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知識與小學課堂教學結合作用
時間:2022-09-28 11:21:25
導語:心理學知識與小學課堂教學結合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2年,鄭思奮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書出版,一時之間成為當時熾手可熱的話題廣流傳,該書不僅單純傳遞家庭教育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意義的信號,更是在反應教學手段應該與時俱進這個事實。“起跑線”為一段路程中的起點,不在起跑線上掉隊讓我們把注意力也投入進小學階段。十幾年過去了,在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的今天,作為老師應該涉獵更加廣泛的知識,嘗試將心理學知識應用在教學上,用新型的、有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們更快接受。
一、心理學知識在課堂中的應用
(一)“尊重”———我們來做好朋友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老師往往扮演著一個嚴格、不平易近人的角色;很多人因為出于對某位老師的恐懼進而轉移到該課堂之上,導致該課程接收知識效果不明顯,而這種現象在小學課堂中存在較廣;新課改要求老師由課堂的領導者轉變為課堂的引導者,一方面放手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另一方面也是在學生的心中營造師生平等的情感氛圍。老師和學生成為好朋友,遇到問題一起思考共同解決,雙方共同進步,學生也能在很好的、毫無壓力的環境狀態下學習。心理學中,“尊重”是指在價值、尊嚴、人格等方面保持平等,應用在小學課堂之中還體現在老師平等、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有了輕松、舒緩的心理狀態和學習環境的保障,小學生才能加深自己的學習興趣。
(二)“自信”———我來做小老師
小學生現在年紀尚小,處于對周邊事物存在好奇心理的狀態;面對周遭有意思的人或事,他們會不自覺地進行模仿;另外,這個年紀的小孩子大都活潑開朗,他們敢于嘗試,還沒有生理、心理上怕別人“笑話”的想法;因此可以利用這一點,給學生們“綻放自我”的舞臺。課堂上提供舞臺,要想小學生主動走上去,還需要讓他們學會“自信”。我曾去旁聽過珠海市立才小學二年級的語文課,老師在自己講授完新的字詞之后讓同學們反復練習,而后老師在講臺上說“誰來做小老師”,講臺下的同學們齊刷刷舉起右手,大聲而又整齊地喊道“我來做小老師”,我驚詫于同學們的積極性,這與我現在所處的大學課堂的完全不同的。我帶著疑問靜靜看著被老師選中的學生信心滿滿地走上講臺,拿起長長的教棍,指著投影出來的字詞帶領其他同學念,有模有樣。帶領學生們讀完字詞,我料想著這位同學也該下來了,她又在上面說到“誰有問題”,幾個同學大聲依舊整齊地舉手“我有問題”,一個女生站起來說“你讀的非常洪亮,而且沒有錯誤”,又有人舉手,是來自不同方面的夸贊;看到這里我突然明白這些小學生為何敢去嘗試,付諸積極。課后,我與老師進行交流,老師說道,之前這種方式在課堂上還是很難進行的,孩子們會害羞、會緊張,他們擔心自己出錯,于是我指一位同學上臺嘗試,她發揮得很好,每一個在臺下的同學都給予很大的表揚,通過鼓勵他們獲得自信,我意識到這點之后會經常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給予學生自信?!拔襾碜鲂±蠋煛苯o學生提供很好的平臺,學生在老師有心樹立的自信之下能夠勇敢向前,期待的目光和真誠的結語增添的不只是自信,還有學生內心無可比擬的好的心理狀態,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情。有了這些,高的課堂教學質量談何困難。
(三)“強化”、“懲罰”———課堂激勵
小學生年紀尚小,自制力比大人弱,活潑好動乃是本能,因此讓他們在課堂之上保持專注也是令老師頭疼的事情。這里,可以應用“強化”與“懲罰”。課堂上,面對坐姿端正的學生,老師在講課間隙的一句“XXX同學坐姿端正,表揚”,其他同學也會因為想獲得表揚而效仿那位同學,保持自己的坐姿端正。被表揚的同學也會因為受到鼓勵而繼續保持。在這里,就是心理學中“正強化”的運用。正強化,給予一種好刺激,乃指運用獎勵的方式,使想要達到的某種模式重復出現并保持下來;相反的原理,正懲罰則是施加一個壞刺激,是不正當的行為出現時,給予處罰的一種方式。在課堂之中,小學生有可能會被窗外的小鳥,被舒適的桌面,被折斷的鉛筆吸引注意,除正強化外,還可以應用正懲罰,老師對這種同學提出批評或者扣除一枚小紅花,讓同學們感受到這種刺激從而減少走神的現象。
二、教育心理學研究帶來的啟示
(一)學習者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新課改要求老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而是課堂的引導者,這就要求學生和教師都要進行方式的轉變和調整,在實際的小學教學中,教師是教育的關鍵部分,所以老師應該在日常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課堂的氛圍。而同時,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趨勢正在慢慢向學習者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靠攏。在立才小學的課堂上,老師很會掌握這樣的方式。他們“先學后教”的模式,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和足夠自由、開放的空間讓他們自己產生思考,并且鼓勵學生勇敢討論、質疑,對于這些發言,無論對與錯,老師都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讓他們的探究精神慢慢迸發,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后“教”。再一次加深記憶,增強只是對大腦的刺激,從而提升對知識的掌握和了解。
(二)教育心理學實效性增強
教育心理學要深入研究學生個性特點、學習過程特點、培養學生元認知能力和自我監控能力,加強對學習策略、教學策略以及學生與學習情境間的相互作用的認知研究。加納得在1983年出版的關于治理的多元因素理論,認為基本的智力因素包括語言能力、邏輯數學能力、音樂能力、空間運用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自我認知能力。教育心理學應該結合實際,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學生各種智力因素全面發展。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何嘗不是一種高效的方式。就當前情況而言,學生學習的渠道過于單一,老師應該從他們的心里特點入手,特別重視他們的喜愛度、接受度,用他們喜歡的方式呈現內容;在二年級下冊語文課《我是一只小蟲子》中,在學習了作為蟲子可以經歷什么之后,老師進行提問提問:“你們想做一只小蟲子嗎?為什么呢?”通過這種方式的提問,激勵同學們進行思考,讓他們想象蟲子會經歷些什么,然后再經過語言組織說出心中想法。
從這里可以看出,教師遵循學生心中所想,創設情境,并且這樣的問題沒有固定的思維,更沒有答案,開拓學生的想象力,最終以鍛煉語言組織、表達能力的過程將其展現;同學們之間彼此交流,相互評價,把“教師———學生”的模式轉變為活躍的“學生———學生”模式,既能輸入書本知識,還能提升多方面能力。
小學生的課堂不同于中學、大學,他們的教學樓一片色彩斑斕的景象,墻上不同主題的手抄報和繪畫展示;體育課上多種多樣的活動.....課堂與課堂之間環環相扣,共同致力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階段是學生三觀、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入手通過“心理戰術”,營造良好的精神學習狀態、學習興趣和公正平等的學習環境,樹立自信是不可或缺的。打開他們的內心世界,從根源樹立正確的態度,教師熟練把握“想學”和“趕著學”的度,將心理學知識與教學手段相互結合,采用適合自己班級的、有針對性的途徑,激勵他們自主學習。讓小學生愛上學習,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在大學問里提升素養,自由徜徉!
作者:牟芮玄 單位:廣西大學
- 上一篇:金融違法行為舉報事項處理分析
- 下一篇:高校聲樂教學中學生主動性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