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構成課程教學研究
時間:2022-06-03 04:50:49
導語:藝術設計構成課程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傳統設計構成課程教學中存在的缺失
設計構成課程自上世紀70年代末傳入我國以來,各院?;狙永m先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后立體構成的分課程、分階段的教學模式。此種教學模式對于學生深入學習單個模塊具有相對較好的作用,但是對于模塊與模塊之間的聯系和銜接關系的研究不夠,使學生對于三大構成之間關系的理解相對孤立,不能形成系統理論。課程與課程之間缺少延續性,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缺乏必要的遞進性[2]。如學生在學習色彩構成時很難熟練運用到平面構成課程中所學習的知識點,只注重色彩的關系,而忽略色彩對畫面的分割關系研究。同樣在立體構成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更多側重于對三維形態的空間表現形式的訓練及對相關材料特性的探索,而對于形態從二維到三維的轉換過程卻講述較少,忽略了平面構成課程中二維形態的三維表現,更不用說立體構成中色彩關系的表現了。點、線、面、色彩及構成規律作為設計構成共性因素在三大構成的課程教學中不斷地轉換與運用,對于建立系統的、科學的構成課程體系有重要作用。傳統的分課程、分階段的教學模式很難達到設計構成課程所要求的教學目標,嚴重影響了學生在后期專業設計時從形態、色彩、空間關系等方面分析和設計作品。源自包豪斯構成教學體系的設計構成課程在我國各院校藝術設計及其相關專業一直開設,但在教學中很少結合我國藝術設計教育實際,一味機械式地模仿西方的教學模式,過多地關注作品精細程度而忽略了構成教學的本質即設計創新,更談不上關注傳統文化元素的精髓在設計構成教學中的運用。如中國彩陶文化中幾何魚紋、饕餮紋的設計與使用都可以與平面構成的構成元素和構成形式相結合[3]。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在吸取西方構成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將實際的構成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相結合,在兩者的融會貫通中創新設計構成教學模式。設計構成課程教學扮演著從傳統臨摹思維方式向創意設計思維方式轉換的角色,是藝術設計專業從設計繪畫基礎到設計實踐創作的一門過渡性課程。傳統教學方式很難較好地與后期設計課程進行有效的鏈接和延伸,容易讓學生形成為學習構成而學習構成的思維邏輯,忽略了設計構成與后續設計實踐課程之間的內在關聯。因此,在設計構成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處理好基礎構成理論與設計實踐之間的有效過渡和鏈接,是設計構成課程要完成的重要教學任務。
2藝術設計專業設計構成課程教學的探索
隨著藝術設計教育教學的不斷發展,其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不斷更新。設計構成課程的教學同樣如此,需要不斷地更新教學方法,使之與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相適應。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就設計構成課程的教學,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2.1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構建設計構成基礎課程間的整合與鏈接
針對傳統的“三大構成”基礎教學中所帶來的一些問題,教師應該在設計構成教學中提倡一種開放式的、綜合性的教學模式和課程方式[4]。在教學過程中,按照整體布局、靈活運用的方式,打破課程間的壁壘,把“設計構成”整合為二維構成設計與三維構成設計。二維構成設計主要學習點、線、面在二維空間的表現形態及構成規律,并通過對色彩、肌理、材質的探索來尋求最終的表現效果,使學生掌握構成要素、色彩、材質、肌理在構成規律下的應用方式并最終為專業設計服務;三維構成設計以特定的材料、視覺為基礎,以力學為依據,將構成元素按照某種構成原理合理分布在特定的空間內,達到創造特定空間為目的的訓練。二維構成設計與三維構成設計并不是各自獨立的兩門課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授相關課程中認真研究兩門課程之間的內在延續關系,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會構成元素在二維和三維之間的轉換關系,并以此為基礎,將構成要素、色彩、材質有效地融入到構成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三維構成設計時能熟練運用二維構成設計法則及色彩規律,這樣,在完成各自課程教學任務的同時,既能分辨課程之間的區別,又能找到兩門課程之間的鏈接關系。如二維構成設計和三維構成設計都是以訓練學生抽象構成能力和形式美法則為目的,但是三維構成基礎則更多地側重于抽象形態的空間表現、材料的運用及力學關系。藝術設計專業屬于應用性專業,所學構成原理將為之后的設計實踐提供可操作的指導,因此在作業的設置中要體現學為所用的教學目的[5]。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構成教學過程中,合理地將設計構成基礎訓練和構成實踐訓練之間進行有效鏈接,構成基礎訓練主要研究構成元素的規律訓練,構成實踐訓練則主要去探索構成元素和規律在實際專業設計中的應用,使學生能夠在完成從設計基礎到設計實踐的轉換過程中體會到構成設計基礎課程的作用。傳統的構成作業訓練通常為構成元素在某種構成規律下的應用練習,如應用粗細不同線條來體現漸變構成規律訓練。這種無目的訓練方式只能讓學生為作業而作業,如果在線的構成教學訓練過程中,直接引用“鳥巢”這一大家較為熟悉的例子去給學生講解線的構成方式,并通過前期基礎訓練引導學生去探索線構成的實際應用規律,最終完成相應的線構成作品,相信學生定能較好地理解并完成相關構成作業。在從基礎訓練到實踐訓練的過程中,多引導學生在表現手法和完成方式上進行思維創新練習。創新思維是突破思維定式的思維方式,以打破慣性思維為特征,是以直觀、感性、想象為基礎的大膽的思維活動[6]。如二維構成設計的最終成果不一定是手繪作業,也可以是實物展示、視頻剪輯、電腦制作,甚至是資料收集分析。這樣更能開發和引導學生對于事物探索的積極性,從而擺脫單一、定式的思維模式,這正是設計構成課程所追求的教學效果與目標。
2.2加強實踐訓練,構建設計構成基礎課程與專業實踐課程之間的整合與鏈接
設計構成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設計思維及創新性設計意識,并最終為后期的專業設計實踐課程打下基礎。怎樣從設計基礎走向設計實踐?如何在設計構成教學中穿插專業設計知識,使學生了解設計構成的最終作用?這些問題則是設計構成基礎課程向專業設計實踐課程鏈接的關鍵。設計構成基礎課程與專業設計課程有著緊密的聯系,這兩大板塊如何進行及時、合理、有效的過渡和鏈接,需要在課程內容和課題訓練的設計中構建科學性、綜合性框架或體系[3]。以往的設計構成教學過程及教材都有相關章節講述設計構成在專業設計中的應用,卻很少闡述其中的運用規律及最終表現形式。由此,要求教師在設計構成的教學中應更多地設置與專業設計相關的主題性訓練,在講述完相關構成要素與構成規律之后及時地列舉實例,解釋此種構成要素或規律在實際專業設計中的運用,使學生一目了然。如在講述線元素構成設計時,列舉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種子圣殿”相關圖片,解釋其“線”構成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進而延伸到雅典奧林匹克建筑場館設計中的線構成,這樣就很容易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相關的構成知識及設計應用。
3結束語
設計構成類課程與課程之間的有效整合,設計構成基礎課程和設計實踐課程之間的有效鏈接,是當前設計構成課程教學改革的一種趨勢。畢竟設計構成教學不是最終目的,而是通過設計構成課程的學習,使學生達到創意性思維訓練,并為后期的專業實踐課程所應用。
作者:李穩工作單位:宿州學院美術學院
- 上一篇:農業經濟的發展現狀及思路
- 下一篇:高職商業簡報制作課程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