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合型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時間:2022-05-22 01:53:40

導語:復合型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復合型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當下隨著設計項目大型化與分工系統化,設計師的職能與身份正在轉化。從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本科教學的自身特點以及畢業生未來就業定位來看,社會與用人單位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畢業生在實際工程中的解決與溝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手快、溝通強、具有團隊合作意識的設計人才成為設計企業的“香餑餑”。因此,無論從學生未來就業環境考慮,還是從設計教學的發展趨勢來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改革十分必要。在教學中要突出設計課程的創新意識與協作精神,教師應把真實的設計項目帶入課程,讓競爭意識進入課堂,使學生能夠主動思考并了解市場需求,學會溝通與合作,并以行業專業標準嚴格要求學生,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時展的專業型設計人才。

一、課程改革背景

課程設置優化與教學方式改革,一直是各大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關注的重要問題。過去教學中存在的重表現、輕思考,重個體、輕協作的教學方式已經逐步得到了改善。但是目前的設計教學設置中,各設計專業之間的聯系與交叉較少,學生缺乏專業橫向拓展能力以及對于復雜設計的系統解決能力,特別在商業空間設計課程教學中尤為明顯。由于商業空間設計課程的自身特點,常規的單向個體化教學方法在學生的工程解決能力與設計綜合協作能力的培養上有較多不足。學生往往只關注表面形式設計與單項軟件表現技法,缺乏創新意識與團隊合作意識。與此同時,由于教學中缺乏競爭機制,學生之間沒有形成良性的競爭意識,專業主動性不足。這不利于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互動與交流,更不利于學生未來的職場發展。由此可見,當前的教育模式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改進與調整。目前,許多高校都對設計課程的優化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課程設置逐步向模塊化交叉方向轉變,目的在于打破過去相對孤立的課程設置,強調專業之間的交叉性與實踐性。在學生專業能力培養上,更加注重設計解決能力與邏輯關系。商業空間設計課程屬于高年級本科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必修課程(四年級綜合設計課程),作為高階專題設計課程,課堂教學的訓練側重點從低年級注重單項個體專業技法訓練,轉向綜合方案設計能力與團隊協同設計能力的培養。該課程由于商業空間設計系統化與綜合圖紙表現能力要求較高,單個學生在課程常規時間內完成整套空間設計方案與圖紙表現的難度較大,而以設計團隊的方式進行設計分工與合作較為合適。這也對學生專業知識的綜合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

二、課程改革的計劃與模式

(一)課程結構

商業空間設計課程的常規教學主要包含商業品牌調研、設計方案研討、圖紙表現三個階段,課程周期為5周,60課時。

(二)專業要求

經過本科三年的專業系統學習,大部分學生需具備一定的方案設計能力和標準化圖紙表現與繪制能力,并掌握室內設計方法、市場調研、計算機輔助設計、設計制圖、裝飾材料與施工等相關專業技能,同時要能夠熟練運用AutoCAD、3dMax、SketchUp、PhotoShop、InDesign等多種設計與繪圖軟件。

(三)課程定位

商業空間設計課程是典型的綜合型空間設計應用課程,從整個專業的教學體系來看,具有“收官”的意義。商業空間設計是四年本科學習的最后一門專業課程,課程結束后即進入畢業設計周期。因此,該課程可以作為學生綜合設計能力的考查,也是對即將開始的畢業設計的準備。由此分析,商業空間設計無論從課程結構還是專業定位來說,都比較適合作為試點來推行教學改革

(四)團隊實戰模式

團隊實戰模式是一種競賽性的評比機制,通過全真模擬設計企業內部的項目競爭與合作機制,以全真設計項目為主導,按照標準化的競賽評比規則,提升設計教學中的互動性、競爭性;以全真項目與高強度設計教學計劃,提升學生面對復雜設計項目的綜合解決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第一,以設計小組為競賽單位,進行合理的分工與角色定義,包括設計主案、設計表現、施工圖表現、后期排版。第二,以設計競標方式下達任務書給設計小組,提供設計基地與場地的環境真實圖片,進行項目前期的環境設計評估。第三,按照標準化的競圖評比原則,針對每個設計階段對流程進行階段式橫向與縱向的分層評價與排名。第四,通過比圖競賽的方式進行小組設188計研討會,采取競爭與淘汰式評分,并作為各組最后的課程結課分數。團隊實戰機制的引入,可以讓學生以團隊形式進行設計角色扮演,主動進入課程計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復雜的系統型商業空間設計任務。相關的教學改革機制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團隊競爭與專業協作意識,以主動引導的方式提升教學效率以及促進師生間的良好互動。另外,通過團隊實戰模式,能夠提升設計教學中的市場真實感,讓課堂教學形成良性競爭氛圍。

三、課程改革的具體措施

(一)設計研討期

1.設計項目分析

改變傳統的分段式理論講解和課題練習的教學方式,以設計項目為教學中心,以實踐教學為先導,由此實現“以賽代練”,實踐支撐理論、理論指導實踐。設計項目:以“惠州西枝江南岸商業會所設計”為課題項目下達設計任務,地點為西枝江大橋對岸、獨棟建筑臨街三層,面積450平方米。設計主題:讓學生自擬會所商業主題,給予學生一定范圍的設計自由度,能夠更好地調動其設計的積極性。完稿要求:教師提出項目完稿的設計要求和圖紙標準,同時以基地環境分析為契機,詳細介紹商業空間設計的類型空間等相關基礎性理論知識。

2.商業系統與品牌調研

商業空間設計前期的重要環節是對商業系統的理解,教師要求學生就“西枝江商業會所”進行設計定位與品牌調研。設計團隊分組:2到3人一組,原則上允許自由組隊,教師可以推薦同寢室友相互組隊,以方便討論與相互溝通。學生以設計主持、圖紙表現、后期處理與排版進行角色分工,明確小組成員的職責,要求做到能力互補、分工協作。商業系統調研:各設計小組自擬商業品牌選題,并且進行選題匯報與說明。以網絡與現場調研結合的方式,從商業定位、經營模式、品牌形象、概念植入等多方面進行商業系統比較分析。調研簡報競評:以設計小組為單位,采取小組互評與教師講評的雙向方式,進行商業調研簡報競評。調研簡報競評按照百分制的計分方式,學生互評與教師講評成績按照4比6的計分方式進行評分。

(二)方案深入期

1.設計平面方案

進入空間實質設計階段,學生要針對原始空間平面進行平面布置與調整,要求每個小組提出3套設計方案以供評估討論。

2.平面研修

授課導師對小組的平面方案進行3輪修正與深化,逐步分析與優化空間平面,每小組保留1套平面方案,并且按照百分制的方式計分,以教師講評分數為主。

3.手繪表現

要求每個小組結合前期設計成果,包括商業定位與設計風格,以設計手繪的方式表現空間立面形態,研討形態與空間關系。

4.電腦輔助設計

學生按照前期設計成果與手繪草圖,使用SketchUp軟件對空間格局進行完整的模擬與表現,主要研討空間分隔比例與材質關系,要求每個空間都有兩張不同角度的表現圖。

5.方案中期階段總結

經過嚴謹的方案修正與設計,以及3次小組間深入的整體方案競圖與研討,基本完成了方案中期深入階段的教學任務。教師要結合前期各小組的流程得分,對全部設計小組進行中期項目評級與分數排名。

(三)方案完稿期

1.電腦輔助設計

由前期Sketch模型推敲進入3DMAX+VRay實景燈光渲染與材質調整階段,要求燈光渲染氣氛逼真、材質表現到位,每個空間要有2張效果圖。

2.工程圖紙繪制

學生使用AutoCAD軟件繪制完整的室內施工圖紙,要求圖紙準確、圖法標準,用A3畫幅出圖30張左右。

3.完稿出圖與排版

要求每個設計小組使用PhotoShop、InDesign等軟件完成整體方案圖紙,包含前期商業調研預案、室內設計效果圖(25張左右)、完整的室內工程施工圖(35張左右)。最后使用InDesign軟件排版裝訂出圖。

四、課程改革總結

(一)改進與提高

第一,通過團隊實戰體系的教學改革,有效提高了教學的系統性與專業化,學生的設計專業能力與繪圖表現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第二,通過設計小組的合作與競爭,增強了學生的設計團隊協作意識,使其充分理解了真實項目中嚴格的競爭關系,深刻感受到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本質。第三,通過課間的設計講評能夠使師生間的交流與互動更加高效,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提高其設計參與感與積極性。第四,通過商業空間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教師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也累積了一定的經驗,有助于進一步的深入與推廣。

(二)難點與不足

第一,課程時間不足。由于教學流程與實踐性的加強,課程結構有較大變化,原有60課時較為倉促。因此在教學中增加了20課時,以保證教學改革任務的順利實施。第二,小組能力不均。由于學生自由組隊,部分設計小組并未按照設計能力互補的原則進行組隊,造成各小組之間能力不協調的情況,部分小組成員競爭性不足。第三,學生軟件操作與表現不佳。部分小組的軟件操作能力較為缺乏,無法完成設計與圖紙的要求,影響了最終的設計成果。結語團隊實戰體系是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一次探索與嘗試,筆者希望通過總結經驗與不足,為設計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F代設計教學提倡與時俱進、順勢而行,高校要主動適應人才市場日新月異的變化,注重對專業實踐型人才的培養與選拔。同時,要立足于教學服務社會的準則,這是本科設計教學不變的改革方向。

作者:徐進 單位:惠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