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視唱練耳綜合能力培養研究
時間:2022-10-23 11:28:29
導語:高校視唱練耳綜合能力培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增強課程的綜合性,不僅能開闊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積累音樂審美經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還能增強民族自豪感與堅定文化自信。在高校視唱練耳課堂教學中,拓寬視唱練耳教學思路、進行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融合,以及對我國漢族、少數民族音樂元素與世界民族音樂元素的多元化學習,對于音樂專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音樂專業;視唱練耳;綜合能力
視唱練耳是一門音樂專業基礎課程,為學生的理論學習與藝術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起著決定性作用。視唱練耳不僅僅是視譜即唱與聽寫聽記這種單純的技術訓練,更重要的是發展和提高音樂聽覺與記憶能力,豐富音樂語言與表現力,使學生能夠感知、分析與理解音樂內涵。通過與其他學科間的滲透教學以及對我國漢族、少數民族音樂元素與世界民族音樂元素的多元化學習,能夠推進視唱練耳課堂教學與培養學生音樂綜合能力。
一、學科間的滲透教學
在視唱練耳課堂教學中應結合理論與實踐,注重與其他學科間的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積累豐富的音樂知識與技能從而推動專業學習。(一)音樂專業課:聲樂、器樂、合唱與指揮通過實踐訓練來增強學生的聽唱能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內心體驗和感覺上的認知建立正確、良好的聲音概念,可以借助聲樂中的發聲要點對學生所唱曲目在聲音上進行調整。歌唱原本就是通過音樂的形式來表達思想和抒發感情的。因此,對聲音的質量要有所追求,聲音應純凈悅耳,音色富有感染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憑借自己擅長的樂器(小提琴)演奏出器樂視唱曲目,給予學生最直觀的感受與一定的視唱啟示,比如樂句的劃分、連唱或斷唱的運用以及音樂表情、力度變化的處理方式。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利用合唱與指揮課程的知識要點發現并解決視唱中的問題,如將合唱中的協調、均衡、諧和等概念啟發性地滲透到視唱過程中。視唱多聲部作品時,學生通過聲音音響來再現音樂內容、傳達思想感情,在整個視唱音響中,每個聲部都有自己的任務與要求,不僅要隨時監聽鄰近聲部的聲音,還要顧全大局監聽整個視唱的音響效果,只有在音量、音色和音準上相匹配,此時音響才是協調的。音量、音色構成的均衡以及聲部間音高音準構成的諧和并加入對音傾向性(擴展或縮減)的認知與訓練,都相應地與準確表達作品內涵息息相關。視唱多聲部作品應注意的起聲、換氣以及呼吸可以通過演唱與學習經典合唱作品來加深印象,以此豐富學習經驗。(二)音樂技術理論課:鍵盤和聲、即興伴奏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融入鍵盤和聲的內容,加強對和聲功能、和弦色彩的分辨及整體音響效果的感受,滲透在聽寫調內和弦連接時,有助于掌握和弦本身的主、下屬、屬功能屬性以及和聲連接時的走向,敏銳捕捉和弦并運用內心聽覺加強多聲部聽寫與視唱能力。前蘇聯音樂教育家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音樂聽覺就是領會、想象、思考音樂印象的能力,有組織地發展起來的音樂聽覺是一種統一而復雜的能力。”[1]和聲聽覺訓練有助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充分體驗音響立體感和層次感,加強聽辨與分析能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融入即興伴奏的編配要點,可以激發學生的視唱熱情,引導學生更好地把握視唱曲目風格以及豐富對作品的理解。(三)音樂理論課:樂器法、教學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適當地選擇樂器法的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學習是一種鼓勵與推進。在課堂中,我們通常以鋼琴音色為模板,依托鋼琴進行音組、音程、和弦、節奏與旋律的各種聽辨組合與變體練習,雖然在聽辨題型訓練上可以拓寬變換方式,但在音色方面過于單一。器樂學生可以利用課堂給大家演奏自己的樂器,展示自己專長的同時拓寬了學生的認知面并增強了學習自信。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管弦樂作品的音樂主題片段,讓同學們說出哪種樂器在演奏主旋律并寫出樂譜。在移調樂器讀譜中,涉及到次中音、次高音以及女高音譜號隱形替換以及如何正確視唱是有價值的拓展訓練,對閱讀樂隊總譜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利用教學法中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選取不同的音樂素材音響作為伴奏,調動學生聽覺系統,用身體動作對音樂作出反應。練習過程要求大腦高度集中,可以從二拍拍感、四拍拍感再到三拍拍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練習。練習方法多樣,例如,口唱上聲部節奏、腳走下聲部節奏、雙手打單位拍的前半拍或后半拍、待曲目熟練后還可以對伴奏聲部進行節奏的創編,以此訓練音樂節奏感非常有效。其次,通過律動能夠充分體驗到音樂所塑造的各種風格,同時身體協調性得到訓練,為更好地理解音樂、發展音樂感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再如奧爾夫教學法中的聲勢活動,用簡單的身體動作發出各種有節奏的聲音的活動,通過拍手、捻指、拍腿、跺腳的方式進行不同的節奏組合,分聲部進行練習節奏律動,動感很強。學生亦可即興發揮,課堂氣氛會很活躍,喚醒音樂的天性和本能,調動學習積極性,使節拍不再僵硬而富有彈性。感受音樂、體會節奏變換與協調身體律動,這種輕松和諧的氛圍有助于培養音樂表現力。
二、漢族、少數民族音樂元素
作為視唱練耳教師,應重視學習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博覽眾長,將其音樂文化特質納入視唱練耳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學習、討論汲取養分,不僅激發學習興趣點、豐富自身認知,還能培養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強民族自信心。國際音樂教育學會的“世界文化的音樂政策”文件中指出:“在所有國家的正規音樂課程中,盡可能多地使用本土的各種音樂、西方藝術音樂和外國音樂成為課程內容。同時,要特別注意加強本國各民族和各社會群體的音樂?!盵2]本課程肩負著傳承文化的社會使命。(一)漢族民間音樂。從地域上分為東北《小白菜》、西北《趕牲靈》、江淮《鳳陽花鼓》、江浙《紫竹調》、閩臺《采茶撲蝶》、粵《落水天》、江漢《黃四姐》、湘《上四川》、贛《送郎當紅軍》、西南《小河淌水》、客家《楓葉竹吹》等,這些短小精悍的民間歌曲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節奏與旋律兩大要素在課堂中進行對比,尤其注意旋律音高的走向、調式骨干音以及調式功能傾向,在此基礎上能夠辨別出曲調風格特征及歸屬地,對拓寬旋律及地域認知非常有利。也可以融入院校當地的傳統音樂、劇種與曲藝,如天水地區的秦安小曲、甘谷道情、武山秧歌,張家川“花兒”、天水皮影戲等音調。(二)少數民族音樂。其特定的音樂特性,如旋律進行、音階調式、節奏節拍等要素構成的民族風格,聽得多了,就容易辨認與理解。如蒙古族音樂旋律起伏明顯,以五聲音階體系中的徵調式、羽調式常見。在同向連續級進中轉而下行跳進,其中純四度跳進、純八度跳進很常見,也有小十度復音程的跳進而使旋律線條形似拋物線。蒙古長調,旋律悠揚寬廣、節奏自由悠長、富有張力,多采用復合式節拍。維吾爾族音樂節奏極富特點,由于維語中詞匯的重音都落在最后一個音節上,因此會出現旋律重音向后移動的各種切分節奏,動感很強。由于歷史原因維族音樂含有中國、波斯-阿拉伯、歐洲三個音樂體系的因素。維族民歌以自然小調為主,如《青春舞曲》,也發展有和聲小調作品,如《送我一枝玫瑰花》。維族十二木卡姆節奏豐富,節拍多為5/8、7/8、9/8混合拍子(200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然,作為視唱練耳教師,應將其精華融入到課程中,幫助學生正確認知不同音樂文化特質從而豐富音樂感覺、活躍音樂思維。苗族音樂不同地域飛歌運用四聲音階宮調式或羽調式,旋律進行多以純四度、純五度大跳音型貫穿全曲。如《苗嶺的早晨》節奏明快奔放、聲調高亢嘹亮,具有鮮明的民族性與地域性。侗族大歌具有獨特完整的支聲復調音樂體系,屬于民間合唱音樂,用于多聲部聽辨與視唱是很好的教學材料。由于生源大多來自西北地區,無疑對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音樂的風格把握是模糊的,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課前搜集到的民間音樂活動視頻,讓學生更加直觀地進行視聽學習,理解一種音樂文化的最佳方式就是去實踐它。這個過程鼓勵學生發聲、律動,以便更好地體驗音樂中的民族感情并增加對侗族音樂文化的了解,亦有助于準確辨識音樂風格。
三、世界民族音樂元素
視唱練耳課程有廣泛接觸音樂作品且學習便利的特點,通過教師對學生的理論引導:學習世界各國音樂文化,聽辨、分析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強調視野由單一轉向多元化,幫助學生積累音樂審美經驗以及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念。在世界民族音樂中,印度音樂旋律發展空間很大,如怨如訴、婉轉曲折,螺旋式地進行且延綿不斷。西班牙弗拉門戈音樂增二度音程較多,節奏包含自由的散板與規則的循環拍,融舞蹈、歌唱、器樂于一體,憂郁與熱烈完美結合。阿根廷探戈音樂中頓挫有力的切分節奏、附點節奏以及節奏中的重音運用獨具特色。古巴的哈巴涅拉音樂節拍2/4,弱起拍與切分音、附點音符使用頻繁,給人搖擺的感覺。俄羅斯民間的無伴奏混聲合唱最具特色,由一人先領唱,聲音高亢嘹亮,而后男女聲以合唱應和。教師運用多媒體播放素材,在視聽過程中增加音樂感染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每個民族音樂的獨特之處都與其文化息息相關。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敢于表達自己看、聽、唱后的思想觀點,展開對比不同民族音樂特征來加強對我國民族音樂與世界民族音樂的理解?!巴ㄟ^多元音樂文化的學習,不僅能拓寬學生的聽力基礎、發展多重樂感的才能,而且可使他們的思想更為開放,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與溝通,從而有利于促進世界和平,在共享世界音樂的同時,共建人類的‘地球村’?!盵3]世界音樂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不斷深入、持續性地學習與研究,從而推進文化傳遞。
四、結語
拓寬視唱練耳教學思路,進行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融合,不僅開闊音樂文化視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與形式,還能提高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與堅定文化自信。踏實前進,展望未來。作為教師需不斷學習來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培養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蘇)奧斯特洛夫斯基.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法論文集[C].孫靜云,譯.北京:音樂出版社,1957.
[2]劉沛譯.國際音樂教育學會的“信仰宣言”和“世界文化的音樂政策”[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1997,(3).
[3]樊祖蔭.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中的作用與地位[J].中國音樂,2004,(4).
作者:張曉燕 單位:天水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
- 上一篇:中職數學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分析
- 下一篇:民辦高校大學英語線上教學模式思考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