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分析
時間:2022-12-19 03:41:53
導語:旅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旅游英語課程作為專門用途英語,在高校中已開設多年,但存在許多問題與不足。本論文以ESP理論為依據,對旅游英語教學改革提出建議,包括:旅游英語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語言技能培養、教學方法等,旨在探求解決旅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旅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專業性強、英語能力高的應用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ESP理論;旅游英語;教學
一、引言
旅游英語課程是ESP(即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教學的一個分支,符合ESP教學的發展趨勢。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為他們儲備旅游行業知識的同時,培養用英語表述所學行業知識的能力和導游實踐中不同交際情景的口語交際能力。但是目前我國對旅游英語教學重視不夠,旅游英語課的師資力量還顯薄弱,教材缺乏實用性,教學內容上缺乏語言運用技能的訓練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教學設備落后,以及缺乏實踐教學環節等。這直接導致了雖然開設了一些旅游英語ESP課程,但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還是沒有顯著優勢可言。因此,對旅游英語人才培養的反思與更新已勢在必行。
二、ESP理論與旅游英語課程
ESP英語即專門用途英語,是指與某種特定的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學習者特定的目的和特定的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如旅游英語、商務英語等,其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在一定的工作環境中運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交際能力。Strevens(1988)的ESP定義更為詳盡,包括四個根本特點和兩個可變特點。其中四個根本特點是:需求上,課程設置必須滿足學習者的特定需求;內容上,與特定學科專業和職業相關;語言上,放在適合這些專業和職業的句法、詞匯和語篇上;與通用英語形成對照。同時,他還提出了兩個可變特點:可以只限于某一種語言技能的培養,如閱讀技能、口語交際技能等;可以根據任何一種教學法進行教學,如交際法等。旅游英語屬于專門用途英語,旅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旅游業,了解中西方文化,提高學生用英語表達旅游文化及旅游業相關事物的能力,培養學生綜合的英語交際能力。雖然這門課程已在高校開設多年,但教學效果不佳,培養的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競爭力不強。隨著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改革的推進,對作為ESP課程分支的旅游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相關研究迫在眉睫。筆者通過中國知網限定條件的高級檢索,共檢索出與旅游英語相關的有效論文118篇,其中發表在核心期刊的有91篇。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英語翻譯(楊萍等2012)、旅游英語信息化教學方法(劉峰2014)、旅游英語教材編寫方面等(李睿2013)。而從ESP視角研究旅游英語教學的核心期刊論文很少,只有4篇。相較之下,有關從ESP視角研究大學英語教學的核心期刊則有126篇。顯然,旅游英語的ESP研究欠缺?;诖?,本文從旅游英語教學現狀及問題著手,以ESP理論為依據,結合Strevens的四個根本特點和兩個可變特點以及教學環境建設方面,對旅游英語教學改革加以探討。
三、旅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目前的高校旅游英語教學中,存在著一些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在高校中,旅游英語通常是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的通識課,有本科生也有留學生,有低年級的也有高年級的學生。學生英語基礎不同,有的在大一或大二就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而有的學生英語基礎較差,沒有能力學習旅游英語課程。即使通過四級考試的學生,語言基礎也參差不齊。所以,旅游英語課程在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安排上都面臨著不同的需求,加之旅游英語教學要求與應用實踐密切聯系,也使得教師在課程教學中,面臨著諸多實踐教學難題。2.教師從業經驗不足。國內高校旅游英語教師的來源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基礎英語教師轉為旅游英語教師,他們有良好的英語基礎,具備基礎英語教學經驗,但缺少旅游相關理論與實踐;另一類旅游英語教師是旅游專業教師,當講授旅游英語課程時,他們的旅游理論與實踐水平較高,但缺少語言教學經驗。屬于前一類的教師在授課時,重點會偏移在語法、單詞等內容上,不能完全引導學生學習旅游專業知識;同樣,對于旅游專業教師來說,由于英語水平受限,卻在英語語言運用能力上不能滿足教學的要求,無法將專業方面的英文重要詞匯、特定表達方法、英文溝通技能和國際旅游市場形勢、前沿資訊等傳授給學生。3.教材選用和課程設置不能滿足要求。目前,旅游英語教材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一是教材選用存在著較大的盲目性和主觀隨意性;二是教材選用沒有充分考慮到語言和專業內容兩方面結合,難度控制不到位。沒有合適的教材選用,教師難以進行有效地教學實踐,而對于課程設置,旅游英語課程面臨著專業理論性強,實踐應用性不突出,或只注重語言基礎知識學習,忽略旅游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學習的問題。4.課內環境方面。教學設備落后,數字資源建設匱乏,學生缺乏交流演練環境。旅游英語的教學離不開先進的實驗室、語音室、模擬實訓基地等。而目前許多高校設備不足,不能滿足教學要求。即使有一些設備,其目的也主要為公共英語或英語專業學生使用,而對于旅游英語教學常常忽略。這就影響了學習的效果和教學質量。因此,要提高旅游英語教學水平,還必須加大投資,完善、更新教學設備,為學生創設良好的交流演練環境。5.課外環境方面。教學重教授,輕實踐,忽略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習旅游英語的學生而言,通過一段時間的書本知識理論的學習,急需在實踐中加以印證和提高。但是目前旅游英語教學重教授,輕實踐。教師往往忽略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和旅游技能的培訓。學生往往很少有機會可以到酒店、旅行社實習,或者去旅游景點進行實地模擬導游,現場講解等。而這卻是檢驗旅游英語教學效果很好的方法。由于學生缺乏鍛煉機會,因此,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實際應用能力薄弱,不能滿足社會需求。
四、ESP視角下的旅游英語教學改革探索
根據ESP理論,旅游英語作為專門用途英語,不同于通識大學英語相對重在培養學生的語言基本功(聽說讀寫)能力上,它強調英語教學與特定職業和交際目的相關聯,并融合成一種新的英語教學類型來滿足學習者的需求,培養學生的專業實際應用能力和專業的交際能力。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以ESP理論作為指導,探討旅游英語教學改革方法與策略。1.需求上,課程設置必須滿足學習者的特定需求。目前多數高校中選修旅游英語課程的學生,他們的英語已有一定基礎,但是跨文化意識和口語交際能力欠缺,學術性的旅游管理專業英語與他們特定的目的和需求關聯不大。如果專業詞匯過多,絕大多數學生都讀不懂。加上內容不符合需求,學生普遍學習興趣不高。因此,面向高校大學生的旅游英語課程應當重視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重研討而輕講授,培養他們對一些問題的深刻認識。課程設置要以滿足學生的需求為主,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并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以便他們將來從事涉外工作時更加游刃有余。2.內容上,與特定的旅游學科專業和旅游職業相關。旅游英語作為專門用途英語課程的分枝,其教學內容應當與旅游學科專業和旅游職業相關,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不僅專業程度比較高,而且在日后的應用中,能夠不斷地深化,教師也可以在自身的教學領域有一個較大的突破。旅游英語所涉及的內容、知識、技能等包括了旅游資源、酒店管理和服務、旅行社、旅游景點導游、旅游交通等旅游業相關內容,這些內容和知識都有很強的專業性。作為旅游英語課程的教師,應當明確基于語域培養英語應用能力的科學理念,使教學內容與旅游學科和旅游職業緊密相關。3.語言上,放在適合旅游學科專業和職業的句法、詞匯和語篇上。在旅游英語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地擴展旅游學科專業和職業的相關句法、詞匯和語篇,而且也要不斷培養學生新的知識,介紹最新國內外的旅游管理理念。例如,世界旅游組織提出的:生態旅游eco-tourism,可持續發展旅游sustainabletourism,氣候變化與旅游業climatechange&tourism等這些最新的管理理念,使學生緊跟行業發展,寬闊視野,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除了口頭訓練外,教師在安排寫作練習方面則應當突出旅游應用文的寫作。例如: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寫旅行日程、設計旅游宣傳冊等。4.與通用英語形成對照,把握好與旅游英語專業知識特殊性關系。在旅游英語教學中,教師既不要過于重視旅游專業理論而忽視了應用語言進行旅游服務這一根本培養目的,也不要過分強調語言應用的通用性,而忽略了和旅游行業相結合的專業特殊性。ESP教學應當針對大學生的英語學習特點,培養專業工作能力。相關調查也顯示,經過ESP教學培養的學生在未來的職業領域中,往往比只接受普通英語教學的大學生更加高效地從事各類交際活動。5.技能上,重視口語交際技能的培養。就旅游英語課程特點看,與閱讀技能相比,口語技能更重要。對于工作在旅游行業的人來說,每天都要跟外賓打交道,因此,學習旅游英語課程的學生除了要有過硬的英語閱讀技能,更需要具備較強的英語口語交際技能,能夠熟練運用英語與游客交談。在旅游中使用英語不僅僅是在旅游過程中,還包括旅游中涉及到的衣、食、住、行、購、娛、游等方面,旅游英語的口語很多都是在特定的場合下發生的,因此,教師可以圍繞介紹導游詞、迎送外賓、預定機票、預定酒店等旅游行業內容進行,使學生了解在旅游業中的語言習慣表達等,培養學生在這一服務領域綜合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提高口語交際水平。6.教學法上,采用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混合式教學法。ESP理論認為可以根據任何一種教學法進行教學,如交際法等。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混合式教學法顯現出了強大的優勢,這一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多渠道信息輸入和輸出的教學模式。其基本特征是線上線下教學有機結合,交流互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學習資源豐富優質(楊芳等2017)。線上教學部分的主要活動可以包括:觀看國家地理記錄片、BBC記錄片、了解世界各地著名景點、收聽一些大型的新聞網站如BBC、VOA等的新聞廣播,其目的在于多元化輸入英語語言文化知識;課堂教學部分的活動包括:面對面話題討論、角色扮演、模擬對話或文化專題講演。在課堂上創建與現實社會類似的情境,能夠更加生動地表現教學內容。
五、結語
綜上所述,旅游行業的快速發展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必然,作為我國經濟支柱的一大產業,其重要性也是可知的。因此,為了能夠不斷促進我國對外旅游行業的發展,我們就要加大對學生旅游英語交際能力培養的力度,結合ESP教學理念,采用靈活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使其明確旅游英語的重要性,同時還要加強學生對我國歷史文化以及其他國家的歷史文化掌握,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只有這樣我們培養出來的旅游人才才能夠真正滿足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Strevens,P.ESPaftertwentyyears:Are-appraisal[A].InM.Tickoo(ed.).ESP:StateoftheArt[C].SEAMEORegionalLan-guageCentre,1988.
[2]蔣艷,馬武林.新世紀大學英語后續課程設置研究(二)[J].外語電化教學,2013,(7).
[3]李東芳.大學旅游英語課堂教學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2,(12).
[4]楊芳,魏興,張文霞.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探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7,(2).
作者:張昀 單位:浙江大學
- 上一篇:高校舞蹈課程教學思考
- 下一篇:鋼結構課程教學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