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模塊教學模式論文

時間:2022-03-23 08:42:23

導語:制造模塊教學模式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制造模塊教學模式論文

一、構建“課程教學+實踐平臺”的課程體系

根據“重點高等工科院校系列課程改革指南”,機械制造專業的教學改革,必須緊跟機械制造行業的發展,突出工程技術教育的特點,同時要面向市場需求,力求培養出具有良好綜合素質、體現行業特色、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專業人才。而傳統的機械制造專業課程體系的課程設置單一,知識面和專業面窄,課程難以形成完整的體系,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落后等。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適應當今社會對機械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培養出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創造能力強、素質高的機械工程人才,調整教學內容及改革課程體系勢在必行?!罢n程教學”是最基本的教學建設。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是通過嚴格學習一系列課程實現的。課程是決定教學質量的最基本的因素,課程的選擇和課程的質量直接影響培養目標的實現?!肮こ虒嵺`”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基石,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課程,強化實踐訓練,課程教學才能有的放矢?!罢n程教學+實踐平臺”的課程體系的實質:圍繞著“厚基礎、寬知識、重個性、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學生在制造模塊機械加工過程的整體知識,通過“課堂教學”拓寬知識,通過“實踐平臺”包括實驗、實習、設計及工廠調研來更好地體會并加深理解,提高動手能力,使學生了解產品從設計、分析、制造、裝配的全過程并從中得到鍛煉,有效提高了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分析和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適應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培養在機械工程領域從事實際工作所需的具有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工程應用型人才及技術型人才。

1《.機械制造工程學》、《數控技術》課程群的構建

機械制造模塊課程包括《機械制造工程學》、《機械制造工程學課程設計》、《生產實習》、《數控技術》、《專業方向課程設計》、《專業方向實踐課》、《先進制造技術》等專業技術基礎課及實踐環節。“課程群”突破了過去單個教學過程的限制,內容上要擴展《機械制造工程學》的基礎知識,根據需要重新規劃、融合、調整,難點部分增加現場教學,增設必修和綜合性創新實驗,注重幾門課程的有效銜接和消化吸收,彌補與后續課程的斷層。

2.解決的關鍵問題

①《機械制造工程學》、《數控技術》課程群的建設。以《機械制造工程學》及《數控技術》課堂講解為主線,扎實制造基礎知識,《機械制造工程學課程設計》、《生產實習》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課本知識,具體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協調各門課程知識體系,增補相關知識。金屬切削過程知識比較抽象,難于理解,增加可視切屑形成過程與切削力測量實驗。在原來只講機床概論中傳動分析的基礎上增加機床結構與設計基礎知識,拓寬機床部分的知識面,彌補與后續課程的銜接缺陷。第二,充分利用實驗室資源,增加對各類機床傳動及結構分析的現場教學,及柔性夾具創新性實驗。第三,開展保定向陽精密機械廠與機械系共建實驗室活動。(廠家生產的組合夾具、柔性夾具、精密平口鉗等產品遠銷北美、西歐等地區。)把現代的夾具設計思想及產品引入到課堂中來。第四,培養“工藝型”應用人才。以課本中工藝學及夾具的基礎知識為重點,整合本課程內容和課程設計所需知識,在生產實習之前布置課程設計的任務,提出課程設計所需知識及實習時到哪個廠家應該了解哪些東西,使學生在實習時有所看,回到課堂有所設計。

②制造模塊實踐平臺的運用,培養應用型本三人才。第一,以“《數控技術》課程群”為基礎,以《專業方向課程設計》、《專業方向實踐課》為平臺,培養“數控型”人才。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及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培養在機械工程領域從事實際工作所需的具有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工程應用型人才及技術型人才?!秾I方向課程設計》以機床主傳動結構設計為導向,培養具有一定功能的完整結構部件設計嚴謹的思維方式。《專業方向實踐課》主要以現代設計、造型、制造等軟件的學習、應用為主線,鍛煉學生運用在課堂所學加工制造及數控編程知識親手加工、實體操作的能力。第二,鼓勵部分學生在學習《生產實習》和《專業方向實踐課》的時間或課余時間參與國家勞動部組織的各種取證工作,以獲得證書換取兩門課程的優秀成績,提高各種加工實踐操作能力。

二、機械制造模塊課程體系

本三的機械制造模塊以《機械制造工程學》課程群、《數控技術》課程為課程主線;以《生產實習》、《專業方向課程設計》、《專業方向實踐課》為實踐平臺,構建“課程教學+實踐平臺”的課程體系,培育學生在制造模塊機械加工過程的整體知識,通過課堂教學拓寬知識,通過實踐平臺包括實驗、實習、設計及工廠調研來更好地體會并其加深理解,提高動手能力,使學生了解產品從設計、分析、制造、裝配的全過程并從中得到鍛煉,這便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使其適應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培養在機械工程領域從事實際工作所需的具有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工程應用型人才及技術型人才。

1.課程體系的目標。完成各課程群的內容規劃調整和有機融合,出版符合課程群體系的教材及開發教學輔助資源,注重幾門課程的有效銜接和消化吸收,彌補與后續課程的斷層。通過課堂教學拓寬知識,通過實踐平臺包括實驗、實習、設計及工廠調研來更好地體會、加深理解,提高動手能力,使學生了解產品從設計、分析、制造、裝配的全過程并從中得到鍛煉,有效提高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

2.主要特色。第一,機械制造模塊以《機械制造工程學》、《數控技術》課程群為主線;以《生產實習》、《專業方向課程設計》、《專業方向實踐課》作為實踐平臺,構建“課程教學+實踐平臺”的課程結構體系。第二,以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為指導,大力改革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采用課堂講授、討論、自學、動手創新實驗等多種教學形式并與多環節考評方法相結合,恰當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第三,嘗試一種新的課堂講解、生產實習和課程設計互補的課程群模式。通過課上講解有目的地將生產實習和課程設計兩部分銜接起來,學生通過實習了解行業的前沿知識,真實了解實際加工過程。打破生產實習、課程設計時間上固定順序的限制,做到理解課本知識需要到實習地實習,按課程設計所需到實習地實習的新的課堂講解、生產實習和課程設計互補的課程群模式。這樣學生在生產實習時有的放矢,改變了原來走馬觀花、漫無目的的現象。

三、結論

21世紀需要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必須具有較寬的知識面,較強的獲取知識的能力,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競爭意識以及嚴謹務實的科學作風。為此,本項研究將適應新的招生管理和培養模式,圍繞著“厚基礎、寬知識、重個性、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扎實學科基礎平臺,搭建新的知識框架,形成新的課程體系,使學生全面實踐和了解產品從設計、分析、制造、裝配的全過程,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及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在機械工程領域從事實際工作所需的具有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工程應用型人才及技術型人才。

作者:郭蘭申曲云霞王陽谷美林單位:河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