場所,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成長,也制約著教師的專業發展。其中對教師發展影響最大的就是學校文化。學校文化一般體現在三個方面,即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學校對電子書包終端設備的維護和更新頻率、網絡環境的搭建,學校對開展基于電子書包課堂的教學活動的力度,組織關于電子書包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培訓以及課后的反思交流活動的積極性,都將間接地影響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

四、提高基于電子書包的課堂教學行為有效性的對策

1.豐富教師的實踐性知識

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是指具有教育情境性的、常以案例的形式獲得的程序性知識。[6]教師應積極地開展基于電子書包的課堂教學活動。課前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處理,認真完成互動課件的制作。課中熟練操作終端,通過使用電子書包教學系統實現有效教學,不斷地積累電子書包課堂的教學經驗。

2.提高教師的教學監控能力

教學監控能力是指教師為了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地主動對其進行計劃、檢查、評價、反饋和調節的能力。教學監控過程一般從教學活動的反思開始,學校應提倡教師通過教學反思提高自我覺察水平,從而提高教學監控能力。學校可以積極地開展學生評教、教師間評課,以及課后的教學心得交流等活動幫助教師進行反思,從而幫助他們不斷調整和完善自身在基于電子書包課堂教學中的教學行為。

3.積極開展電子書包產品的培訓工作

電子書包作為教育領域的新事物,在課堂教學中被接受與應用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且需要商家、學校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商家應配合學校為教師開展一系列針對電子書包的功能、操作等的培訓。教師只有清晰地認識電子書包構建的數字化教學情境,并對電子書包的系統功能具有整體的感知,他們才能夠在教學中熟練地操作電子書包,保證教學行為的有效性。

五、結束語

基于電子書包的課堂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給原有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教學評價帶來沖擊,而基于電子書包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有待提高。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一直都是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因而,教師應基于電子書包的課堂教學環境對教學行為進行調整和完善,以確保其有效性。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通過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得以體現,所以僅研究教師的教學行為不夠全面,還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從學生的學習成果對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進行反思。

參考文獻:

[1]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

[2]徐新.中小學課堂教學行為有效性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09.

[3]羅雅萍.成功的課堂教學來自于教師的有效教學行為[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8):81.

[4]孟萌.語文課堂教學行為有效性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

[5]劉繁華,于會娟,譚芳.電子書包及其教育應用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31):73-76.

[6]連榕.教師培訓核心:教學行為有效性的增強[J].教育評價,2000(3):25.

作者:高玲玲 劉力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教師專業發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