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醫學院校教師的角色定位

時間:2022-03-03 11:19:26

導語:淺談醫學院校教師的角色定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醫學院校教師的角色定位

教育是百年大計,教師是教育的踐行者、是根本,教師隊伍是學校發展的主力,醫學不同于其他學科,更應致力于精英教育,根據自身專業的特點,建立有效的教師隊伍,才能培養合格的醫學生,也是提高臨床臨床醫療質量的根本保障[1]。同時,對應用型醫學院校教師自身的發展而言,新的角色定位和應具備的教學能力是一面鏡子,與自身的水平相比較,可以增加教師的緊迫感和改變的動力,有利于其職業生涯發展。新的理念、新的教學模式不斷被提出,而醫學教育不同于普通傳統意義的教育,醫學教育是對應社會需求,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培養醫學人才的活動。醫學教育支撐了整個醫療體系,高質量的醫療體系和好的醫學教育密不可分,作為醫學教育的主體“醫學院校的教師”就應當率先迎合時代的發展修正自身,從而持續不斷的培養合格的醫學人才。

1歷史教師角色定位

從教育的發展歷史來看,社會各階層對教師這一角色雖然在概念和印象上有所差異,但總體上來說是有共同特性的。所以說教師也就是在這種相對統一的社會規范和期待中,踐行著教育教學應有的責任。而新的教育技術及教育觀念之下,無論是教學條件、教學方法還是教育技術,都不斷發生著變化。國內外的學者對新型教師角色定位和教學能力要素的構成也有了進一步的研究。而醫學院校的教師,尤其作為特殊的群體而踐行著自己的角色,臨床教學直接影響著高質量的人才培養。臨床教學的特殊性在于,醫學院校有一群有自己獨立專業知識范疇的專業者承擔著醫學教師的工作,但是這個群體主導人員又沒有師范背景,就目前的醫學院校來說醫學院校的教師都是經歷教師資格證的相關培訓后就上崗執教[2]。這些醫學院校的教師身份貼上了“了解學科知識的人”“有教師專業行為的人”“態度和善的人”等。普通師范學校畢業的教師不懂醫學專業知識,專業醫學院校的畢業生又沒有受到過專業的教育培訓,而醫學院校的教師則是融合了這兩個專業特點應運而生,傳統的教師定位在教與授,實際上是要實現教育主體從“教”到“學”、從“學會”到“會學”這一新模式的轉變。醫學院校的教師更為重要,在培養的不同階段以不同的方式對青年教師進行全方位培養,確保培養質量[3]。醫學特有的專業知識不是簡單幻燈片的羅列,也不只是在課堂上進行研討一個病例那么簡單,整個醫學的過程是一個從點到面的過程,不能只認識星星而沒有看到天空。很多現代醫學院校的教師授課的模式,是“切蛋糕型”,醫學院的教師被分配了教學任務,醫學院校的教師被當成任務去完成,在教師看來任務完成了,學生聽課了,但實際上,學生只看到了一個“點”,而日后醫學所從事的職業是“面”,所以現在一些教育的先行者已經試圖在改變整個教學進程,即所謂的“整合醫學”,在現今的形勢下,改革是勢在必行的。在新形勢新觀念的熏陶下,“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將做出適度調整,教師更應該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將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完成了知識體系的整合和更新,提高了教師的綜合素質,做到了教學相長,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和教師素質的提高[4],因材施教,從而培養出更為出色的學生。讓學生可以靈活運用知識,逐漸形成一名合格的醫生[5]。

2現代教師角色切換

現在教師的角色定位是從“教”到“學”,從“傳道授業”到“解惑”其目標是為學生自主發現和構建問題創造環境,使學生成為能夠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獨立學者。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從整體的角度設計學習;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是知識的探索者和建構者;通過教師的引導,能夠做到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發達國家的先進教育理念的影響,現代教師大多采取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例如慕課(MOOC)、PBL教學法[6]、討論教學法、翻轉課堂、等。教學進程發生改變,教學方法不斷更新,中國高等醫學教育也逐步進入了改革和創新的階段。教育也受到了信息時代的沖擊,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滿足現代教育的要求,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能動性,導致學習質量的下降[7-10]。發生了相當巨大的變化,許多教育家都認為,新的教育內容、新的教育手段、新的教學目標和新的師生關系都應該根據新的時代進行重新界定,教育是興邦,是百年大計,醫學是治病救人,醫學院校的臨床技能與教學能力直接影響培養出來的醫學生質量。而在醫學院校中常常提倡的是“醫、教、研”三位一體的模式,這就導致了臨床學院教師在醫教研三位一體的工作環境中要投入比常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11]。臨床教師教學能力的高低決定了醫學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優劣[12]。既要求老師完成教學任務又要作為好醫生為患者解除病疼,而對于醫學院校的教師來說其角色的重新定位和正確認識,就顯得尤為關鍵。建設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不僅對保證培訓質量至關重要,對提高醫院綜合實力的意義也是不言而喻的。教育是奠定“學生發展”與“人格成長”的基礎上獨立的思考,這時就有人提出,教師角色也應該進行轉變,不應該在與過往相同,應適應新的變化。那么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要也隨之有了新的界定。

3醫學院校教師角色定位

隨著“線下教育”的興起,傳統教師所代表的傳統教育似乎受到了影響。然而,醫學作為一門特殊的學科,有其獨特的專業知識和技術特點,是線下教育所無法復制的;此外,傳統教育所帶來的人文關懷和社會關愛,也是電子機器無法模擬的。凡此種種,對醫學院校的教師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也就要求醫學院校的教師,業務水平一定要高。要在學科水平上博學強識,上課的時候能旁征博引,不僅體現學科的專業性、連續性、系統性,也要使用新病例、新病情,融入“融入現代的元素”那么這種講課的效果就像電影“彩蛋”一樣,學生更愿意去挖掘背后的東西,醫學生只要掌握這種方法,便會通過更好的方式去解決自己將要遇到的新問題、新麻煩,真正做到自主學習,一直學習[13]。學生感興趣了,醫學倫理、人文關懷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這樣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醫學院校的教師就真正做到了“領路人”。未來的教育很可能是孩子在線上學習基礎知識,然后來到線下進行實操,但無可否認的是,作為基礎知識的敲門磚,教師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同時作為醫學高校本身,應當為醫學教師積極開展不同層次、不同地域的各種師資培訓。因此,師資隊伍整體水平亟待提高[14]。這是教育教學質量的保證,更是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也是師資隊伍建設的基礎。種下很好的“因”得到很好的“果”。

總之,我們已經認識到,變化的時代需要變化的教育,變化的教育需要新型的教師。曾經使前人心滿意足的舊概念,已經不足以滿足新世紀、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發展的需要。對教師這一角色重新定位及教學能力的研究,是積極探討現代教師成長、發展的方向,更是為教師的發展開辟一條嶄新的教學形式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張萍.建立專科醫師培訓考核制度的思考[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9,33(5):510-511.

[2]李金芯,余峰,廖仕翀.臨床教師對教學培訓需求調查研究[J].繼續醫學教育,2019,33(6):11-13.

[3]李娟,江敏,陳鴻雁,等.臨床醫學師資教學能力培養探索與實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8):31-33

[4]吳玲玲.CBL教學法在眼科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3):25-26.

[5]惠崗,趙卓,劉路路,等.PBL教學模式在心血管內科教學中的應用與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7,21(4):756-758.

[6]田曉波,金靜.CBL教學法和PBL教學法在臨床微生物學實習帶教中的應用[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8,25(5):750-752

[7]冉青,郭琦.PBL教學法結合傳統教學法在超聲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2):13-14.

[8]程學英,鐘麗珍,王劍鋒,等.多媒體、PBL等相結合在神經內科實習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2):19-20.

[9]揣俠,趙艷,劉偉,等.PBL與LBL教學法相結合在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和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1):15-17.

[10]馮明亮,胡棟禮,李潔.CBL結合PBL教學法在耳鼻咽喉科見習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1):22-24.

[11]崔立然,徐浩,孫茂林,等.高等醫學院校臨床教師職業認同研究思路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8(1):52-53.

[12]萬寶俊,譚飛,萬愛華.促進臨床教師教學能力提高的長效機制研究[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7,34(2):122-125.

[13]張麗紅,章培軍,郭敏芳,等.“PBL”教學法在臨床醫學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科學進展,2018,24(3):336-338.

[14]吳漢東,于洋,郭雪松,張莉力,張振.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以錦州醫科大學為例[J].繼續教育,2017,31(2):23-24.

作者:張吉生 張曉麗 李巧 單位: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核醫學科/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