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學模式改革研究
時間:2022-04-27 09:31:42
導語:高校教學模式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些年高校不斷擴招,專業班級人數不斷提升,但國內大部分高校教學模式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專業教師只負責專業課的授課,生活及學習成績等由輔導員統抓,設置班主任輔助輔導員工作”的教學模式。針對當下高校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與不足,提出建立新的教學模式——輔導員負責學生的生活指導,專業教師負責學生的學習指導。以每個專業教師及其授課學生為一個團隊,讓學生從進入校園起就開始接觸、了解所學專業,促進上下屆學生之間的溝通,這有助于學生專業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高校;教學模式;創新能力
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我國高校在校生及畢業生人數迅猛增加。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國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大中型跨國企業的發展,使得這種高層次人才在世界范圍內的競爭日趨激烈。高校是培養高等人才的重要場所,而現今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卻處于尷尬的地位——原有的教學體制存在多方面的弊端,導致大多數畢業生在社會上缺乏競爭力。如今評價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重點是學生專業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高校教學制度的改革勢在必行。
一、高校教學模式現狀分析
隨著高校的擴招,各高校原有的教學模式已遠不能滿足其教育管理的需求,高校教育亦不再是精英教育,大有變成平民教育的趨勢。曾經物以稀為貴的“香餑餑”,如今變成了量產的復刻版[1]。當今我國高校普遍實行班級教學制,課堂教學是最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在該種模式下,教學活動以教師為核心,圍繞教師傳授知識展開,以單一的“教材—教師—教室—成績評定”教學結構存在。教師授課僅僅圍繞教案及課本進行,大都是照本宣科,與學生缺少互動,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培養出的畢業生創新能力不足。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與學生是“制度性”的主客關系,這不僅不能對高校本就已達飽和狀態的現有資源進行合理分配,也無法達到極力發掘學生潛力的初衷。這對培養優秀人才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學生畢業后各種問題接踵而至。例如,工程行業的管理是動態的管理,現有教學模式下的傳統高校畢業生,在剛剛進入工程行業時,往往都是生搬硬套書本知識,缺乏動態思維及自主創新能力?,F筆者結合本?,F狀,深入分析高校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一)學生學習主動性缺乏。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學生進入大學后,前期“灌輸式”學習的弊端便顯露無遺。學生對以前他人督促性學習有著極大的依賴性。養成的陋習非一朝一夕能改,而在原有的大學教學模式下,學生無法快速適應學習方式的巨大變化——由他人督促變為自主學習,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時缺乏該有的主動性。大學新生入學初期的不適應,加上無人敦促指導,長此以往,他們便無法跟上教學進度,更會增加學習惰性,造成惡性循環。大一、大二基礎課的拖沓,會影響他們專業課的學習。(二)學生特長不易發揮。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個性是一種由體力、智力、思想感情、意志、性格、情緒等熔成最復雜的合金,不了解這就談不上教育。”營造一個個性得以自由發展的寬松氛圍,是開發人類創造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對學生們的了解甚少,除上課見面外,幾乎沒有交流,公共課教師更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很難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剛入學的新生目標不明確,交際圈窄,接觸的基本為同級學生,即便有些學生有獨特的想法,也無處施展。此時,如果教師不了解學生的情況,無法解其惑、指其路,很可能會錯過學生本人未曾被發掘的特長,以致最后造成極大的人才浪費。古人有云:“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比缛魺o法發掘學生的潛力及特長,則無法因材施教,這對培養高品質人才大為不利。(三)學生學習的盲目性。受中學時期學習方法的影響,很多剛入學的大學生不適應高校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找到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加上高校按專業招生的政策,使得部分新生在選擇專業時較為盲目,少有經驗豐富的人引領,他們對專業的基礎知識概況和技能的基本要求不甚了解,更談不上對專業的整體認識。這導致學生對建立一個專業知識結構的重要性認識不清,學習帶有極大的盲目性。多數學生在填報志愿時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入學前對專業知之甚少,不知道本專業的開設背景及就業前景?,F如今,大部分的高校都實行學分制,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充分發掘自己的興趣及特長,發揮主觀能動性,為自己量身定制學習方案。倘若學生只是為了不掛科、為了拿畢業證而學習,這就違背了我國高等教育建設的初衷,學生即使畢業了也難以融入社會。(四)授課的專業教師與學生溝通少。在大學課堂上,教師的授課方式與高中不盡相同,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也不相同。大學授課,教學進度快,科目種類多,尤其是在大班制課堂里,授課教師不能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及掌握情況,大部分學生課上課下都難以向教師反饋自己的問題,他們只能考試前突擊復習。在傳統的教學制度下,學生在遇到學習內容難度較大又無法及時得到答疑解惑時,可能會產生厭倦棄學的心理。在沒有辦法及時解決和調整心理的情況下,這對他們后續的學習有相當大的影響。(五)學生發展方向模糊學生發展方向模糊,對就業認識不清。在相對自由的大學環境中,合理的規劃是必要的。一份“大學生對未來發展方向”的調查問卷顯示,絕大部分的學生對自己僅有初步的了解,尚不能合理且有效地支配自己的時間,他們中有很多人不滿意現狀卻又想不出辦法改變它。在未來的發展上,部分學生因缺乏與教師、前輩的溝通,沒有專業的師長指導,自己也沒有足夠的知識及經驗去對專業前景做出判斷,這些都導致學生對專業認識不清,未來的職業規劃更無從談起。在此情況下,大部分學生心里想得最多的就是進國企、考研、考公務員,然而這三條道路并不適合每一位學生。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進入大四才開始考慮工作的問題,由于不能很好地認清當前的就業形勢,很多學生就業時毫無頭緒,盲目選擇,這部分學生即使就業后也不能很好地適應新崗位。(六)教師缺乏責任感。在實踐中表現出來的責任感是來自于意識形態方面的責任感。一名富有責任感的教師會在枯燥的教學工作中創造出有意義的教學內容來,從而活躍課堂的氛圍[2]。然而,學校的教學制度對教師的責任感有極大的影響。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學體制是“為了教學而教學”,教學目的是保證考試通過率、保證畢業率、保證就業率,教師也就變成了“為了講課而講課”。在現有教育制度下,教師因缺乏與學生的溝通,沒有能根據學生的需求對自己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進行逐步更改,在教學上缺乏責任感。更有甚者,教案及教學方法幾十年如一日,與社會新技術發展脫節,學生接受認知度較差,這更加放大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
二、新的教學模式及其優點
(一)新型教學模式。筆者就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種種弊端,結合當下社會現狀,提出了下述的新型教學模式,作為針對問題的解決辦法。新型教學模式為“教師+團隊”的模式,即一個專業教師帶一個學生團隊。團隊內每年納入新生后,由團隊內高年級學生帶領他們熟悉適應校園環境,了解校內生活情況、學習情況等,傳授學習經驗并提前做好職業規劃。該名教師負責所帶學生的整個大學學習及生活情況。團隊內學生合作學習。團隊成員可以包含但不限于在校生,亦可與本專業優秀畢業生保持一定的聯系,讓學生在校期間能夠實時了解專業在社會的現狀,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該教學模式在研究生教學模式下進一步拓展,注重正確把握“講、說、論、授”,將其四者合理結合。這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完成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四種狀態的轉變,讓學生到畢業時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及工作崗位。(二)新型教學模式的優點。在學生原有學習模式的基礎上,將個體學習與交往學習結合起來,將教學知識與他人經驗結合起來,同時普遍注意學習的反饋和強化,注意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具體的參與中,在教學活動中把被動的學習變為自發的、主動的學習;有效增強學習的合理性和樂趣,減少教學的盲目性,在合理利用已有資源的同時,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1.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在一個團隊里,學生共榮辱、共悲喜,有一個相伴四年的教師引導,一群像家人的同學及學長互相照顧。課業上的問題即便帶隊教師無法及時解決,還有高年級成員能幫忙解其惑。這改變了學生單純地、被動接受知識的現狀,建立了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了多個獲取知識的渠道。這在幫助學生接受新知識的同時,又讓他們形成一種對知識主動探索的能力。已步入工作崗位的學長,還可以將工作中的趣事及經驗分享給在校生,讓在校生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初入社會時亦可有的放矢,少走彎路,事半功倍。2.可以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及生活問題。在該模式下教師對自己的學生足夠熟悉,這方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團隊內學生彼此熟悉,這能避免因拘束而沉默導致問題無法解決的情況。除上述優點外,其還能大大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除了專業技術能力外,學生一項重要的技能便是溝通。良好的溝通是成功的一半。3.學生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特長。新教學模式彌補了原教學模式簡單劃一的弊端,能有效根據每個學生的差異,對其進行培養。在合作式的交流學習中學生能取長補短,按自身的需求進行學習。師生互動更利于學生自身特長的發揮。當今社會需要一專多能的人才,這就對在校大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前提下,要著重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讓自己在畢業進入社會時,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特長,展現自己的優勢,使自己快速成為社會需要的“高品質”人才。4.學生對自己專業及發展方向有更好的認識。新教學模式不僅有正常的課程學習,還有團隊內專業教師及前輩用自己的理論知識以及實踐經驗,有計劃地組織、引導學生學習。在這種引導下,學生能夠主動去汲取所需知識,并融合所學,有效認識自己所學的專業,匹配自己所需,調整自己的心態并做出最合適的選擇,在校時就提前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入職后不迷茫。四年大學生涯如同一場旅途,要有明確的目標及方向,沿途跋涉,方能到達彼岸。如若不然,定會南轅北轍,適得其反。5.學生的就業信息來源更廣。在對自身能力發展有清晰的認識、主動學習能力顯著提高、專業認識更為透徹的情況下,學生會對自己有更為明確的認識。學生在校期間有良好的職業規劃,在就業時才會有良好的分析判斷和決策能力,在社會實踐時,才會有一定的適應能力、較為準確的預測能力和決斷能力;在面對社會競爭時,才能體現自己的專業知識素養,對招聘單位的選人標準、用人單位招聘崗位的崗位知識等信息也能及時了解。在新教學模式下,“小團隊”內經驗豐富的學長可以幫助新生篩選信息,讓他們更好地選擇就業[3]。6.提高教師的責任感。在新模式下,教師在融入學生集體后,能充分認識和了解自己的學生,了解學生內心的想法,聆聽學生的心聲,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這個團隊中,教師也能根據其他畢業生的經驗信息,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優化自己的教學教案[4],施教方法與教學內容與時俱進,與新時期畢業設計選題要求相契合[5]。教師在授課的同時,會對自身的工作產生危機感,這能促使教師不斷提高自己,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這樣教師不僅履行了其職責,更加強了自己的責任感。(三)高校教學迎來高校教學迎來“共享時代”。筆者提出的嶄新教學模式,符合當今“共享社會”的理念。團隊內,知識共享,經驗共享,資源共享,人脈共享。在信息時代的今天,這種共享能讓教學延續下去,讓知識傳承下去,這打破了傳統的教學壁壘,完善了高校人才培養機制,能讓高校為社會更快、更好地培養高層次人才,讓人才成為“共享時代”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三、結語
教育是一個民族的未來,是一個國家真正希望之所在。目前,在我國教育經費投入有限,教育發展水平不均衡的情況下,高校教學模式改革是培養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的重中之重。本文就該觀點對原有模式進行分析后,提出的新型教學模式。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可以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術氛圍,能更有效地提高專業創新實踐能力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文志杰.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思考[J].文教資料,2011(20):150-152.
[2]王偉芳.成果導向教育范式下教師主體價值分析[J].大學教育,2017(8):169-171.
[3]管海偉,楊雙春,岳慶友,劉娟,付春.大學生創業就業發展[J].大學教育,2017(4):163-164.
[4]杜勝男,王衛強,范影.高校賽級微課“活性污泥法概述”設計與制作[J].黑龍江教育(高校研究與評估),2018(5):42-43.
[5]范影,鄭平,米俊峰,王昆,李小玲.基于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導向的多元化畢業設計模式研究[J].大學教育,2017(8):158-159.
作者:李曉旭 夏雨萍 杜勝男 范 影 李小玲 單位:遼寧石油化工大學能源工程系
- 上一篇:電類立體化教學模式研究
- 下一篇:會計實務實訓教學方法探析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