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選修課教學改革困境與出路
時間:2022-05-22 01:42:32
導語:通識選修課教學改革困境與出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職院校開設通識選修類課程對培養創新型人才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然而,高職院校通識選修類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如教學資源有限,師資力量薄弱,高職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難于管理等。針對這一現象,要想解決這些困境,只有對高職通識選修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尋找出路。首先應提高對通識教育的認識,回歸人本教育;其次在“互聯網+”的思維下引入MOOC教學模式;最后,充分調動高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高職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體系中除了專業課程外,通識選修類課程也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通識選修類課程不僅能夠拓寬高職學生的知識體系,突破專業壁壘,還能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為其終身學習起到一定的基奠作用。然而,理論中的“應然”狀態與現實中的“實然”狀態差之千里,對通識教育內涵理解的偏差;通識選修課程實施的困境,以及高職院校通識選修課程教學方法、手段如何改革與創新,都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
一、通識選修課的認識
(一)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最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巴ㄗR教育包括基礎性知識的傳授、公民意識的陶冶以及健全人格的熏陶,其目的是要把受教育者作為一個主體性的、完整的人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與學問、理智與情感以及身與心諸方面得到自由和諧的發展?!保?]“通識教育所傳授的是學生首先作為人類的一個成員和一個公民所應該接受的那部分教育。”[2]通識教育是靈魂,是人性,是人的思考力和主觀能動性,而專業教育是承載通識教育的命題式知識載體。通識,是在專業知識內部的通識,也是在主體個體知識架構內的融通創建,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是一個把元素、要素按照特定目標、目的重組架構并生成人本身的內化過程,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
(二)通識選修課
高等職業院校通過開設通識選修課程培養高職學生的文化素養,使他們成為現代公民,但以往的通識課程,我們將其定義為輔助課程,完全曲解了通識課程的宗旨。“通識教育課的目標則更多的是培養學生清晰的表達能力、綜合完整的判斷能力,提供健全平衡的全人教育。”[3]
二、高職通識公共選修課實施的困境
(一)高職通識課程質量不高
通識選修課程一般采取大班授課,課程內容包括人文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與技術工程類、文化藝術類、心理健康類等,不同院校根據本校具體情況開設課程。由于高職院校優秀的跨學科、復合類師資力量較薄弱,相比一些綜合性高等院校,他們開設的通識選修課程多達幾十門、甚至上百門,而高職類院校在通識選修課源上明顯不足,給學生們提供的可選范圍較窄。此外,適合通識選修課程的教材難以選擇,內容隨意性較大,課程知識承載不足,課程質量難以保證。
(二)高職學生對通識公共選修課認識的偏差
對于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關系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爭論的焦點。通識公共選修課程長期以來存在文化缺失的現象,通識教育不同于專業教育、人文教育,它不是發展人的“專業技能”,增長人們的“人文知識”,它的目的在于培養人的文化感與融通能力。學校培養目標的定位會直接影響學生對通識課程的態度,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他們整體的自我期望值與課程的壓力相對較低,加之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態,故對通識公共選修課程認識上有一定的偏差,認為通識公共選修課程與專業課程相比,通識選修課程無關緊要,只要三年內隨便選修幾門課程,修夠學分即可,在這種錯誤觀念的驅使下,使得高職通識公共選修課程實施起來困難重重。
(三)高職通識選修課程難于管理
高職通識選修課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意識觀念決定了人的行為,由于高職學生對通識選修課不夠重視,普遍存在認識上的偏差,認為只要修夠學分即可,選課沒有方向性,比較盲從。在這種錯誤觀念的指導下,參與度必然相對較低,這種參與度包括課堂出勤率及是否認真聆聽課程兩個方面。同學要么有逃課經歷,要么在課堂上做與課程無關的事情,完全沒有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課程結束后教師往往以論文形式對學生進行考核,大部分高職學生們不夠用心,隨便在網絡上搜索點素材,交差了事??梢?,現行的通識選修課程教學困難重重。
(四)學校教育工作者對通識教育不夠重視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一直以來都是職教界爭論的焦點,“重專業,輕通識”,一些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職業院校,對通識教育認識上存在偏差,“有些學校行政主管或教師誤將‘通識教育’認為是休閑性、逸樂性的活動,完全忽略了‘通識教育’的教育之本乃在于啟迪學生心智,開發學生思考能力,進而建構學生的主體性?!保?]可見很多教育工作者對通識教育也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所以在實施過程中勢必會出現諸多問題,影響通識選修課程的設置、教學設計、課程實踐等,所以學校更應明確通識選修課程的建設目標和標準,避免通識選修課程結構的失衡。
三、高職通識選修課教學改革的出路
(一)提高認識,回歸人本教育
通識教育的出現最早源于應對工業化時期大學片面強調專業化所產生的弊端。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發現片面地強調專業教育,而輕視通識教育是完全不可取的,但如何開展通識教育,回歸人本教育,為高職學生們的終身學習做基奠,大部分教師還比較模糊,處于對通識教育的認識缺失的階段。面對這樣一個未知的領域,我們的教師應投入更多的精力去面對挑戰,提高這方面的認識。當然,學校方面應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與制度來保證更多的優秀教師投身到通識選修課程上。通識教育的實施是以課程為載體,為了保證通識選修課程的教學質量,我們還應建立相應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設置科學、專業的指標體系,順應教育自身發展的要求,在滿足數量激增的同時,注重質量的提升。此外,還應強調兩點,一是通識選修課程并非逸樂取向與實用取向的,通識選修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應回歸受教育者的人本教育,開設通識選修課程的目的:一是啟發心智、喚醒心靈;二是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未來必然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在這種新的經濟生產與再生產的體系中,創新性知識在產業升級過程,將起到關鍵性作用,顯然勞動者要具備通識能力,能夠在專業知識內部的通識,在主體個體知識架構內的融通創建。總之,教育工作者應提高對通識教育的認識,明確教育是回歸人本身的,要為高職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二)“互聯網+”思維模式下MOOC信息化手段的引入
主席在浙江烏鎮舉行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向世界宣告:“十三五時期,中國將大力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拓展網絡經濟空間,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睘轫槕獣r代的發展與國家號召,教育也同社會許多其他行業一樣受到了“互聯網+”思維的巨大影響。根據教育部文件(教政法〔2015〕3號)《2015年教育部工作要點》指出,“繼續加大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開發和應用力度,探索在線開放課程應用帶動機制,加強‘慕課’建設、使用和管理”的工作重點[5]。可以說,慕課(MassiveOpenOnlineCourses英文縮寫為MOOC),這種信息化手段的引入就是我們傳統通識選修課程受“互聯網+”思維模式影響的一種革新。MOOC打破了以往通識選修課程在教育資源上的限制,從封閉模式到開放模式,不但擴大了教育資源,還增強了通識選修課程的師資隊伍。此外,MOOC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來安排學習,完全擺脫了時空限制,而且每段視頻學習任務時間僅有20分鐘,使學生們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時間,按照自己的步調和節奏來開展學習。可見MOOC的引入改變了通識選修課程原有的教學方式,為通識選修課程的實施解決了諸多難題。
(三)充分調動高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加拿大學者斯蒂芬•唐斯認為:“一門慕課與一門傳統課程之間最大的一個區別就是,一門慕課的學習是完全自愿的。你決定自己是否要參加,決定自己要以什么方式參加,然后你就參加了。如果你覺得無聊,不想參加,那就不參加。”[6]MOOC的學習是自覺、自主、自愿、自控的學習,MOOC模式強調的是受教育者學習的自覺性,這也是MOOC教學方法的特色之一,然而高職學生恰恰缺少的就是學習的自主性,自制能力薄弱。任課教師不能存有抵觸情緒,要轉變觀念,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變為導學者、助學者、促學者、評學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任課教師還應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能夠在網絡環境中開展有效教學,只有這樣,才能突破慕課教學的瓶頸。為了保證高職學生們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學校針對這一現象,可采用混合式學習模式,混合式模式分為:“第一種模式為直播課堂大班講授,該校課堂小班研討,在線課堂進階式學習;第二種模式為本地課堂大班講授,該校課堂小班研討,在線課堂進階式學習;第三種模式為在線課堂進階式學習,在線課堂研討?!保?]學校教師可以自行決定,定期輔導,線下交流,還可以利用網絡聊天工具(QQ)及時獲得學習反饋,教師可通過有針對性的問題開展線下輔導,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職學生學習情況;另一方面可以督促他們及時跟進階段性學習。
總之,無論采用哪種混合式的MOOC學習方式都是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MOOC更好地應用于通識選修課的教學改革與創新。面對目前高職通識選修課呈現出的種種問題,通識類選修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只有教育工作者對通識教育有正確的認識,借助“互聯網+”思維模式下MOOC信息化手段,充分調動高職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方能突破教學困境,從真正意義上對高職學生們實施通識教育。
作者:叢曉芳 單位:遼寧現代服務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馮惠敏,黃明東,左甜.大學通識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及指標設計[J].教育研究,2012(11):61-66.
[2]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40.
[3]黃坤錦.大學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課程規劃[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3):26-37.
[4]黃俊杰.全球化時代的大學通識教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6.
[5]教育部.2015年教育部工作要點[EB/OL].(2015-02-12)[2016-12-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re_164/201502/t20150212_189347.html.
[6][7]焦建利,王萍.慕課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學習革命[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78,83.
- 上一篇:餐飲實務教學改革探索
- 下一篇:食品工程原理教學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