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03-17 08:19:30
導語: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是電子商務專業的專業和核心課程。隨著電子商務和物流業的快速發展,社會和企業對應用型和技能型物流人才教育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教學方法手段單一、實踐教學環節薄弱等問題,結合電子商務物流崗位的實際需求,對《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分析,提出注重能力培養的課程定位、針對崗位需要的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創新等舉措,提高了“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關鍵詞: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工作過程系統化;教學改革
2014年5月主席首次提出“新常態”概念;同年12月,又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表現、成因及發展方向進行了詳細分析,明確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新常態背景下的《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課程教學也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據中國交通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到2015年我國本科及其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約為40萬至50萬人,物流人才成為全國12種緊缺人才之一[1]。目前,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影響,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其中,物流是一種重要影響因素,特別是物流配送體系的影響[2-5]。這些問題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歸結于我國電子商務行業和物流行業對物流人才的缺乏。據我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相關統計,當前我國物流人才的需求已經達到600萬余人[6],而下一個5年內我國物流市場將會存在1000億左右的發展空間[7,8]。然而,我國電子商務和物流行業的專業人才還比較缺乏。在2013年,我國物流相關崗位招聘中應屆畢業生僅占4%[9],同期我國物流行業每年新增物流崗位卻是有130余萬,而每年我國物流專業畢業的學生僅有20萬人。電子商務物流人才的缺乏其實就是我國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的教育問題,最重要的就是物流專業的課程設置。本文將針對在傳統教學方法手段單一、實踐教學環節比較薄弱等問題,結合電子商務物流崗位的實際需求,從工作過程系統化角度,對《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分析,提出注重能力培養的課程定位、針對崗位需要的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創新等舉措,進一步提高“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課程”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一、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000年教育部批準了物流管理專業在北京物資學院的設立,各大高校從此也紛紛開始增設此專業,我國這才真正開始了物流管理的教學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發展至今已有16年,仍然處于探索完善階段。相比發達國家的物流教育,專業新,起步晚,教學經驗不足,專業熱門,知識理論更新速度快等都是我國物流管理專業建設和發展必須面臨的處境。
(一)培養目標短視化
教學培養目標短視化,進而導致課程定位不明確,應該是當前所有國內熱門專業的一個共同問題。即只注重企業當下對人才的要求,而忽視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綜合素質能力的訓練,是一種非常市場化的教學培養觀念。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理論和技術日新月異,有關方面的短視化教學無法跟上實際的需要。如當我們重點講授條碼技術的理論和使用時,國內外就已經興起了對RFID和EPC的研究熱潮了。因此培養目標不僅要結合市場要求,更要著眼于未來,根據物流人才層次結構進行教學。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經調查發現,許多高校在電子商務物流課程的設置上并不合理。其一是因為在制訂專業教學計劃時僅僅憑借教學經驗而缺乏充分的社會調研和分析,導致教學效果與社會要求脫節。其二是專業的培養目標模糊、不夠明確,有盲目設置課程的現象存在,課程結構不夠科學。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要求學生具備多方面的能力素養,因此課程結構要根據物流業的職業能力要素進行設置和實施。
(三)教材選擇不合理
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相關教材的選擇是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教材的版本眾多,各版本之間的內容也有所重復,所選案例陳舊,不能有效學習和研究當前熱門問題。雖然也有較為成熟和權威的教材,但大多只適用于理論教學。而用于指導實踐教學且由權威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十分匱乏。如關于倉儲管理、運輸管理、配送管理等實踐課程仍缺乏統一權威的指導書。據了解,各高校的實踐教材均由不同的指導老師根據自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結合自己的實踐教學經驗簡單編制而成。從教學效果來看,這些指導材料只能起到強化理論知識、穿插佐證的作用,由于其覆蓋面窄,實踐性弱,方法也較為簡單,對于學生真正了解和學習企業物流業務幫助不大,隨意性很強,使實踐教學原本存在的意義減弱。
(四)師資隊伍建設有待提高
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涉及到企業的采購、倉儲、生產、銷售、配送、運輸、報關等各個環節,知識面廣,實踐性強,這就對教師的學習經歷、專業背景、實踐經驗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許多高校由于相關專業建設較晚,物流管理專業教師的教齡較短,導致實踐教學經驗不足。而一些教齡較長的教師卻是由于物流管理相關專業建設的需要,由原來的管理、電子商務、運輸、經濟等專業轉崗任教,對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僅停留在理論階段,很難達到物流管理專業教師的教學效果。
(五)教學資源的匱乏
良好的教學效果離不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聯合運用。據調查目前實踐教學分為教學實驗和校企合作兩大形式。在教學實驗方面,目前各高校的實驗設備是阻礙實踐教學的一大障礙。從校企合作情況來看,目前情況也不樂觀。據了解,企業對于學校實習合作的期望值并不高,老師們很難聯系到較為穩定的校外實習企業。首先,企業認為學生人數多,經驗差,并不能帶來直接效益;其次,短期的到來反而會影響企業正常工作,對于這些實習生還要專門派人負責,增加企業額外的負擔;最后,甚至還要擔心商業機密的泄露,到最后留下來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二、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教學改革
(一)注重能力培養的課程定位
課程定位應體現以人為本、注重能力培養的教育思想。在強調基礎理論和知識系統學習的同時,還應強化管理手段和技術應用的訓練,激發學生的學習科研興趣和專業自豪感,按照物流管理的專業方向深入培養人才。樹立為科學研 究院校輸入科研力量的目標,體現出教學的前瞻性和科學性,努力培養進可占領科研前沿,退可從事物流管理與規劃設計工作的電子商務物流管理人才。一個清晰的培養目標是進行科學課程定位的基礎。人才培養目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見圖1):(1)技術目標,培養物流技術應用與操作人才;(2)管理目標,培養能對物流業務進行規劃與管理的人才;(3)綜合技能目標,培養具有能適應國際化要求、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較高的外語水平及計算機水平的物流人才。
(二)針對崗位需要的課程內容改革
在教材方面,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是一個不斷發展的行業,而其本身也與實務密切相關,因此教材的內容應該與時俱進,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要想培養出與當地物流發展情況相適應的人才,教材的編者就應該對當地企業的物流進行深入的了解,結合實際需求,編寫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學教材。在教師方面,盡量引進有堅實的專業知識,并且還應具有工作經驗的教師或“雙師型”人才;鼓勵專業教師到相關物流企業或部門參與實踐工作,積累實踐教學經驗;聘請校外物流企業的負責人來給學生上課,了解物流實務,便于實踐教學的進行。在課程設置方面,主要是采取與職業標準相契合的證書制,將證書所要求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融入到課堂中,間接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課程內容應與企業人才需求相結合,實現人才的區域訂單式培養;課程可與物流競賽、課堂辯論賽等比賽平行進行,提升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和專業素養。
(三)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創新
傳授的教學培養模式已無法適應當代社會的要求,學生除了需要掌握全面系統的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學科的知識外,還需要學會利用專業知識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現有的教學模式特別是實踐教學上,必須做出一些改變和創新。實踐教學主要分為校內實驗和校外實訓。校內實驗以教學軟件為主,利用學校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實驗室里的自動化立體倉庫、裝卸設施、RFID等物流設備及第三方物流、供應鏈管理、超市MIS管理系統等仿真模擬軟件,再現一個整體先進的現代物流運作流程。校外實訓則是對校內實驗教學的補充,真正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校內的物流實驗可以使學生快速了解物流設備和流程,便于學生自行設計物流系統和方案,培養學生對物流知識的應用和創新能力,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論教學盡量與實踐教學一體化。同時,教師還應建立有效的監督管理制度和考核機制,真正把教學改革落實到實處,將運用物流理論知識和一般規律解決實際問題作為考核的重點。
三、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
在教學中,教師應同時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虛擬現實技術、專題論壇等,注重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將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狀態轉變。“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是20世紀80年代由Breen和Krahake等人提出的。其主張是給學生分配各種各樣的學習任務,促使學生主動進入學習狀態,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組織者和指導者的角色,使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自行完成學習任務。案例教學法可以貫穿于整個課堂,針對課堂的教學內容,合理安排引導案例、課堂案例和課后案例;應用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Reality,VR)建立物流虛擬仿真實驗室。此技術可以構建現實中各類物流設施設備的三維場景,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物流的感性認識,還可以培養學生對物流系統進行設計和優化的綜合能力;自媒體在學生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了使教師更好地融入學生群體,提高教學效果,可以建立專題論壇使師生對本課程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和探討。四、結束語隨著各高校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就業競爭力越來越大,各用人單位招聘物流人才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提出現代物流業需要“口徑寬、基礎厚、應用性強、綜合能力高”的復合型人才。雖說師資隊伍的建設和招生的質量是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但教學有其特有的特點和規律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和研究。教學改革無非就是教學觀念和教學策略兩個方面的改革。因此對應市場需求,針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學問題,調整專業培養目標、完善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模式,切實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及實踐能力,已經成為高校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通過對《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課程的改革,明確了注重能力培養的課程定位,同時對的課程內容改革以及教學模式的創新等舉措,促使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也強化了本專業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進一步使得學生可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電子商務管理》課程。
作者:高偉 單位:四川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李詩珍,關高峰.應用型物流管理本科專業實踐教學現狀與改革研究[J].中國證券期貨,2013(05):251-252.
[2]慕艷平.應用型本科《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課程內容建設研究--以武漢商學院為例[J].電子商務,2016(09):71-72.
[3]劉碧楓.基于工作過程對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課程改革的探索[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6(04):182-183.
[4]喬華.“跨境電商”背景下電子商務專業《現代物流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5(19):65-66.
[5]王玉勤.電子商務物流管理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中外企業家,2014(04):221-222+226.[6]
- 上一篇: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研究論文10篇
- 下一篇:高職院校社交禮儀課程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