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探索

時間:2022-02-11 10:21:01

導語: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探索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綜合實踐教學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干預效果。采用理論授課和團體輔導干預的方法對河南某民辦高校17級120名大學生進行干預,采用實驗組對照組前后測的實驗設計,驗證綜合實踐教學的干預效果。團體干預前,實驗組對照組被試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不顯著;團體干預后,實驗組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好于對照組。綜合實踐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關鍵詞:大學生;綜合實踐教學模式;團體輔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報告指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F在是人才競爭的時代,大學生是社會未來發展的主力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關系到學業成就、個人前途和人生理想,也關系到社會進步、國家昌盛和民族振興,是心理育人提升體系的關鍵對象。但是,隨著改革開放日益深入,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社會變革和經濟文化多元化日漸加速,形勢變化帶給大學生無限發展契機的同時也使他們產生了許多迷茫和困惑。在追求發展的道路上,一部分大學生的基本根基———身心素質凸顯脆弱。高校已經立足大學生的身心現狀,不斷推進身心素質訓練工程,通過實踐提高身心素質。心理健康教育成為高等教育的一項系統工程,貫穿于大學教育的每個環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成為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重要途徑,理論授課和團體輔導成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優選模式。團體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它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索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促進良好的適應與發展的助人過程。[1]團體輔導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以主動、體驗、互動、合作、高效的優勢,在符合操作規范條件下,往往收到預期效果,達到預定目的。[2]在以往授課中,偏重于理論授課,忽視團體輔導活動;個別開展活動的高校,偏重于個體認知改變的治療性團體輔導和強化社會適應的發展性團體輔導,缺少全面開發人的潛能、促進良好人格形成的教育性團體輔導。本研究嘗試以班級制為單位來開展理論授課和教育性團體輔導,探討普遍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式。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根據前期調查結果和自愿參加的原則,選取河南某民辦高校17級120名本科學生(兩個自然班級,每個班級60名學生)。其中,A班作為實驗組,B班作為對照組。(二)工具。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該量表共90個項目,10個分量表: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其他。采用5級評分:1=從無,2=輕度,3=中度,4=相當重,5=嚴重。自編被試自陳問卷,用于調查被試對綜合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以及自己成長變化的自我評估,共10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制。(三)研究過程。前測。干預前,對A、B班被試使用癥狀自評量表進行評估,統一施測。A班學生閱讀契約書并簽字保證。過程。對A班進行理論授課和團體輔導,單雙周輪流進行;對B班進行理論授課,僅在單周進行。理論授課和團體輔導各8個單元,每單元一個主題,2個小時。理論授課按照教學計劃進行,授課主題和內容設計見表1;團體輔導按照熱身活動-主題活動-結束活動-家庭作業的階段進行,具體安排見表2。后測。干預結束后,使用癥狀自評量表對所有被試進行評估;使用單元反饋表對A班被試進行評估。

二、結果

(一)干預前后測的組間差異比較從表。3可知,干預前,實驗組和對照組被試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各因子均差異不顯著,可視為同質被試。干預后,實驗組被試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二)干預效果的自評反饋。綜合實踐教學的結果整體是令被試滿意的,且取得了較好的實際效果。自陳問卷的10個項目中,平均等級分別為4.00、4.28、4.06、3.72、3.94、4.06、4.61、3.72、4.67、3.94。在4~5之間的為6項,3~4之間的為4項,表明實驗組被試經過干預,對自我的表現和發展效果是肯定的。

三、討論

根據研究結果分析,綜合實踐教學模式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以合作學習為出發點,實現了個體自我對經驗的反思,在主我與客我互動中自我覺察感悟,為大學生提供了心理問題的解決策略,樂觀高效學習生活的技巧,并內化成自己的行為習慣,形成堅強的意志和完善的人格,對于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升不單純是依靠知識講授或道德說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去經歷積累,基于自己的生活經驗建構自己的心理品質。綜合實踐教學模式把團體輔導進入課堂,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積極性,活動中多觀察、多思考、多表達、多操作、多體驗、多交流,進而提高了學習效果;通過集思廣益、彼此啟發、群策群力,共同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符合教育心理的合作學習和創新學習趨向,寓教于樂的方式更易鞏固學習效果;營造了溝通交流、溫暖溫馨的氛圍,促進成員之間深入、全面了解,及時發現潛在心理危機事件,有效發揮了心理咨詢功能;在積極情緒培養、理性認知壓力、增進人際溝通、自我價值獲取、人格品質形成等方面,團體輔導發揮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綜合教育功能。

綜合實踐教學采用積極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展開具體活動,注意焦點從心理創傷人群走向大眾健康群體,廣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但是本研究的被試樣本較少,僅僅選擇一個自然班級,雖然有顯著干預效果,但是外部效度不高,科學性受到影響。在未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中,會根據大一學生的心理測評結果針對性地設置干預方案,培養輔導員和班主任老師的團體輔導技巧,納入團體輔導師序列;軍訓期間嘗試開展適應團體輔導,促進新生盡快融入校園;學生干部培養工作中開啟團體心理輔導活動,重視榜樣資源的潛移默化功能。多管齊下,實現消極矯治性教育模式向積極預防性、發展性教育模式轉變,真正實現心理工作以“預防為主,矯治為輔”的發展目的。2017年1月,國家22個部委聯合發文《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其中有兩個基本目標:2020年,全民心理健康意識明顯提高;2030年,全民心理健康素質明顯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普及和綜合實踐教學的積極實施,是對指導意見目標的執行和實施,對于大學生可以有效預防心理疾病,維護心理健康,提升心理素質,促進心理和諧。

參考文獻:

[1]肖瀟,徐思師.朋輩團體輔導:高校心理委員隊伍建設新形式探索[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1(7):109-110.

[2]魯穎,岑國楨.團體輔導與心理活動課的效果簡析—心理健康教育兩種常用形式的一項比較研究[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教育版),2002,31(9):91-96.

作者:姚恩菊 單位:鄭州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