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思考
時間:2022-02-28 10:31:38
導語:“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現代社會進步和發展背景下,面對不斷增長的人才需求,新時期加強高校課程改革是必然選擇。高校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中,由于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局限性較大,已經無法滿足實際教學需要,迫切地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但是,課程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過程,實際工作中很容易受到客觀因素影響,影響到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文章就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展開分析,深層次剖析其中的問題,提出合理措施進行改革,以求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經管類專業;經濟法;教學改革
在教育現代化發展下,教育事業改革持續深化,加強課程教材建設和實踐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成為當前教育教學工作的主要內容。當前社會對于高素質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一的技能型人才已經無法滿足社會需要,迫切地要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敖洕ā弊鳛榻浌茴悓I的核心課程,為了可以推動課程改革持續深化,應該立足實踐,推動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創新,強化理論和實踐聯系,建立完善的應用型教學體系,進而提升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加強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相關研究,有助于推動教學方法創新,提升教學的有效性,為后續相關工作提供依據。
1經管類專業“經濟法”教學中的問題
1.1教學目標模糊不清。“經濟法”是經管類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緊緊圍繞實際糾紛評判展開,保證教學活動有序開展。但是,綜觀當前經管類專業“經濟法”教學現狀來看,“經濟法”課程的教學目標卻有所不同,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法學能力培養。由于陳舊理念束縛,部分教師將自身的法學思維直接強制性加給學生,闡述法律的相關概念和原則。[1]但是,這種教學方法最終的教學結果卻同預期相背離,盡管法學專業學生學習效果客觀,但是經管類專業學習成效卻處于較低水平。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需要緊緊圍繞經濟和管理思維著手展開,教師不應該從律師角度來分析問題,而是從企業管理者角度來引導學生學習,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教育。在實踐教學中,從經濟學思維來分析問題,更容易被經濟專業學生所接受;從企業管理角度來分析問題,更適合財務管理和工商管理學生,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大量實踐經驗可以了解到,經管類專業“經濟法”教學目標設置方面,由于理念束縛與學生專業相背離,挫傷學生的學習效果,影響教學質量。1.2教學重點缺失。在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改革中,盡管經濟法相關教材內容眾多,但是不同教材內容差異顯著。部分教材經常使用,覆蓋內容較為廣泛;部分教材則注重法律實務,以求幫助學生了解法律相關操作。[2]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未能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過分關注教學章節內容,忽視學生對法學思想的認知,影響到“經濟法”實踐教學質量。所以,需要在分析和解決法律時間問題基礎上動態調整,以便于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方式,推動學生實踐思維創新。1.3教學手段單一、陳舊。在經管類專業“經濟法”教學中,多數高校在教學中主要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卻忽視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導致實際教學方法單一、陳舊。[3]盡管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但是卻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全面發展,無法將所學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與此同時,單一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不充分,不利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與經濟社會需求相脫離,不利于學生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全面發展。1.4理論和實踐脫節。綜觀當前經管類專業“經濟法”教學現狀,由于“經濟法”課程自身特性,對于學生的基礎要求較高,具有較強的理論性特點,但是在具體經濟糾紛解決中,如果對理論知識理解不充分,無法厘清法律本質和法律關系,將難以幫助學生靈活運用自身所學的理論內容。[4]與此同時,在“經濟法”教學中過分重視理論教學,卻忽視了基本的理論問題分析,致使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背離。所以,推動“經濟法”課程改革是必然選擇,進一步加強理論和實踐聯系,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2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2.1堅持服務專業為中心,推動教學內容改進。在高等教育事業改革持續深化下,現有的專業分類盡管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批判,但是分專業教育仍然占據主流。專業教育主要是強調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建立完善的知識結構,為學生專業能力提升奠定基礎。專業教育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后續學習和發展,如何通過專業思路幫助學生健全人格成為當前主要任務。在專業教育環境下,應該深入調查人才市場情況,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推動“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深化。[5]所以,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中,可以推行校企合作方式,重點講解《合同法》和《公司法》內容,從企業管理者角度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便于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知。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在教師的講解中帶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促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得到全面發展。所以,以堅持培養學生法學思維方法和學生權利意識為目標,優化課程設計和概念講解,列舉實際案例貫徹法學思維方法,提升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改革的實效性。2.2構建完善的課程內容體系。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中,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高效學習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后續崗位實踐工作能力。結合經管類專業特點,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促使學生可以學習“經濟法”相關理論知識,對經濟現象具有更加敏銳的感知,可以結合所學知識及時發現企業經營中的問題,是否存在經濟管理制度不健全和法律風險等問題,以便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后續教學活動開展奠定基礎。故此,構建完善的課程內容體系,包括市場交易法、市場主體法、市場競爭法以及經濟糾紛解決法,在此基礎上來引導學生如何正確梳理經濟糾紛,把握經濟管理和法律之間的關系。2.3列舉實際案例,創建情景課堂。為了可以幫助學生高效學習知識,可以結合教學需要應用案例教學法,提供案例后,學生自行搜集資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具有重要促進作用。通常情況下,實踐教學中所列舉的案例大概為十個學時進行一次案例分析,這種安排主要是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負擔,確保學生可以充分吸收和理解,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生收集資料盡管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是未必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數學生對于課下的學習任務感到十分反感和抵觸,如果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次數過多,會令人覺得教師在敷衍了事,降低自身的教學工作強度,可能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需要合理把握案例應用次數,穿插式教學,結合實際情況,師生共同分析和探究,以便于保持學生的學習新鮮感,在解決實際案例問題的同時,還可以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參與其中應該起到引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可以結合所學知識靈活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加深知識理解和記憶的同時,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3結論
綜上所述,“經濟法”作為經管類專業的核心課程,面對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需要轉變教育理念,進一步推動課程改革持續深化,建立完善的課程內容體系,立足實踐,推動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創新,促使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實踐中,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覃翠愛.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11):113-114.
[2]邱俞捷,雷裕春.創新創業背景下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法制與經濟,2017,23(5):50-53.
[3]楊秋明.應用技術型高校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2015,11(11):85-87.
[4]李喜燕,封紅梅.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考試模式改革的實踐與思考———以重慶文理學院為例[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2(1):150-153.
[5]單盈.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研究與改革———基于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思考[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2(4):29-32.
作者:邵永山 單位:聊城市技師學院
- 上一篇:旅游業會計課程教學改革思考
- 下一篇:“學生講課”教學模式實踐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