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模式分析

時間:2022-03-22 11:08:29

導語: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模式分析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以閱讀為基礎,在學生有所感、有所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動筆表達,使讀中有寫、寫中有讀、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從而在讀讀寫寫中提高學生的閱讀和習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讀寫結合

崔巒曾說過:“在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加強閱讀教學,另一方面要加強讀寫聯系,做到讀寫滲透,讀寫結合?!弊x寫結合教學以閱讀為基礎,在學生有所感、有所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動筆表達,使讀中有寫、寫中有讀、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從而在讀讀寫寫中提高學生的閱讀和習作能力。

一、基本框架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精讀句段,深入感悟學后綜訓,嘗試運用升華情感,文意兼得。

二、操作程序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此環節要求教師認真組織學生預習,讓學生充分讀書,查閱資料,完成預習要求。低、中年級可在教師指導下課內完成,高年級逐步放在課前完成。

1.課前預習。一般要求是:(1)借助漢語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和課文;(2)查字典或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3)初步把握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4)搜集與課文有關的資料(鼓勵學生查閱與課文人物或內容、事件有關的資料)其中第(3)(4)條屬于中高年級課前應該完成的要求,低年級不做要求。

2.交流預習,質疑問難。(1)交流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和課文“預習”中的其他要求。(2)交流學生對課文整體感知情況。(3)讓學生依據預習情況質疑問難。對學生的質疑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相互解答,重點問題應在后面的環節解決。這一環節,教師不但能了解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情況,也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精讀語句,深入感悟

“深入感悟”是指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人物情感和重要詞句有比較深刻的感受和領悟。而要達到這一要求,學生必須抓住關鍵詞匯、重點句子和段落深入思考,體會文章要義,提高閱讀和表達能力。

1.抓住文眼,披文入情。文眼即對表達文章中心起到“牽一詞(句)而動全文作用”的詞句。教學中,教師要訓練學生抓住“文眼”,激起疑問,披文入情。如教學《搭石》一文,可以抓住“家鄉的一道風景”這個把手,細讀“人們擺放搭石、調整搭石、緊走搭石、禮讓敬老”等一幕幕淳樸的鄉間情景,領悟到看得見的具體的美和看不見的心靈的美,讓“美”從語言文字的土壤中慢慢地生長起來。

2.品讀詞句,深入理解。(1)舍詞激趣。教學中,教師可以故意丟掉對表情達意起關鍵作用的字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照,關注這些詞語的重要性,促使學生情動辭發,在會話中體驗語言文字的精妙。(2)比較揣摩。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培養語感精確性的有效手段。課文中有些詞語用得精妙傳神,耐人尋味,可以通過減一減、換一換、調一調、加一加等形式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推敲、揣摩語言的準確性,挖掘其蘊含意義。如《荷花》中有這樣一句話:“……在這些大圓盤之中冒出來。”可引導學生探討“冒”還可以換成什么詞,哪個詞用在這兒最傳神。(3)想象填補。教師要篇中尋機,關注文章的跳脫處、關注內容的省略處、關注人物描寫的隱匿處……尋找語言的生長點,以實現讀寫互促。如《觸摸春天》一文,精讀“每當盲女孩安靜在花叢中流連”這句話時,可引導學生想象:盲女孩會聽到……聞到……摸到……想到……通過這樣的讀寫結合訓練,一位熱愛生活的盲女孩形象立刻出現在我們眼前。

3.品析賞讀,揣摩寫法。品析賞讀是一種提高性閱讀,這一環節可以指導學生從作者的寫作目的著眼,揣摩文章在內容與形式上的亮點、美點,從修辭煉句、結構布局、表現方法等方面體會文章的語言風格與寫作特色,提高鑒賞能力和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可根據作者的精辟觀點,聯系生活,感悟生活的真諦,提升思想境界。

(三)學后綜訓,嘗試運用

1.仿文摹寫。學習完一篇課文后,學生可以依照課文的寫作方法,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仿句、仿段、仿篇等形式訓練讓學生的寫作能力有所提高。

2.拓展練筆。當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積累,掌握了較多的寫作方法后,就可以適時拓展練筆。練筆的形式很多,有補白類的,如補充人物語言、動作、心理活動;擴寫類的;情感升華、主題提升類等。

3.續寫練筆。學生對故事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對一些課文故事性強、結尾意猶未盡、耐人尋味的課文繼續續寫下去。如學習了課文《狼和小羊》后,可以引導學生續寫《當狼撲向小羊》;學習了《狐貍和烏鴉》一文后,可以續寫《烏鴉受騙后》;學習了《半截蠟燭》,可讓學生續寫德國軍官走后母子三人的故事……這樣的練筆可以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高度統一。

4.推薦閱讀。這一環節可以引導學生將語文的學習由課內拓展到課外,如學習了《負荊請罪》一文,讓學生聯系課文內容,查閱有關資料了解這個成語的來源;學習了課文《海倫•凱勒》可以推薦學生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

(四)升華情感,文意兼得

“用心于無墨處”,巧妙利用文本中的留白處,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學生會興趣濃厚,在練習中加深對文本的解讀,讓理解更透徹、更深入。如三年級《我們的民族小學》中有這樣一句話:“大家一起讀課文,那聲音真好聽!”在這里,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經歷,采用支架的形式做一次擴寫訓練。如“大家一起讀課文,那聲音真好聽!像_____________”,讓學生展開充分的想象,盡情說、大膽寫,發展自己的語言。這樣把“寫”安排在閱讀教學之后,不僅檢驗學生是否把課文讀懂了,而且還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升華了文章的主題,將學生讀文后積蓄在內心的情感得以渲泄與釋放,從而有感而發,寫出真情實感,圓滿實現了“文意兼得”的目標。讓學生掌握一種方法、形成一種能力,單憑一次兩次的練習是不夠的,只有讀讀寫寫、寫寫讀讀、讀寫結合,在反復交替的訓練中逐漸強化和內化,才能最終轉化為能力。教學中教師要找準文本的讀寫結合點,選擇恰當的訓練時機,激活兒童的情感記憶,將讀寫結合效果最優化。

作者:繩永青 單位:河北省易縣大龍華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