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構造課程在線教學培養模式研究
時間:2022-04-15 11:33:20
導語:汽車構造課程在線教學培養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政策實施,職業教育“走出去”越發顯得急迫,我們職業院校需努力探索職業教育走出國門的途徑和方法。目前贊比亞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分院已經開展了教學,但是,從“走出去”的情況看,在立得住、獲認可等方面還是需要繼續努力,基于當地國家教育水平不高,所以急需國內職業教育資源“走出去”,而開展在線教學能為職業教育發展開辟更大空間,也給職業教育發展帶來機遇,因此相關人員應該發揮先導性和引領性作用,探索在線教學培養模式的研究并實踐。
關鍵詞:在線教學;研究;實踐;資源
伴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迅猛發展,網絡教學手段及多媒體技術在高等職業院校中應用越來越多,大量的在線課程及學習平臺在中國高速發展,拓寬了教學時空,豐富了教學手段,增強了對學生及社會學習著的吸引力,使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得到了極大的增強,使更多所謂學者得到了受益,對課程起到了巨大的改革的作用,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機會。在線開放課程教師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本課程的具體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所必需經歷的重要一步,基于崗位技能要求,為推進中贊教學融合互通,《汽車構造》課程采用在線課程教學模式,對課程教學的理念進行了更新和進一步的完善,課程的教學資源進一步的構建,最終呈現的教學內容就是為贊比亞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學院的學生提一個更高效的學習空間,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手段,也提供給學校一個過程管理與分析的途徑,進一步提高了贊比亞及社會學者的學習質量與效果。
1線上教學模式構建
1.1課程設置。汽車構造課程是贊比亞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學院的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課程內容安排保證了專業所需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汽車各系統零部件識別和基本拆裝技能。同時體現了專業特點,使學生將汽車結構基礎知識與汽車電控知識結合起來,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可以自主檢索汽車總成及相關零部件的組成、原理作用等資源;自主探究新技術、新知識,提高學生與人合作的團隊工作能力;提升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能力;尤其注意生產安全與環保保護。學院和豐田及大眾等眾多知名品牌合作,借助其汽車售后服務的資源,與企業技術人員合作共同開發汽車構造課程。整個學習領域由十六個學習單元組成。學習單元的設計主要考慮以下因素:①以學生為本,針對學生設計學習內容:依據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來組織教學、設計教學,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因材施教,注重提升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自主完成工作的能力。②采用開放性的教學方法來設計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及職業素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實踐的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實施教學的根本。在線課程實踐部分如發動機曲柄連桿機構拆裝、發動機配氣機構拆裝、手動變速器拆裝、更換減震器、拉維娜式自動變速器拆裝、辛普森式自動變速器的拆裝等依靠微課視頻、虛擬仿真及企業直播展開。③針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可以考慮由簡入繁,從單一到綜合的方法來設計學習項目的綜合排序。課程的內容圍繞著汽車各專業所必備的汽車結構的基礎知識,汽車總成零部件的拆裝技能進行安排。凸顯了專業特點,將學生把汽車結構基礎知識與汽車零配件管理、汽車保險等課程結合起來,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滲透項目教學的思想,課堂注重設疑,以引導學生對于現象的本質的思考,以保證對于知識學習的透徹明了。本課程主要講授汽車結構知識,包括汽車發動機、底盤、新能源汽車技術、汽車車身及電氣系統等內容,使學生對汽車有個基本的了解與認識,學習汽車結構的基礎性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掌握汽車總成及零部件拆裝的常規方法,認識相關零部件和結構,課程內容學習需配合大量的圖片、動畫、視頻及微課等,較適合線上教學,且贊比亞與中國教學交流、輔助授課通過線上教學更為便捷,打破地域困難,因此汽車構造課程選用在線教學的培養模式。1.2線上教學平臺的選用。為了使教育信息化得以展開,各種互聯網的學習平臺應時而生,學習者的學習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改變,眾多的學習平臺中的云課堂被廣大學者應用。云課堂學習平臺是在互聯網環境下,利用智能移動設備端進行課內與課外即時反饋的教學活動的服務平臺。利用云課堂平臺,在該平臺上教師可以創建班級,并且向學生推送課程PPT、課程視頻、文檔、課程等相關資源,這些資源都是該課程教師利用學校教學發動機及底盤等相關實訓設備,通過信息檢索自主編輯、錄制。資源更新的更快,覆蓋的更全、更加注重實用性。學生通過手機、電腦就可以靈活的自主的進行學習,并在課堂內和課堂外都可以進行提問、練習、討論等互動性的活動,從而實現了更全面的過程性評價和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云課堂可以通過電腦進行登錄,也可在iPad、手機上進行APP登錄,云課堂平臺具有創建班級及進行學生管理、動畫視頻等學習資源的推送的功能、還可以開展教學活動,包括課堂簽到、問卷調查、隨機提問、課堂測試、頭腦風暴、課堂作業、課后答疑等。平臺操作較為簡便,并且受時間影響較小,受中國與贊比亞的空間限制較小,“一帶一路”背景下贊比亞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學院的汽車構造課程更容易得到推廣應用。1.3線上資源的構建。汽車構造課程線上資源都是該課程教師利用學校教學發動機及底盤等相關實訓設備錄制了微課。還與軟件公司共同制作了大量零部件3D動畫、視頻,編寫了電子實訓手冊,自主研發了闖關游戲,推薦了相關APP,課程資源與企業員工職業要求更貼近、更全面。圖1為教學資源圖。1.4教學模式的設計利用云課堂進行的線上教學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課前自主學習階段主要通過平臺資源開展線上自學;課中通過云課堂完成線上互動式學習;課后補充拓展學習階段以平臺線上完成課后作業及拓展任務為主。平臺線上各學習階段各任務完成情況都有據可查可評。
2線上教學在《分析盤式制動器》的具體應用為例進行進一步說明
2.1課前自主學習。課程開始前,教師在云平臺推送項目教學任務書及維修手冊,學生在云課堂上查看任務書并查看維修手冊,了解了本次課的學習任務:哪些車型使用了盤式制動器?哪些車型使用了鼓式制動器?學生查閱相關資料,通過云課堂上的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構建小組進行分組討論,學生通過云課堂的答疑區與教師或其他同學交流互動。教師可隨時查看每位同學學習的進度。2.2課中研討學習。課中學習包括課程導入、理論探究、虛擬仿真訓練、闖關游戲練習、在線測試五個方面。2.2.1課程導入。本次課程的導入是學生按小組利用PPT展現匯報課前學習探討情況:各類車型選擇了什么形式的制動器。2.2.2理論探究。理論探究通過直播進行,創設真實工作情境。針對盤式制動器中制動盤的分類,小組成員完成“假如你是設計師”的游戲,為不同配置的汽車選配盤式制動器,并進行討論,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最后教師根據討論情況進行點評。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2.2.3仿真訓練訓練。由于盤式制動器結構復雜,實踐出真知,實訓操作的開展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由于汽車構造課程知識點較多、內容較雜,實訓安排不能都覆蓋全面,且有些操作在不熟練的情況下威脅人身安全。因此我們自主設計了虛擬仿真軟件,盤式制動器拆裝這一知識點就是采用虛擬仿真軟件,學生進入虛擬車間,按照職業要求正確的選擇及使用專用工具進行拆裝訓練,通過旋轉及拖拽制動塊、制動活塞、卡簧、排氣螺栓等零件到制動鉗支架內,使學生能夠正確的選用維修工具及進一步掌握各零件相對位置關系,規范拆裝流程,可以達到一定的實操訓練效果,且虛擬車間的視角加入生產環境5S管理、產品標準、工作流程、工作結果,更加貼近企業真實工作場景,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從而解決本知識點的教學難點。2.2.4闖關游戲練習。贊比亞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學院針對汽車構造課程自主研發了闖關游戲,學生通過手機端就可以在線完成游戲操作,闖關游戲包括16個大關卡,內容覆蓋整車及發動機總成認知、曲柄連桿機構拆、配氣機構拆裝、發動機電控系統認知、手動變速器拆裝認知、自動變速器拆裝認知、行駛、轉向及制動系統認知、電氣系統認知等,本節課游戲關卡為轉向及制動系統認知,內容圍繞著工具選用,制動盤分類及盤式制動器零件安裝展開,選擇正確加10分,選擇錯誤扣5分,通過游戲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職業技能,也培養了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2.5在線測試。分析盤式制動器這次課程結束后,在云課堂關于盤式制動器的在線測試,進而考察了學生對盤式制動器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云課堂可以對本次測試自動評分,還可以對測試結果進行分析,教師較為全面的了解學生對盤式制動器知識點的掌握的程度,并對學生掌握薄弱的部分進行加強鞏固。2.3考核評價。線上教學的考核評價較為全面,可以通過搶答、拓展作業完成情況、仿真訓練得分、闖關游戲等級等體現過程學習狀態,形成平時成績。平臺的期末考核作為期末成績,進而得出汽車構造課程的最終成績。
3線上教學效果分析
以云課堂為平臺進行汽車構造課程的線上教學,該平臺為學生及廣大汽車愛好學習者提供了可以學習的空間和互動的空間。線上可以推送企業資源,學生可以學習掌握汽車構造課程的所對應的應具備的職業知識及職業技能,更好的與崗位對接。汽車構造課程通過云課堂平臺拓展了學習的時間及空間,特別是有效地解決了在教學交流中中國與贊比亞兩國的空間難題,突破了傳統教學中的難題。
參考文獻:
[1]黃榮懷.信息技術與教育[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
[2]章國英,等.多媒體校園教學網的環境及其建設[J].電化教育研究,2000,91(11):32-34.
[3]李春輝,張木,孫華飛,閆桂峰.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實踐與探索[J].教育進展,2020,10(15):754-760.
作者:張鶴飛 單位:長春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化學史融入物理化學課堂教學分析
- 下一篇:“線下融合線上”教學模式設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