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論文

時間:2022-11-18 04:18:32

導語: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論文

1研究設計

1.1研究樣本。全國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大賽和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職業院校教學能力比賽是由教育部組織的職業教育教學信息化改革的最高獎項,因此以大賽獲獎樣品作為網絡學習空間的使用研究樣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借鑒作用。本研究依據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到2018年159項大賽高職教學設計一等獎獲獎作品進行數據分析。經過2018年信息化教學比賽更名事件,高職教師應明確教育信息化是作為教學改革一項重要目標,但是脫離教學技能和教學設計的過度信息化是教學信息化過程中應盡量避免的情況。1.2研究過程與方法。本文以大賽159個獲獎的高職類獲獎作品作為研究對象,對每個獎項的作品獲獎時間、作品主題、網絡學習空間種類、學習空間成效等信息進行搜集、整理、統計和分析,對教學效果優異之處進行評價。1.3研究目的。通過分析已有的網絡學習空間和信息化教學改革模式,來理解網絡學習空間的運行機理。以具體的159項信息化教學獲獎項目為基礎,調查網絡空間使用頻率和使用效果為切入點,結合數據分析,明確網絡學習空間和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之間的聯系。通過李玉斌,王月瑤等教師提出的網絡學習空間評價體系指標來全面挖掘數據信息,分析高職教師利用網絡學習空間開展的信息化教學研究的現狀[11]。即利用深度融合(A)、多元互動(B)、專業發展(C)、社會責任(D)來整合網絡學習空間對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影響,合理安排教學。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網絡學習內容,應用好高校的教學管理平臺和大數據技術,推動高職院校教師逐步將信息化教學方向轉變為互聯網+學習模式,提高教學水平。

2高職信息化教學設計獲獎作品特征分析

2.1獎項總體分布。根據教育部公布的2014-2017年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獲獎名單和2018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職業院校教學能力比賽獲獎名單,高職組信息化教學比賽共有159項作品獲得一等獎。從獲獎時間上來看,2014年信息化教學設計一等獎共23項,占總數14.4%;2015年信息化教學設計一等獎共有25項,占比15.7%;2016年和2017年信息化教學設計一等獎獎項分別為35和40項,占比為22.0和25.2%;2018年高職教學設計賽項一等獎獎項有36項,占比22.7%??傮w來看,2017和2018年信息化教學大賽教學設計賽項獲獎作品增加很快,一定程度上反應我國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決心,也說明在利用網絡學習空間和信息化教改上有了優秀的成績。2.2獲獎作品專業分布。由于文科和理工科的教學模式區別較大,因此將159項作品分類討論。獲獎作品分類結果列于表1中,可以看到近五年教學設計獲獎作品中,文科獲獎作品比理工科稍多一些,表現在2015年和2017年,文科獲獎作品達到理工科作品兩倍,其他三年中,文科獲獎作品與理工科獲獎作品基本持平。從結果看,文科類教學設計以通識教育為主,更易獲得學生和評委認同。從教學設計角度上,理工科教師要將理論難度高、教學內容枯燥的原理和重難點轉變為通俗易懂、能迅速引起學生興趣的知識點的難度會略高于文科作品。2.3網絡學習空間類型分布。如表2所示,本研究中利用實時性的特點將網絡學習空間主要分為三類:第一,單向網絡學習空間,如雜志、教師在網上的視頻和動畫、或者百度百科等,學生通常不會進行學習反饋。第二,雙向網絡學習空間,即師生實時互動型,如網絡云平臺、課程網站或APP,學生可以及時反饋數據,教師能根據學生數據動態調整教學設計或者教學方案。第三,介于二者之間的滯后網絡學習空間,如視頻網站彈幕,回帖,教師可以在事后根據回饋內容進行進一步整合,但無法保障實時性。接下來將以這三種類型來討論文理科作品中常見的網絡學習空間及其特點。2.4文科作品中網絡學習空間特征解析。文科教學設計作品中,使用頻率高的單向網絡學習空間有八類:跟讀(語音)軟件、虛擬仿真軟件(VR軟件)、國家教學資源庫、智慧職教平臺、課程網站、電子雜志、(微課)視頻、動畫等,排名不分先后。在這些單向網絡學習空間中,跟讀(語音)軟件以語言類或語文類教學課堂為主,比較知名的央視朗讀者、語音APP、詩經APP、跟讀軟件等都有很好的學習效果。虛擬仿真軟件(VR軟件)以設計類、財經、營銷類等文理兼有的專業使用較多,如會展虛擬模擬仿真軟件、AMS汽車營銷策劃沙盤軟件、VR試乘試駕軟件等軟件都具有很強的專業指向性。國家教學資源庫、智慧職教平臺、課程網站、電子雜志、(微課)視頻和動畫這五種網絡學習空間,前四種網絡學習空間以國家、區域或者學校為主體開發上傳資源,形成教學內容完善且總量豐富的資源庫,但目錄較多,學生自行查找知識點自學有困難。(微課)視頻和動畫多是教師自制或下載網站視頻,以一個知識點或教學內容為主,針對性和指向性明確。同時,文科類教學設計中,教師通常使用率較高的雙向網絡學習空間有:藍墨云班課、大學城空間、雨課堂、課堂派、微信、在線文檔、互動類軟件(APP)等。前四種類型的網絡學習空間都具有實時統計數據功能,方便教師在課堂中及時收到反饋信息進行教學調整。其中,藍墨云班課、大學城空間在多個獲獎作品中有所體現,以其實用性、專業性、即時性、資源庫豐富為顯著特點。雨課堂、課堂派等資源以PPT為主要媒介、隨時可在PPT中迅速插入互動試題或學習討論,學生快速將聽課和互動結合一體,以實時互動為特點。微信和公眾號雖然也能及時回饋課堂內容,但是對于實時統計學生數據比較薄弱?;宇愜浖ˋPP),如評價助手、石墨文檔、騰訊微云協同編輯、Flash動畫等,都能在網絡上快速進行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互動,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上有較大意義。第三,滯后網絡學習空間在教學設計作品中多應用在網絡上傳作品或教師將作品進行投屏。如語文、音樂、語言類教學設計中學生進行經典誦讀并拍攝音頻視頻上傳至網站,教師在后續教學過程中進行點評。記憶內容多的課堂,教師和學生有效利用思維導圖進行知識點快速梳理并拍照保存,有利于提高記憶效果和連貫性學習。還有教師在網絡空間中的任務,請學生在預習后進行回帖討論等方式都屬于滯后網絡學習空間。2.5理工科作品中網絡學習空間特點分析。理工類設計作品中主要應用的網絡學習空間也以上述討論的八種類型為主,但是使用頻率和使用學科差異較大。以2018年18個獲獎作品為例,所有作品都應用到(仿真)動畫或者(微課)視頻這種單向網絡學習空間進行原理或某個重要知識點的講解,應用頻率達到100%。這類單向網絡學習空間知識點明確,指向性強,在情感上幫助較少,因此文科類作品以通識教育或者記憶點為主的課程上需求低,理工科類講解原理或者單一知識點能體現其重要性。除此之外,理工科單向網絡學習空間還有各具特色的虛擬仿真軟件和系統,以專業性強、自主研發為特點,如東方化工仿真軟件、(自主開發)彈性布局實驗場、基樁檢測仿真實訓軟件、聯調故障排查軟件、三維立體智能模擬機等。雙向網絡學習空間由于功能以實時互動和即時統計為主,理工科設計作品使用效果與文科類作品沒有太大區別。理工科設計作品用到的滯后網絡學習空間通常是與單向網絡學習空間中特色虛擬仿真軟件匹配使用,這類虛擬仿真軟件部分具有點對點反饋信息功能,教師和學生均可以在后臺觀看個人學習效果,但是其他學生觀看則需要教師或學生進行投屏或拍照上傳。本研究通過李玉斌教師提出的網絡學習空間評價體系指標,用深度融合、多元互動、專業發展、社會責任四個方面來評價網絡學習空間的數據信息,得到結論如下:單向網絡學習空間以深度融合、專業發展為主。雙向網絡學習空間將深度融合、多元互動、專業發展列為主要考察方向。滯后網絡學習空間需要教師對多元互動和社會責任進行及時把控和導向。

3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全國職業院校教學大賽案例進行高職院校教師利用網絡學習空間進行信息化教學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與建議。第一,目前國內網絡學習空間的研究都還處于初期階段,應細化網絡空間的分類。本文提出可將網絡學習空間分為單向、雙向和滯后三種類型,更有利于統計教師和學生使用的各種類型網絡學習空間。第二,現階段網絡學習空間的設計缺乏科學的理論依據。本文中明確理工科和文科設計作品中單向和滯后網絡學習空間使用頻率和類型不同。動畫、視頻等單向網絡學習空間中在理工科設計作品應用更多,改進效果有限。滯后網絡學習空間若增加快速反饋和統計數據等功能,將會對專業性強的理工科教學改革影響顯著。這些數據有利于從理論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習空間的設計和開發提供依據。第三,根據皮亞杰建構主義理論,知識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并且在建構過程中還應關注社交性交互的重要性[12]。雙向網絡學習空間以即時互動和統計效果為特點,有利于認知主體主動建構知識,提升交互效果。因此,針對教學改革和互聯網+教學模式創新時優先考慮優化頻率高的雙向網絡學習空間。

作者:林媛 張瑛 林斌 單位:閩江師范高等??茖W?;瘜W與生物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