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教學改革探究

時間:2022-10-11 10:44:16

導語:植物學教學改革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植物學教學改革探究

一、傳統教學存在的問題

1.理論教學知識體系陳舊。傳統的理論授課,教師往往吃透一本教材,準備一套PPT講稿即可對該課程進行多年講授,教師對每個章節內容理解的深度,知識體系的更新速度難以保證。知識傳授的效率低,又難以激發學生對于課程學習的興趣,課堂氣氛沉悶,往往停留在教師讀課本,學生背課本的階段。

2.單純重視理論教學。部分院校由于種種客觀原因,無法有效開展植物學實踐教學環節。植物學教學僅僅停留在書本理論知識以及考試考核階段,有限的理論課程學習之后僅憑一張答卷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沒有機會接觸到自然界中各種植物樣本,無法對所學知識有更透徹的理解以及更深刻的記憶,無法對植物學課程產生求知欲以及興趣,僅僅為應試做準備,教學效果難以保證。

3.實踐教學模式單一。傳統實踐教學往往采用一套僵化的固定模式:選取固定實踐場地——沿固定線路采集標本——對采集的標本整理歸檔。植物識別成為整個實踐過程的主體,學生實習過程無異于背誦植物名稱比賽,流于形式,得到的知識碎片化、零散化,技能訓練有限。

4.實踐教學環節時間安排失當。傳統教學模式中,實踐教學環節大大滯后于理論課程,往往是在學校將全部理論課程講授完畢才安排教師帶領學生去野外實習,甚至有的學校將實踐環節設置在理論課結束后一年以后。在這段時間內,學生在理論課堂學到的知識不能得到及時地鞏固與加強,又因為缺乏實地觀察使得學生對于理論學習的熱情下降。當有機會去進行野外考察時由于理論知識掌握不扎實,不能合理地將理論知識與見到的植物相對應,實踐實習效果大打折扣,不僅浪費教學資源也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往往結果事倍功半。

二、教學改革的路徑

1.打破僵化教學模式。針對傳統教學模式僵化的問題,我們結合授課教師的科研方向進行分章節授課,挖深挖透知識點。例如將植物根的解剖結構這章內容的授課任務教給科研上負責菌根真菌研究的老師。這樣不僅可以發揮老師在科研領域的特長,更深刻細致地進行知識點剖析,同時也有利于向學生滲透科研領域最前沿的一些進展和發現,發掘學生對于本領域科研的興趣,同時提高教學效果。

2.將理論課堂搬到實習基地。將理論講解融入實踐過程中,讓理論與實踐同行。直接在實習基地進行理論授課,講授一部分后,教師帶領學生對實地植物進行分辨采集,并指導學生進行標本制作,同時采集新鮮植物的照片。這種教學模式使得理論學習同實踐能夠緊密結合,省去了實踐過程中教師重復幫助學生溫習理論課堂上傳授的知識,也使得原本抽象復雜的理論與生動形象的實踐有機地結合。提高了課堂學習的直觀性和趣味性,也大大提高了知識傳授的效率以及質量。

3.合理安排教學時間。為了方便教學安排,實踐教學往往被安排在5~6月份,但這段時間北方山區氣溫尚且很低,植物許多重要特征。例如,花、果實都沒有出現,教學實踐效果并不理想。我們將實踐環節設置在每年的8~9月,可以將理論課程講授的所有知識點直接在自然界中找到對應的植物組織,形象生動,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4.充分利用校園植物資源,拓展教學空間。由于植物學課程尤其是植物分類相關教學內容的實踐性很強,因此要想提高教學效果,就需要加強學生直觀的感性知識,觀察辨識大量的植物,掌握植物分類的有關理論知識,并了解植物開發和利用的價值。校園植物取材方便,是得天獨厚的實踐和實驗素材,除了觀察其靜態的要素,還可以觀察其生長發育過程中的變化,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校園植物也是當地氣候條件下的園林、野生植物的代表,是了解和認識當地常見植物種類的一個窗口。在植物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靈活運用調研、制作吊牌、現場教學等方式,拓展課堂教學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質量??傊?,對植物學教學改革的探索是無止境的,植物學教學改革應從實際需要出發,在明確植物學教學內容,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之后,還要根據教學實際情況,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拓展課堂教學空間,充分利用植物資源,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能力。最終使學生全面掌握植物學專業的基礎知識,為后續的專業課程打下堅實基礎,并具備從事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能力,推動植物學教學改革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作者:陳旭輝 張春宇 丁銳 單位:沈陽農業大學生物科學技術學院 沈陽農業大學土地與環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