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課堂思政教育創新研究

時間:2022-04-16 02:58:19

導語:會計課堂思政教育創新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會計課堂思政教育創新研究

【摘要】新形勢下,會計課堂不但承擔著知識傳授的職能,也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思政功能。為提升育人效果,會計教師要立足學生的視角,研究學生的心理需求,審視和反思當前思政教育面臨的主要困境;在課堂教學中,要以“立德樹人”總目標為指引,創新思政教育方法,通過構建“思政解析+思政表達+思政考核”三位一體的課堂教育新模式,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的統一,從而培養德才兼備的會計人才。

【關鍵詞】學生視角;會計課堂;思政教育;創新

一、引言

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為此,會計課堂教學應轉換觀念,將“立德樹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融入專業教學中,樹立課程思政的課程觀,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構建“思政素材清單”,打造“思政資源庫”,并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根植于學生思想教育中,實現“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從實踐來看,會計課堂思政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形成思政素材;二是如何將思政素材與專業教學結合起來,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心理認同至關重要。即使思政素材很好,但教學表達形式呆板、內容枯燥,也會引起學生抵觸情緒,弱化思政教育效果。因此,在會計課堂思政教育的改革中,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掌握學生的心理需求,從學生的視角探索思政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會計課堂思政困境

(一)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相互分離。高職會計專業培養面向中小型企業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種高素質不只體現在會計核算、納稅申報、財務管理等職業技能上,還體現在敬業誠信等職業道德方面。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德才統一,決定了在會計教學中,知識傳授與道德引領也應是融合統一的。但在會計教學中,受傳統觀念影響,不少會計教師仍認為專業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知識傳授,很少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人為造成課堂教學與思政教育的分離。對某校的調查顯示,課程思政改革前,80%的學生表示教師授課主要以知識講授為主,基本不涉及政治認同、文化自信、公民人格及職業道德等方面內容;另有20%的學生表示雖有涉及德育內容,但大多比較簡單,不會做深入闡釋。以上情況勢必會弱化學生對德育的認識,對其未來職業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二)思政教育形式與學生需求相互分離。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活躍,善于創新,喜歡寓教于樂、題材新穎的教學方式,對灌輸式教育方式天生排斥。而思政教育以專業教師為主導,不少教師不了解思政教育的規律,在課堂中多采用理論灌輸等方式,對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感受考慮不夠,形式枯燥、內容乏味,致使學生產生排斥和抵抗心理,這勢必會影響思政教育效果。為此,有教育專家提出專業教師應“堅持政治大局意識,摸索教學規律,創新教學模式,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學中,使學生在接受理論的同時得到精神的洗禮”,思政形式與學生需求要同向同行,與時俱進,實現“教”與“育”的有機融合。(三)思政教育與課程考核評價相互分離。考核評價是檢驗思政教育實施效果、強化立德樹人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不少高校在專業思政素材挖掘、課堂思政組織實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沒有明確考核評價辦法,無法對學生形成激勵效應。以基礎會計課程為例,盡管教師課堂教授案例有趣并具有啟發性,但由于課程考核還是以專業知識為主,對職業規范、職業態度等思政因素沒有涉及,學生普遍對會計職業的嚴謹、認真、規范等重視程度不夠。這種思政教育與考核分離的局面,大大弱化了思政教育實施的效果。

三、會計課堂思政教育的創新思路

為破解上述困境,會計專業教師需要深刻認識思政教育的特征和規律。思政教育,主要用來調節和影響人的思想觀念,價值性和原則性強,側重道德素質塑造,影響著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對學生公平和正義的觀念形成至關重要。以會計行業為例,在對經濟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時,會計人員面臨大量職業判斷和選擇,如果不能秉持客觀、公正的職業操守,勢必會出現利潤操作和粉飾報表等造假行為,從而誤導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判斷,影響資本市場的穩定。因此,應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是會計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會計課堂是思政教育的主陣地,學生課堂的心理感受和認同,直接決定著思政教育的效果。為提升會計課堂育人效果,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目標,會計專業教師要真正站在學生視角,直面思政教育困境,對癥下藥,圍繞“立德樹人”這個總目標,立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打造本課程的“價值清單”和“資源庫”,實現思政素材創新;要借助“講故事”等新形式,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和職業觀,實現思政教育方式創新;要分解課堂思政教育目標,將出勤、團隊合作、操作規范性、嚴謹性等納入課程考核體系,實現思政考核評價創新。這樣,通過構建“思政解析+思政表達+思政考核”三位一體的會計課堂思政新模式,滿足學生的成長發展和需求,破解會計課堂的思政困境。會計課堂“三位一體”思政教育模式創新設計見表1所示。

四、會計課堂思政教育創新模式的應用——以基礎會計課程為例

(一)基礎會計課程思政教育目標?;A會計課程是會計專業的入門課程,主要講授會計的產生、核算原則、方法和流程等有關內容,是進一步學習其他專業會計課程的基礎。課程內容涉及《會計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票據法》等法律法規,政策性和規范性強。針對以上特點,傳統的基礎會計課程培養目標主要定位于基礎知識和核算技能的掌握,要求學生能夠按照會計法律法規要求,完成制單、記賬、編制報表等基本核算,培養目標側重于專業性和技術性。按照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思想政治工作要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使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為此,基礎會計課程要在人才培養中融入思政元素,實現育才與育人協同并進。首先,在會計的產生和發展中,要讓學生明白“會計信息影響著投資者決策,維護著資本市場穩定,社會越發展,會計越重要”,由此培養會計工作的自豪感和熱愛。其次,在會計賬務處理流程,要讓學生認識到會計工作受法律法規制約,要自覺培養“客觀、公正、獨立”的職業精神。最后,在財產清查和信息披露中,要讓學生懂得會計監督的重要意義,從而具備“忠誠、純潔、有擔當”的公民人格。(二)基礎會計課堂思政教育的實施。按照前述思政教育創新思路,基礎會計課堂思政要立足學生心理需求,按照“學生需要什么,如何呈現,如何考核”三個關鍵問題,探索構建“思政元素與課程融合、思政素材有效呈現、思政教育考核評價”三位一體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具體實施過程,包括三個階段。1.課前:解析基礎會計課程的思政元素?;A會計課程體系主要分為四個部分:一是基礎會計課程概述,主要講授會計的產生、發展、核算前提和原則等基本概念。二是會計核算技術,講授會計要素、會計恒等式、賬戶和復試記賬等內容,確立會計核算的技術工具。三是會計核算業務,涉及企業基本業務核算、憑證編制、登記賬簿、編制報告等實務內容,闡釋會計核算方法和流程。四是財產清查,講述財產清查的方法、過程及結果處理,以體現會計的監督職能。在明確課程內容體系的基礎上,按照思政教育培養目標,將“立德樹人”的育人要求與上述四個部分進行對接,充分挖掘課程內容中隱藏的思政元素,實現專業知識與德育因素的并向同行,具體見下頁表2。例如,在會計的起源和發展部分,引入我國西周“司會”設立、宋代的“四柱清冊”制度介紹,說明我國會計發展的悠久歷史,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在會計的核算職能中,通過引入1720年英國南海公司會計造假和舞弊事件,讓學生明白會計信息事關社會公平與效率,影響著社會進步,從而培養學生尊重會計職業的神圣感和求真務實的職業道德。這樣,通過專業知識與德育因素的彼此呼應,實現育才與育德的“步調一致”“同向同行”。2.課中:靈活引入思政素材及案例。如何在課堂中引入思政素材,是思政教育實施的關鍵,直接決定著育人效果。在基礎會計課程課堂中,要避免為思政而思政,避免單獨講授思政內容,這樣不但形式枯燥,也容易受到學生排斥,從而造成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脫離的現象。課程思政是一種課程觀,它的最佳呈現形式是“課程體現思政,思政隱于課程”,要在潤物無聲中達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會計課堂的思政教育依賴于教師的實踐智慧,要深入研究知識體系與思政元素內在聯系,構建“價值清單”;要洞悉學生的求知心理與喜好,轉換思政教育形式,靈活地引入思政素材,巧妙地融入思政教育。在基礎會計課程的會計概述中,教師在講授會計的起源和發展時,講到“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促進了原始計量和記錄方法的不斷變化,使得會計成為一種專職工作獨立出來”時,可以“旁白”的方式引出“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我國就出現了專門核算官方財賦收支的官職——司會,并采用‘月計歲會’的方法進行收支核算”,這樣學生無形中就會了解到會計在我國的發展和歷史,培養文化自信和對會計職業的尊重。再比如,在講授企業基本經濟業務核算時,教師可以或生活中實際的人物或往屆學生為例,讓學生明白會計工作應保持嚴謹細致工作態度,以避免給企業造成財務風險。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結合自身成長經歷、工作感悟,引發學生對會計職業操守的深入思考;或者通過小組討論方式,通過近段時間典型性的會計案例,讓學生分析其背后所隱藏的思政因素,增強職業道德感,完善公民人格;也可采用播放視頻方式,讓學生觀看會計模范人物報道,將專業知識與模范事跡結合起來,激勵學生樹立愛崗敬業等職業正能量??傊颊逃裏o定法,教師要創新形式,避免空洞說教,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要求。3.課后:將思政因素納入課程考核?;A會計課程考核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終結性考核,二是過程性考核,并分別賦予分數權重。終結性考核主要以考試形式為主,綜合考察學生的專業知識運用;過程性考核則以考察學生平時學習及操作情況為主。根據思政教育特點,教師可按照基礎會計課程思政目標定位,在過程性考核中增加思政考核項目,將思政育人要求細化分解到思政評價項目中,并賦予分數權重。思政考核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日常行為考核,考察學生的出勤、團隊合作、小組討論等情況。二是學習態度考核,考察學生項目操作中的認真、細致、謹慎等職業因素。三是價值觀考核,通過項目報告、總結、體會等形式,考察學生在國家認同、文化自信、公民人格、職業道德等方面所展現出的傾向和態度。

五、結語

德才兼備,德為才先。會計課堂思政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打破“唯技術”的人才培養傾向,在會計教育中融入德政、傳輸德政、考核德政,真正培養為社會所信賴的“有德”會計人才。在此過程中,會計教師的作用尤為重要。作為課堂的引領者,教師必須站在學生的視角,審視和反思課堂思政面臨的主要問題,研究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認知規律,將思政教育與學生的需求結合起來,與學生的職業發展結合起來,創新思政教育思路,探索“思政解析+思政表達+思政考核”在會計課堂的創新應用。唯有如此,才能促進會計專業與思政的同向同行,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統一,從而真正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慧芳.“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討——以山西工商學院為例[J].商業會計,2019,(17).

[2]岳世忠,張楠.會計學專業綜合改革研究——思政教育視角[J].財會研究,2019,(10).

[3]胡苗忠.基于“一個引領、一條主線、三個平臺”的課程思政框架體系研究與實踐——以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高職會計專業為例[J].商業會計,2018,(14).

作者:徐田強 單位: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